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吴承明老师、尊敬的汪敬虞老师 诸位专家、学者、领导、朋友们、同志们: 值此庆贺两位老师九十华诞的美好日子里,我自己并代表中国经济史学会,衷心祝贺两位经济史的学术权威耄耋之年身体康健、思维灵敏,不断在学科文苑中绽放奇葩新花。这是老师们修成的正果,也是经济史学科的荣幸! 中国经济史学界在不同历史时期都有一批德高望重的著名学者作为中流砥柱。他们学术造诣深邃,品德堪称楷模,文化素养极高。吴承明先生、汪敬虞先生就是经济史学科领域健在的中流砥柱、笔耕不辍的学者,著作等身的大家。 下面,我扼要地概括两位大师的三个共同特点,望大师的风范楷模长存,还请大家指正。 第一、他们的学术造诣深邃。 为了在现代政治经济生活的迷宫中探索未来,他们带领我们探索的是辉煌而沉重的中国经济历史。他们的等身著述是中国社会经济的一面镜子,照见了我们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两位先生学贯中西,古今融通。他们主编的《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史》,《中国近代经济史》二卷、《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一卷等著作,得到了各界的高度评价,前两部还被视为中国经济史里程碑式的著作。 他们研究的特色是经济学理论与经济史研究相结合,研究核心点是中国的近现代化。吴承明先生作为《中国大百科全书·经济学卷》前资本主义部分和中国经济史部分主编,亲自撰写的“中国经济史”长辞条,是对中国几千年经济发展史的系统总结。汪敬虞先生关于近代中国资本主义发展与不发展的分析与阐述,成为近代中国经济史研究的主线,为学科的深入发展铺垫了基石。 大师们的研究方法不拘一格,从世界观、历史观等思维方法;归纳、演绎等求证方法;经济学、社会学等分析方法进行多层次探索。针对不同的研究对象和条件,采纳经济计量学方法、发展经济学方法、区域经济史方法、社会学方法等等,对长、中、短时段的历史研究体系开展研究。从而,为后学者开拓了广阔视野和研究空间;为经济史学的发展和繁荣、经济史学者的和而不同,经济史园地的百花齐放打下了基础。 第二、他们的学风、品德堪称楷模。 心灵的高尚与科学思维的深刻之间存在着内在的统一性。两位大师在经济史领域所形成的深刻的科学思维以学风端正、品德高尚为前提。 经济史研究属于基础学科,在短时间内常常看不出它的应用前景,持之以恒的研究需要有推动社会进步的高尚动机和超越狭隘功利的远大目光。在经济史领域进行探索性劳动,要取得某种突破,往往需要经历长时间的艰苦努力,面对这样一个艰难困苦的过程,患得患失、追名逐利的人,是很难坚持下去的。两位大师数十年如一日地坚持专题研究,潜心钻研、淡泊名利、耐得住寂寞,不怕“坐冷板凳”。终于取得了开拓性的重大成果。他们多次主持国家和院重大课题,在学术研究及各项工作中严于律己,乐于助人,是后学者的良师益友。他们主持课题注重创新和学术规范,大到观点的提法字斟句酌,细到每个数字反复核算,处处决不马虎。我们与他们交往不仅得到了学术的教益、良好学风的熏陶,而且感受到心灵的净化与思想境界的提升。 第三、他们的知识渊博、文化素养极高。 大师们总是倡导:经济史学家应当有全面的修养,包括历史学、社会学、统计与计量,研究要虑及自然条件、政治制度、社会结构各种因素,还要从思想文化角度研究经济的发展与演变。因此,经济史学者应该是知识渊博和勤于收集材料的人。对于科学的方法和良好的学风,他们不仅提倡,而且为人师表,身体力行。他们写的文章不但“言必有据”,对论点、论证都有充分的根据,具有旁征博引的特色;而且“咬文嚼字”,概念清楚,具有严格的逻辑力量。 他们当年是叱咤风云的爱国青年,如今饱经风霜,耄耋之年仍然为国家富强博览群书、笔耕不缀。他们天性豁达、乐天知命,具有极高的文化素养,70岁(1987年)以后问世的成果不仅数量众多而且质量可观,占据其学术成就的重头,甚至可以说经济史学研究的主要贡献大多集中于此。这也促使后生晚辈对经济史研究提高了兴趣,增强了信心。 祝愿两位可敬可亲的老师幸福安康、长命百岁!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