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世界史 > 访谈 >

河山指点文字扬 学侣共进情谊长——论史念海先生与白寿彝先生的学术交往(上)(20060327)

http://www.newdu.com 2017-11-10 未知 newdu 参加讨论
古人常感叹“文人相轻”,现代社会又鼓励学者之间“贵于竞争”。但我在研究史念海先生治学经历及其成功经验时,却发现他在不断前进与创新的学术道路上,得到了很多知心朋友给予的及时而又必要的支持和帮助。今以史念海先生与白寿彝先生的学术交往为代表,论述史学界先辈学者的学侣关系及其巨大作用。这不仅是二十世纪中国史学发展史上的一段佳话,而且也可为我们新一代的史学工作者带来启迪。
    一、三四十年代的相遇相识
    史念海先生(1912.6.24—2001.3.27),字筱苏,山西省平陆县人。1936年辅仁大学历史系毕业后,辗转北平、重庆、兰州、西安等地,先后担任禹贡学会研究员,国立编译馆副编审、兰州大学教授兼历史系代主任、陕西师范大学副校长等职务。先生博学多才,著作等身,对历史学和历史地理学的许多研究领域有精深的造诣,不仅是中国古代史尤其是秦汉、隋唐史的著名专家,更是中国历史地理学的创建者之一,在历史政治地理、历史自然地理、历史经济地理、历史军事地理、中国方志学、中国古都学等多个分支学科方面作出了开拓性的贡献。代表作为《河山集》(1—7集)、《中国古都与文化》、《西安历史地图集》(主编)等。
    白寿彝先生(1909.2.19—2000.3.21),字肇伦,河南开封人,回族。1932年燕京大学国学研究所研究生毕业,其后主要供职于北平禹贡学会、昆明云南大学、重庆中央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等单位。在近70年的学术生涯中,于中国通史、中国史学史、中国民族关系史、回族和伊斯兰教史等诸多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辉煌成就,提出了许多颇有价值的卓越见解,对有关学科的开创和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代表作有《中国交通史》、《中国史学史》、《史学概论》、《回回民族的历史和现状》、《中国伊斯兰史存稿》、多卷本《中国通史》(主编)等。
    史念海先生与白寿彝先生相识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的北平,主要是缘于顾颉刚先生创建的禹贡学会。
    顾颉刚先生是中国史学界开宗名派的大师,不仅以古史辨派闻名千古,而且其创建禹贡学会,编辑出版《禹贡》半月刊,为中国历史地理学的形成与发展奠定了学术与人才基础。禹贡学会成立于1934年,次年9月,学会得到方志史专家张国淦先生捐赠的房舍,有了正式办公之处,正在大学读四年级的史念海先生因文章写得好,受到顾先生器重,被邀请入住禹贡学会,撰写《中国疆域沿革史》,并协助张国淦先生整理方志资料。童教英先生说:“史念海年轻时即才华横溢,读大学时在谭其骧介绍下,参加禹贡学会并向《禹贡》半月刊投稿,引起顾颉刚的注意,大学未毕业即受邀入住禹贡学会” 。
    1936年6月,禹贡学会得到中英庚款委员会的资助,业务扩展。据顾颉刚先生回忆:“禹贡学会自得此款后,即正式成立一个学会机关,把能写论文的聘为研究员或编辑员。史念海是很有成绩的,定为研究员,月薪为六十元” 。
    白寿彝先生是回民出身,研究生毕业后创办有《伊斯兰》半月刊,研究回族及其宗教文化,也写了一些民族史方面的论文,投《禹贡》半月刊发表,深得顾先生赏识,被聘为禹贡学会的研究员 。这样,两位先生在禹贡学会的工作中相遇了。
    禹贡学会环境清静,图书丰富,又有顾颉刚先生的亲自指导,确实是青年学者看书、写作、与人切磋学问的好地方。这时常住学会从事研究与编辑的人有后来在史学界颇有名望的杨向奎、史念海、韩儒林、陈增敏、张维华、李秀洁等。
    禹贡学会最初研究的是沿革地理,后来由于外患日紧,边疆民族问题严重,于是开始注重边疆与民族问题的研究。顾颉刚先生回忆道:“自伪满州国成立,我到内蒙走了一次,知道伪蒙自治政府的后台是日本,将来一定要变成第二伪国,因而把研究的目的放在了边疆问题上,出了东北、察绥、河套、回族回教、康庄、南洋等许多专号,号召反帝斗争。规模日大,我们私人的能力不足,因此到英庚款会请给予补助。当时协助我做这事的有冯家昇、赵泉澄、白寿彝、傅成镛、吴丰培等人。史念海仍旧专心搞他的沿革地理,没有研究边疆问题” 。也就是说,在禹贡学会中,史念海先生专攻沿革地理,白寿彝先生则主要搞回教与回族的研究,并协助顾先生编辑出版了《禹贡》的“回教与回族专号”与“回教专号”,即1936年的五卷第11期、1937年的七卷第4期。
    虽然史先生与白先生在禹贡学会的研究方向有区别,而且白先生也不住在学会内,但两人同为学会的研究员,又同时为《中国文化史丛书》撰写书稿,因而接触是频繁的,学术的交流也是不少的。1999年史念海先生回忆说:1936年,“我到(禹贡)学会工作,寿彝经常到学会去,因而就熟识了。……就在这期间,我知道寿彝也在撰写《中国交通史》。《中国交通史》和《中国疆域沿革史》都是商务印书馆的《中国文化史丛书》的组成部分。写作的时期大致相同,我还在艰难磨练之中,寿彝却已经写成交稿。这就使我对寿彝钦佩的心情,油然而生,无时或忘 ”。
    据白寿彝先生回忆:“1937年夏,顾颉刚帮史念海找对象,因我同女方熟识,顾要我约史同女方在我家见面 。”白先生约好时间就去通知史先生,虽然这件好事后来并没有成功,但至少我们可以知道,史念海先生当时到过白先生家,而且从白先生参与为史先生介绍对象这种私密性很强的事情来看,两位先生在当时的友情已经大大超出了学术研究的范围,成为了生活上相互帮助的亲密朋友。
    抗战爆发后,史念海先生离开北平,辗转多地,1942 年到达重庆,得其恩师顾颉刚先生推荐,到内迁的国立编译馆史地组任副编审工作,住在重庆郊区天生桥。与此同时,白寿彝先生也到了大后方,先后任教于广西桂林成达师范学校、昆明的云南大学、重庆的中央大学。两人见面的机会并不多,但是据白先生回忆,在听到史先生意外受伤之事以后,白先生曾从昆明至重庆北碚,到史先生家中专程看望,并给予安慰。史先生《风雨春秋,亦师亦友》文有关于这一阶段的回忆:“七七事变,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侵略,北京首先沦陷,大家也就分手散开。抗战时期,各处漂泊,难得都在一起,偶尔也遇见过,又复匆匆离去,不易有更多的交往”。
    抗战胜利后,那些迁到大后方的单位纷纷回迁,1946年上半年,史念海先生在仍留居北碚的复旦大学任教,到了下半年,复旦大学迁回上海,国立编译馆也迁回南京。因为师母怀孕不宜于长途旅行,史先生只好滞留重庆一段时间,这样以来,史先生没有了工作单位,也就失去了薪金来源。这时候,白寿彝先生伸出了无私的援助之手。
    史念海先生曾回忆说:“我在北碚时,曾由白寿彝先生介绍,替文通书局审查稿子,也帮助白先生编过《文讯》月刊。时间大约由一九四六年夏天起,一直到一九四七年为至。”具体情况是:“《文讯》月刊是重庆文通书局出版的刊物。在白寿彝接办之前,这个刊物早已出版。我曾给它投过稿,发表过一篇文章。这时国立编译馆和复旦大学皆已东迁。我因我的爱人就要生产,我在北碚住下去。这时白寿彝由昆明来信,说是他担任文通书局编辑所工作,《文讯》月刊也归他编辑。他在昆明一时离不开,《文讯》又在重庆出版,很不方便。他要我暂时替他编几个月。我就替他编辑” 。
    白寿彝先生也有大致相同的回忆,说是1946年,“贵州文通书局在它的重庆分局内成立编辑所。顾颉刚任所长,我任副所长。当时,文通书局停刊已久的《文讯》复刊,顾约史念海作编辑,负责编审《文讯》的一部分稿子,主要是关于历史方面的。而《文讯》是文史兼有科学常识的刊物,史基本上不编审别方面的稿子。史参加《文讯》编辑的期数不多,大约有三期。第一期是由顾颉刚决定全部稿件的,第二、三期是由我决定的。我当时在昆明云南大学,……史把审编过的稿子寄给我,我再把每一期的全部稿件寄出付印。……记得史念海给《文讯》写过关于豆瓣酱的小文章,写过关于汉代历史地理的文章,原来的题目已记不得了” 。
    帮文通书局审稿,向《文讯》杂志投稿,还有编辑《文讯》都应该有一定的报酬,这就保证了史念海先生一家五口在重庆生活的经济来源。这种情况后来也出现在臧克家先生身上,据臧先生回忆,其失去工作生活陷于困境之时,正是白寿彝先生让其编辑《文讯》月刊,以补贴家用。这种雪中送炭的情义,让臧先生终生难忘 。同样,史先生对白先生的无私帮助也会永铭于心,这更加深了两位先生的朋友关系。
    二、六十年代成就《河山集》佳话
    1963年9月,史念海先生的第一本论文集《河山集》由三联书店出版发行,这是中国第一本历史经济地理学的论文集,至今仍享有崇高的地位。白寿彝先生在此文集的出版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是白先生帮助联络出版社,而且为其起了一个恰如其分又寓义深远的名称。后来史先生亲自选编了7本论文集,除一本接受傅旋琮先生建议以《中国古都和文化》名称出版外,其余全以《河山集》命名,可见这个名字深得史先生的钟爱。《河山集》系列论文集(1—5集)也使史先生在1995年12月15日获得教育部首届全国高等院校人文社科研究优秀成果的历史类一等奖,2004年6月又成为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之一的陕西师范大学西北历史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网站《河山网》的名称。可以说《河山集》已经成为历史地理学届享誉中外的名牌。
    《河山集》的命名,说明了史、白二位先生的学术情谊达到了“知音”、“知心”的境界,成就了解放以来中国史学界很有意义也颇具传奇的一段佳话。
    1962年10月,史念海先生在《河山集•后记》中写道:“这本集子的编成,承白寿彝教授的鼓励和代命名。……对于这样的隆情厚谊,我谨表示衷心的感谢”。关于其鼓励和命名过程,白先生有较具体的说明:“人民出版社给史念海去信组稿,本来是我建议的。有一次人民出版社来人,谈到历史稿子太少,希望我提供线索。我建议出版社同史念海联系一下。这次史念海来北京开会,出版社又有人找我,我就建议出版社趁机会直接同史念海亲自商量一下,史念海同意了。过了几个月以后,出版社送来了一张史念海的选题目录,书名想叫作××集,其中有一个秦字,似有在秦中所作之意。我对出版社来人说,这是讲我国历史地理的书,叫做《河山集》好不好?(我的意思是说,讲祖国锦绣河山的书。)后来给史念海写信,说了这个建议,史念海就同意了” 。这是说,白先生不仅为史先生文稿联系好出版社,而且为其命了名。实际上史先生所说的鼓励不仅如此,因为史先生虽写了一些论文,但他自己也不知道观点对不对,更没有结集出版的计划,是白寿彝先生经常教导他要拿出来发表,接受读者的检验,现在更让史先生把论文结集出版。
    近代著名翻译家严复说:一名之立,旬月踟躇。说的是翻译中措辞的不易,也说出了选词的重要与谨慎。同样,给一本著作命名也是要反复推敲,特别慎重的。如果能使书名与内容吻合而又光彩照人,则会起画龙点睛之功。《河山集》的命名确实达到了如此佳境。
    白寿彝先生与史念海先生共同成就《河山集》这段史坛佳话,是两位先生长期的学术交流与共同进步的结果,现在想来,应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第一,史念海先生写出了较多精彩的论文,这是文集得以出版的前提。
    解放以后,史念海先生就开始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用辩证唯物主义思想指导自己的科学研究,基本上完成了由沿革地理向历史地理学的转变,多次给学生开设《中国历史地理》课程,并撰写《中国历史地理纲要》,探索现代历史地理学的理论体系。同时,结合国家经济文化建设实际,开展黄河流域农业与桑蚕经济兴衰变化规律研究,写出了一系列有分量的论文,揭示出黄河中下游地区自新石器时代起,直到唐代前期,一直是全国经济文化重心,农桑发达之区。1956年7月《史念海教授情况》记载:“几年来,史先生关于《中国历史地理》的著述已写了二十万字,完成了全书的五分之一,预计1957年全部完成初稿,1960年最后定稿。以后还计划作《西安历史地理》的研究。他在研究过程中特别注意使新的研究工作能够为今天伟大的社会主义建设服务,如他在研究中发现古代黄河流域湖泊罗列,土壤肥沃,稻米和桑树的种植相当普通,也是养蚕和丝织业非常发达的地区,只是由于历代统治者只顾剥削,水利败坏,黄河流域才逐渐贫瘠起来。他认为,今天黄河流域气候和土壤条件变化是不大的,如果能普遍兴修水利,桑稻的种植面积更可大大向北扩展,黄河流域是完全可能重新成为稻米蚕桑之乡的。”1960年3月23日《西安师范学院历史系教授史念海小传》也说:“近几年来,即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根据历代的政治、经济变化的情况,从事研究和编著《中国历史地理纲要》,改变了过去(解放前)偏重于地名、疆域变迁方面的考证。这是史在学术研究中的一个跃进”。
    第二,白寿彝先生对史先生的研究工作有详细的了解,知道其成果很有价值,分量也足够结集出版。
    白寿彝先生解放后就开始在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任教授,后来成为系主任。1952年全国高等学校进行院系调整,辅仁大学历史系并入北京师范大学,毕业于辅仁大学历史系的史念海先生与白先生的关系又有了一层亲密的关系,即除了三十年代相识于北平禹贡学会,四十年代患难于重庆后方以外,现在白先生还是史先生母校历史系的掌门人。更加上解放初就任西北大学校长的侯外庐教授仍然兼职于北师大,于是侯、白二先生就在1950年夏季请史念海先生到北师大讲授《中国历史地理》课程。后来,白寿彝先生对此次讲学有过回忆,他说:“原约在两周中集中讲授,后来延长了时间,大约有一月光景。在这时期内,授课时数较多,备课任务也需较多时间,未见到他在授课外有什么活动。我到过他的宿舍两三次”。
    在六十年代初期,史念海先生为全国人代代表,同时还有其他工作上的事情,故常到北京开会出差。白先生回忆说:“他(按指史念海先生)不断地到北京来。有时,他到我家来看我”。有几次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一次是在多年不见后的第一次再见,不记得是在1960年后的哪一年了。这时,感到他比以前显得肥胖,鼻窦炎很重,说话和呼吸都有些困难。我劝他医疗。他说医疗不见大效,发病也是一时一时的。记得他还说到行政工作要用一些时间,但历史地理还有时间搞,就是不知道自己的观点对不对”。这样,白先生不仅看到了史先生身体上的变化,而且还知道其这许多年来写了一些论文,只是在当时拿不定主意,怕达不到出版的水平。白先生说:“可以把文章集起来,送出版社看看,有不合适的地方可以听听出版社的意见”。
    还有一次是1962年,“我还约史念海到师大历史系作了一个学术报告,题目是《战国至唐初太行山东经济地区的发展》。这篇讲稿,不知是否收入《河山集》(因手头现无此书可查) ”。实际上这篇论文收入了《河山集》。通过这些接触,白先生知道史念海先生最新的研究状况,知道其撰写的一些历史经济地理学论文很有水平,应该出版贡献给学术界。
    第三,白先生对史念海先生所主攻的专业有深刻的认识,这主要是因为两人同出顾颉刚先生门下,在禹贡学会成为朋友后,一直相互交流,英雄相惜,很了解对方的专业,尤其白先生对历史地理学特别熟悉。师从白先生研治史学理论与史学史的瞿林东教授,早就对白先生给史先生论集起名《河山集》感兴趣,很想了解这段史坛佳话背后的秘密,曾当面向白先生询问。瞿先生说:“我认为这个命名非常好,既符合研究内容,更富有深意。有一次,我同白先生交谈,就请教白先生,问他为什么要作这个命名。白先生说:中国历史地理以研究中国的河山疆土以及它们的变化对社会历史发展的影响为对象,最后又落实到祖国的河山疆土和社会发展。我听了很是感动” 。史念海先生关于历史地理学的认识,也是基本相同的,“史先生说,历史地理要考虑到自然环境对人类的影响,现在我们这个锦绣河山,以前也还是有河有山的,那么现在这个锦绣河山和以前的河山是不是一样呢,有没有变化呢? ”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