《大国崛起》体现学术界进步,不应「过度解读」为中共史观变化。 电视片《大国崛起》反响热烈,亚洲周刊就此专访了中山大学哲学系教授、著名历史学者袁伟时。「我没有看电视,只看了解说词,总的印象比较好。」他说,「《大国崛起》可以定义为一部政论片,它提供了很多国家历史发展的过程和经验分析,对正在转型的中国来讲是有益的,有助于中国人睁眼看世界。」 「但是大国崛起的许多关键因素,仍然没有说清楚,或者说回避了。」袁伟时讲得很慢,用词很斟酌,「从片子的整个调子来看,还是尽量和主流的官方话语接轨,最明显的地方就是在对俄罗斯(苏联)的解说上,片子对苏联基本只有歌颂。一九二零年罗素应邀去苏俄考察,他认同社会主义,但反对专制、独裁。看了苏俄后,他提出很严厉的批评,不是批评饥饿贫穷,而是批评专制和剥夺个人自由,警告『把无限权力集中在个人手上』很危险。不幸言中,苏联垮台了。这是历史上一个很重要的批评,但片子故意回避了。」 袁伟时认为《大国崛起》最大的弱点,是对大国发展中制度因素分析很不到位。「决定一个国家兴亡盛衰的因素不是领袖,是制度选择。如果国家的制度选择路径错了,问题就大了。比如俄罗斯,没有选择民主法治制度,从根本上就错了。日本也是一样。《大国崛起》表现日本从各方面学习西方先进经验,但恰恰最关键的一点,日本在政治制度上没有现代化,没有真正学西方的民主自由制度,专制制度成了通向军国主义、发动战争的基础,这个最重要因素片子也回避了。」「最后一集《大道行思》应该是分析大国崛起因素的点睛之笔,但是回避了民主制度、宪政和保护私有财产、保护自由的重要性,这些是一个国家能否长治久安最关键的因素,恰恰把这些回避了。我认为这是这部片子最严重的弱点。」 同时袁伟时坚持认为,此片不应「过度解读」为是中共史观变化。「它能在中央台播出,只能说官方认为这片子不算离经叛道,可以接受。但它不是一部官方的宣传片。」相反,袁伟时觉得,片子真正体现的是中国学术界的进步,因为提供历史脚本的中国教授,他们几乎都是八十年代后培养出来的新一代史学家,有些还从西方留学回来,眼界宽了,知识结构变了,因而能突破官方原有的偏见。 □ 《亚洲周刊》二〇〇六年第四十九期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