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我信守科研的十字要诀:理想、勤奋、灵活、机遇、恒心。 理想者: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今日之奋斗,为明日之大目标; 身在师大、胸怀祖国、立足中华、放眼世界。 勤奋者:六勤:手、眼、口、腿、耳、脑勤;一句话:调动一切手段获取有效信息; 以勤奋代智慧;在这个意义上信息就是时间,就是生命,就是智慧; 灵活者:严格而又灵活的计划,两套计划; 倒计时安排。 机遇者:善于抓住机遇又不能为机遇而机遇,更不能不择手段排挤他人,捞取机遇。 恒心者 :持之以衡必有成果,一步一个脚印地持之以恒。 现在来说说1998年退休以来自主的学术年代。 这个时代不是自己选择的,在一定意义上说并非自主的,因为尽管学术和教育的需要,但是还有更多年青人等着接班,需要主动为年轻人让路,退休后原有的待遇和在职优势不复存在,没有资金、没有项目,成了十足的学术边缘化和边缘化后的学术自主。 在前面提到的《学术边缘化和边缘化后的学术——一个退休教师的七十感言》一文中,我谈到:“对于一个忠诚于教育和学术事业的学者和教育工作者来说,不存在退出教育和学术事业的问题,只是更换了一个角色,从被管理教学、量化研究所左右,转向独立自主地从事自己喜爱的教学和研究活动。在某种意义上这是由必然转向自由,可以说由被边缘化的学术转向了边缘化后的学术。这些年来,笔者对于这种边缘化后学术有着自己的欢乐,回顾退休这几年才是自己真正学术独立而自由的几年,做自己喜爱的事,写自己喜爱的书和文章,从事自己喜爱的研究课题,过着自己喜爱的生活,交往自己喜爱结交的朋友,评论自己关注的话题。虽则退休工资不多,生活清贫,却也衣食无忧。没有某些在职人员的许多说不清、道不明的烦恼。” “1999.10-2000.7、2003.5-2004.5、2005.12-2006.12笔者三次来美国探亲和社会考察,全是退休以后的事,如果不是退休,如果不是老伴1996年也已经退休,这样的机会不会有。近三年的对美国的观察,使我对于新世纪的美国社会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也为我深入研究克林顿、布什总统任期的内外政策增加了很多感性认识和积累了相应的资料。同1991-1992年间来美国学术访问相比,这三次美国之行的身份和视角不同,观察更加务实,也更加有助于了解一个真美国。” 退休后我再也没有机会上过北师大历史系的本科和研究生的讲坛,不过在杭州、开封、洛阳、南阳、西安、延安、九江、保定、苏州、上海、北京、隆化、中国教育电视台、中央电视台、厦门、国家图书馆等地,都还有为研究生班或教师进修班、中学教师及社会读者举办的一些专题讲座活动,每次讲授我都力求精心准备,尽心尽职,不计较报酬和待遇高低,与学员资源共享,教学相长。 退休后自己还继续撰写文章,涉及的内容由原来的美国史、世界现代当代史、西方经济史扩大到对于全球问题的思考、学术和教育评论,自1998年至今在公开刊物上发表的文章近200篇,比1978-1997年的20年间发表的文章还多。有幸的是这些文章没有“量化指标”、“核心期刊”和功利驱动的压力。在所谓“量化指标”的管理者看来,这些文章是被打入另册的,不算“成果”也无奖励,但是在笔者看来,这些文章有感而发,有着浓厚的生活气息和时代感,比起有些为“量化”而写的文章有它自己的学术和教育价值,既没有功利目的,也无人情账的纠葛。 笔者退休的1998年,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了我的学术著作《当代美国政府的社会保障政策》,这本专著在研究现代社会保障政策方面迄今仍有其参考价值,遗憾的是当时出版社考虑到成本效益将书稿附录中大量的文献书目删去了。新世纪以来出版过两本书,一本是《美国纪行——一个中国学者眼中的美国生活》,2005年11月由文化艺术出版社出版。另一本大型历史画册《沉默的道钉——建设北美铁路的华工》,2006年10月刚刚由五洲传播出版社出版。和以前的论著相比,《美国纪行》没有凸显学术性、系统性,倒是多一些生活气息、纪实资讯、随思散记。作为学者游记的益智之书,也可视为深度导游的纪实之作,兼具历史和文化的双重品格,也算是一种尝试。《沉默的道钉》则是图文并茂的历史画册,在美国期间全部网上收集资料研究构思和编著,也开拓了一种新的知识性、可读性、学术性兼顾的写作思路,把学术研究和历史普及有机结合起来,相信会有益于中美和中加文化交流,画册的正式面世,了却了自己的一桩心愿,作为年届七旬的美国史研究者,笔者倾注了对于沉默的华工们的深切思念。其实笔者自己也是学术繁荣路上一颗的普普通通的道钉,几十年来心甘情愿地为学术繁荣和发展铺路,不争路标,自得其乐。 需要说明的是2003年由中国法制出版社出版了由我、任东来、杨玉圣主编的《美国史研究和学术创新》,这是一部我国美国史研究者祝贺纪念刘绪贻教授九十华诞的论文集,主要编辑工作是杨玉圣做的,但是把我的名字排在前面。本来2001年还有一本由河南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笔者关于中学历史教材编写改革的论集,但是由于某些利益集团的干扰,中途夭折,甚为遗憾。笔者迄今已经集结了几个富有时代气息的专题论集,准备在时机成熟时出版。为了普及当代世界60年的历史知识,自2006年起笔者在《中学历史教学参考》杂志上陆续选登了《当代世界六十年(1945-2005)》的20篇文章。而《当代世界六十年(1945-2005)经济卷》的50多篇文章正在撰写之中。从事90年代以来中国美国问题目录编撰工作一直是自己未了的心愿,在有生之年希望能够结出果实,为研究者奠基铺路,提供检索之便。 尽管我已经退休,但是奉献于学术团体的工作没有停歇,在中国美国史研究会副理事长、美国历史杂志中国特约编辑、中国美国史研究会万心蕙奖学金代理人、北师大历史系王桐龄万心蕙奖学金委员等学术服务工作上,自信一直恪尽职守,无私奉献。美国历史杂志中国特约编辑的工作自1992年以来从未终止,这项工作对于美国历史学界了解中国美国史的研究成果有所益助,这件工作费力、费时、费财,又不计成果没有任何赞助,坚持下来也不是容易的事。 笔者并非博士生导师,也不想在行将退休之际向博士生导师行列里钻(那一年北师大历史系还不是评选博士学位点的一级学科,我退休后历史系就很快被评为一级学科)如果把别人挤下末班车,那样做实在有失道德水准。有的刊物发表我的文章时编辑擅自写上我是博士生导师,这是我要特别申明的。尽管许多博士生在撰写论文向我咨询,我都尽己所能提供建议,但是对于邀我参与博士论文答辩和评议,则婉言谢绝,一来,自己水平有限,有的论题非我所强,不敢误人子弟,二来,我难以适应表面文章,干脆谢绝,免得伤了感情。退休后虽然参加一些学术会议,但是坦率地说,学术含量降低,旅游和人机交往色彩加重,加上一切费用自理,兴趣也就减低。 以上说的是退休后十年我不仅退而不休,而且没有多花国家一块钱,拿一项项目经费,继续奉献学术和教育事业,做了一些工作,概括起来是: 1,继续忠诚于人民教育事业 2.潜心美国研究第三个十年 3,追踪全球经济、政治、文化 4,承继沉默的道钉精神 5,做自己喜爱的学术工作 现在还要说说以下三个问题 6.关注中学历史教学改革 7,创办学术交流网已五年 8.落户科学网博客近半年 1999年5月我的《评人教社〈世界近代现代史〉下册新教材----130例质疑引发的思考》长文, 在《中学历史教学参考》1999年第7、8、9期上连载,这篇评论文章,引起了全国中学历史教师的强烈共鸣和反响,也遭到了教材出版商和利益相关权威的特殊利益集团的围攻,从而触发了一场全国范围的历史教材改革大辩论,为此笔者写了几十篇文章论争,这场讨论在中学历史界的影响发酵了一段时间,有人称我是推动中学历史教材改革的第一人。笔者还参与了教育部组织的《中学历史课程标准》的审议工作,不过我一直拒绝运用自己在中学历史界和参与过全国高考命题的影响力,来做集运动员和评论员与一身的事,不愿参与中学教材和辅助资料的编写指导工作,实在不是对于这类工作的不予重视,而是不愿以权谋私,卷入是非旋涡。 2002年4月起笔者创办了学术交流网(www.annian.net),这是一个学术性、公益性、非赢利个人网站,本着学术为公、资源共享、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宗旨,迄今已经整整五年多了,网上发表的文章和信息超过21600份(篇),其中个人新发表在网上的文章和信息近千篇,登陆人次累计已经超过450万,网站向读者提供美国问题的内容之丰富,及其学术性和时代性特色为国内其他同类网站不多见,网站还涉及学术评论、世界历史、教育改革、和中国问题等领域,已经引起学人的广泛兴趣,这也是边缘化后学术研究的新探索,这样的网站及其文章虽尚未被主流评估部门视为学术成果,但是网站的内容和观点却被学界和新闻媒体广泛引用,笔者不图功利,资源共享,只要不违反学术规范,学人引用何乐不为,至于个人学术观点公之于众,任人评说,学术相长,岂不快哉。由于近年来精力集中于学术交流网,不得不推迟了原定的学术研究进程,这也是这几年出书少的原因之一。想来也有意思,如果我没有退休,要坚持全身心地办好学术网站是十分不易的事,写书不在数量,网站办好了,会有更多人受益。退休后在讲坛上很少和本科生研究生面对面交流,是件颇为遗憾的事,但是学术交流网在更加广泛的意义上,起到了虚拟讲坛的作用,因为笔者陆续发布自己的各门课程的讲稿和参考书目,有心的学生可以随意下载,更可以从网友大量的文章中吸取营养。还有不少同学写信来讨论学术问题,这样的大平台是退休前没有想到的。对于一个已经七十古来稀的人来说,坚持五年如一日办好学术网站本是件不易的事,而登陆网站人数从日均三百多人,发展到现在日均5000人左右,说明了这样的学术网站是有着一定的读者面。 这里我要对于学术交流网和黄安年的博客坚持的学术为公、资源共享、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十六字字方针作一说明。 学术为公是学术交流网和兼学术与随感、历史与现实于我的博客的出发点,学术为公就是要崇尚学术独立和自由的精神,服务于国家和人民的需要,维护学术正义和公正,坚持学术规范和道德,开展健康学术评论,不谋学术私利。坚持学术为公,要求对待学术观点的不同见解对事不对人、摆事实、讲道理,百家争鸣,求同存异,坚持真理,修正错误。欢迎学术不端学者回归学术规范,抨击坚持不改的学术不端行为。 资源共享是学术繁荣的必要途径。学术交流网和我的博客中发布本人的所写文章和编辑资料,欢迎下载用于个人教学和研究,但是请网友在使用时切实遵守知识产权保护的相关规定,尊重个人学术版权。凡转载本人文章和使用本人发布的原创照片的务请注明来源并知会本人。学术交流网倡导学术信息资源多元化,在遵守法律和保守国家机密的前提下,力求为网友提供不同见解的学术资源,这些资源的可信度和价值取向由读者自行判断,并不代表学术交流网的立场和观点。学术交流网联结了一些海外学术和咨询网站,和国内某些收费网站不同,是可以免费获得的。学术交流网呼吁打破垄断性、政策性歧视,公共图书馆网站、国家资助的政宣性、公益性网站及高等学校校园网袄在提供学术资源共享服务上起带头作用。 实事求是是学术事业的生命线,尊重客观事实,坚持求真务实,及时纠正错误,遵循实践检验真理标准,是学术交流网和我的博客信守的学术路线。在涉及学术的是非原则、评论中的非学术因素、学术公案的是非曲直、现代化革命化价值取向是非、教育产业化发展的功过是非、美国发展道路的优劣评估、当代社会转型现象评述、教学教育改革评估、全球化民主化多元化走向等等,从国内外大事到日常社会生活的评论,都要坚持实事求是,检验于实事求是。 与时俱进是学术事业创造性发展和学术性网站发展的希望,客观地说,我国的学术性网站和发达国家相比差距很大,只有创造性地坚持不懈地努力才能逐步缩小和发达国家的差距。对于学术性网站需要引导和宽容而不是防堵和限制。学术网站顾名思义讨论的学术问题,但是当代学术离不开当代世界和当代中国,透过历史考察和现实跟踪来从学术层面上深层次解剖事实真相,还清历史的本来面貌。 学术繁荣的活力源于学术创新,学术创新需要研究和吸收前人成果、跟踪学术研究现状、更新学术观念、开拓学术视野、进行学术交流、活跃学术批评,革新研究手段。如果没有学术交流、没有学术批评,我们的学术事业难以得到健康的发展和真正的繁荣,也就很难进行学术创新。学术交流网愿为在美国问题领域、世界历史领域、社会保障领域、教育改革领域、学术评论领域、现代化进程领域作些基础性铺路工作。希望拓宽学术交流领域,更多反映国内学者、国外学者的学术成果和学术活动。学术创新需要一步一个脚印,尊重并认真研究和吸收前人成果,实干苦干加巧干,遵循科学规律和学术规范,探索新资源、新思路、新思维、新方法、新架构。随着教育大众化的发展,学术活动普及化的发展,学术交流网和我的博客面向的读者,不仅是专业工作者而且也包括人文社会科学、自然科学、艺术科学、社会各界的爱好者。 学术发展需要学术评论,健康的学术评论有利于学术发展。在学术讨论面前应当人人平等;在学术问题上,要淡化行政管理的干预;在学术领域要拓宽学术民主和谐的空间,这些是学术发展和繁荣的必要条件。学术交流网和我的博客希望在学术评论、学术批评、学术争鸣、学术管理、学术评价、学术热点等方面继续做出努力。学术交流和学术批评在遵守国家宪法和相关法令下,要求保障学术交流和学术批评的合法权益。学术发展和繁荣需要通过健康的学术讨论,张扬学术正气,抵制学术不端言行。 至于2007年3月7日开始落户科学网的黄安年的博客,当天在《我为什么在科学网开博客》中我写道:“和学术交流网一样,我的个人博客遵循学术为公、资源共享、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宗旨。我的博客内容将集中涉及教育和学术、中外世界历史与社会的在学术批评和评论,以及涉及美国历史和社会的见闻与纪要方面。” 3月11日我又在《黄安年的博客和学术交流网内容的区别在哪里?》短文中说明:第一,我的博客中的一些文章配以图片,图文兼备,这是学术交流网所做不到的。第二,我的博客从学术交流网中精选了个人的一些文章和资料发表,同时做了必要的补充或说明,从而满足了读者快速便捷阅读和评论的需求。第三,我的博客充实了笔者的随想和心得体会短文,有利于加强与读者的交流与沟通。第四,我的博客上任何文章均可与读者即时交流和互动。第五,黄安年的博客是由实力雄厚的科学网(http://www.sciencenet.cn)提供技术保障和完美服务的。从事人文社会科学的读者可以通过科学网对于自然科学界有更多的了解,学习到更多的科学知识和理念,促进我国学术共同体联盟的发展。从事自然科学的朋友也可以更多地和社会人文科学作者的见解沟通。迄今我的博客上发布的文章已经有860多篇,可以说是集历史、学术、教育和社会于一体的学术性、个性化日志,博客中配有近4500幅照片,所有这些文章和图片基本上都来源于原创,因而也赢得了网友的偏爱,累计登陆浏览人次已经突破26万多。 客观地说,维护个人的学术交流网和博客占用了我的大量时间,延误了我的既定学术专著的写作安排,然而比较起来,每日每刻书写鲜活的历史的激情 驱使我一次又一次调整自己的时间表,我终于更加明白自由的学术是个人的又是历史的,也是我们这个时代的,希望在未来的1/4世纪,自己能为教育和学术事业多做些自己喜爱的、也为朋友们喜爱的研究。 写于2007年8月30日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