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国史 > 中国近代史 >

刘志琴:明清士大夫休闲观蕴有积极因素

http://www.newdu.com 2017-11-10 近代中国网 佚名 参加讨论

    生活,是人类生存的基本需求问题。不同的国家、种族和地区的人们,生活需求相似,都需要吃饱穿暖,而理解各有不同,对于什么是生活?古今中外,从圣贤哲人到凡夫俗子,各有各的理解,各有各的说法。
    读书、休闲是生活的主要内容,中外都有相似之处,其中尤以休闲是生活价值的关键所在
    中国古人很早就有"生活"这一用语,最古老的书籍尚书述:"流谓徙之远方;放,使生活。"孟子说:"自作其灾孽,不可得而生活也。"东汉应劭的风俗通义记载,秦始皇释放燕国的人质太子丹,使他"可得生活"。在古人眼中,给犯人流放、释放人质回国,或诅咒对手自作孽不得活命,都称之为"生活",这就是让人活下去,使生命继续存在,因此"生活"与"活命"是同一意义。
    让生命延续,以求得生存,是生活的第一要义,从这层意义上说古今中外都相同。然而生存虽是生活的第一要义,可这是人类最原始的本能,是活命的最低需求。1943年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在人类动机的理论中提出人类生活需求的五个层次,即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的需求。1954年又推出激励与个性一书,进一步提出求知与审美的需求,自此人们将生活的需要概括为五个或七个层次,更多的学者是将后两种归入自我实现的层次。因此生活需求的五层次论,成为当今最能反映人类自由发展的重要学说。
    人类怎样才能达到自由发展?这有赖于人们在谋生之外有更多的时间由自己支配,发展自己的兴趣和爱好。通常是指"休闲",这有两种内容: 一是休息、娱乐;二是自行选择爱好,发展特长,增加智慧和才干。这看似非物质形态,却兼有创造物质和精神价值的双重功能。对于休闲,文化人是最敏感的阶层,他们常是有产有识之士,不愁衣食,不必为谋生操劳。读书、休闲是生活的主要内容,中外都有相似之处,其中尤以休闲是生活价值的关键所在,中西文明古国各有各的特色。
    亚里士多德在政治学一书中,把休闲视为"科学和哲学诞生的基本条件之一"。他创立的学派称为"散步学派",因为许多思想的生成,是在散步闲谈中撞击的火花。雅典的文化人多喜欢在野外聚会,社会交往和争论也多半在户外,甚至在喧嚣的街市或运动场上都能听到文人雅士的滔滔雄辩。不仅如此,"学校"一词源于希腊文,本意就是休闲,这就是说,学校是一个休闲场所,可以自由地追求知识,用现代语言说,这是快乐阅读。
    明清士大夫对休闲的看法已蕴有现代因素,而在中国思想史著作中几乎不置一词,不能不说这是一种偏失
    虽然古希腊思想家把休闲看作学习知识的条件,给予高度评价,但把休闲作为一门学问,以人的休闲方式、休闲心理和休闲观念为研究对象,才有一百多年历史。马克思是始创者之一,他高度评价休闲的作用,在他笔下,"休闲"又译为"自由时间",即非劳动时自由支配的时间。马克思预言未来的社会:"衡量财富的价值尺度将由劳动时间转变为自由时间,即增加使个人得到充分发展的时间。"又说:"自由时间,可以支配的时间就是财富本身。"现代瑞典哲学家皮晋尔认为,休闲是一种精神状态,是沉浸在创造过程中的机会和能力。美国心理学家凯利认为,休闲是人一生中最能持久发展的舞台。毫无疑义的是,随着时代的前进,对休闲的价值愈来愈得到重视。这是生命活动的最佳状态,人类发展自我的必要条件。因此在西方思想史上提倡休闲,享受休闲,高度评价休闲作用的思想家不胜枚举。被中国学者忽视的是,明清士大夫对休闲的看法已蕴有现代因素,而在中国思想史著作中几乎不置一词,不能不说这是一种偏失。
    身闲心不闲,念念不忘进德明理,在明清士大夫中,"清闲"也是一种立身处世的境界
    休闲,从字义的象形来看,"休"是人倚木而息;"闲(繁体字)"是倚门望月,都表现为一种宁静、安闲的状态,形象地表现了我们祖先对休闲的最初认识。在古籍中的用语,也是指非劳动时的休息状态,如:"民亦劳止,汔可小休。惠此中国,以为民逑。""劳农夫,以休息之。""劳而不休,亦将自息。"从先秦民歌诗经到政治家的高论,都是将休息看成劳动的补充,是恢复劳动力的手段。
    明人说"休闲",惯用的语词为"清闲",别小看这一字之差,却有境界的不同。对"清"字,中国人是情有独钟,在汉语词汇中,许多美好的称誉,往往是清字当头:卓越的才能是清才,志行高洁的称清士,儒雅的文章称清文,廉洁奉公的官员称清官,纯洁的友情为清交,还有清秀、清名、清醇、清流等等,凡属令人敬重的人品、举止,物性、事理,几乎都要冠上一个"清"字。休闲以"清"当头,极大地提升了休闲的品位。
    明代士大夫从对"清闲"的欣赏中,表现出类似古希腊哲学家的价值观:
    "读书,最乐之事,而懒人常以为苦;清闲,最乐之事,而有人病其寂寞。就乐去苦,避寂寞而享安闲,莫若与高士盘桓,文人讲论。何也! 与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既受一夕之乐,又省十年之苦,便宜不亦多乎? "
    "春去春来,白头空自挨。花落花开,红颜容易衰。世事等浮埃,光阴如过客。休慕云台,功名安在哉! 休想蓬莱,神仙真浪猜。清闲两字钱难买。"
    他们藐视功名,浮云富贵,把清闲看成人生的最大快乐,不论是独坐空庭,或是谈学论辩,无拘无碍。可这要有相应的条件,那就是有一个清雅的环境,士大夫们最向往的是,"竹楼数间,负山临水;疏松修竹,诘屈委蛇;怪石落落,不拘位置。藏书万卷其中,长几软榻,一香一茗,同心良友,闲日过从,坐卧笑谈,随意所适,不营衣食,不问米盐,不叙寒暄,不言朝市,丘壑涯分,于斯极矣! "这里有喜逢知己,坐卧谈笑的,也有面壁沉思,自甘孤独的。无锡园林有一"忘言斋",悬挂的一联是:"几年埋迹在丘樊,一室重关可避喧。窗外云峰常满目,主人终日复何言?"不论是动,是静,追求的是一种怡然自得的情怀。
    静时,不是无所作为,"凭虚独得超然意,万物尽从静里观。"这是中国士大夫的思考方式,在明末风动一时,具有启蒙建树的李贽自称"四海闲人",标榜"闲中无事,好与前辈出气。"前文所引"闲之中,可以进德,可以立言,可以了生死之故,可以通万物之理。"表明中国思想家与古罗马哲人一样,也是在清闲中思考万物之理,所不同的是思考的内容不一样。在古代西方引起人们激辩的是世界的本原是水,是火,是气,还是数?这是对哲学的探讨。而中国士大夫热衷的是三不朽,即立德、立言、立功。身闲心不闲,念念不忘进德明理,所以清闲在中国士大夫中,也是一种立身处世的境界。
    晚明吏治腐败,党派纷争,皇帝不上朝,官员不理公务,相互间党同伐异,争名逐利,从中央到地方卖官鬻爵成风,但有一官半职,便贪赃枉法,人们不堪其扰。官僚机构千疮百孔,正如万历首辅方从哲所说,国家机构已到了"职业尽失,上下解体"的地步。士大夫们自幼接受崇尚名节的教育,眼看朝政的败坏,有人为虎作伥;有人置若罔闻;有人变成假道学;但也有一批修身养德之士,在浊浪翻滚的官场中,不愿同流合污,激流勇退。在这种背景中,很容易出现两种人,即隐士和狂人,这在明代形成一道风景线。
    文章来源:《北京日报》2015年04月20日第19版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