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中国的世界史研究关(上)
、概说 在有着丰厚史学传统的古代中国,有关外国史 地的记载在历史著作中屡见不鲜。而且其地理范围 遍及亚非欧。但是,中国真正放眼世界,进而把他国 乃至整个世界的历史活动纳入史学研究体系,则缘 于近代中国对来自西方资本主义强势文明的应战。 尽管先觉者林则徐、魏源、梁廷扔、徐继舍等在鸦片 战争前后编著了《四洲志)(1839年编写但未能出 版)、(海国图志)(1842年)、(海国四说)(1846年)和 (滚寰志略)(1848年)等一系列介绍世界史地和现 状的图书,然而当以德国史学大师兰克为代表的西 方史学界在撰写多卷本的世界通史的著作时,清朝 的士大夫和知识界竟还有相当多人不相信“地球之 说”,对西方文明有着种种近乎荒诞的认识。清朝末 期少数刚起步的近代外交人员和留学生们担当起外 国史介绍的主要任务,其中占较大比例的游记性著 作还成为后来世界史研究中的珍贵史料。 20世纪初至1949年.中国世界史学科进入了 萌芽阶段,有关世界史的介绍和研究首先受到了来 自教育的推动。清末开始效仿西方建立近代教育体 系,1901年颁布的《癸卯学制》就规定高小的历史课 都要做到“知古今世界之变迁”。辛亥革命后,外国 史在大学和中学教学中的地位得到了确立,于是编 订教材成为当务之急。国内政治经济社会在这一时 期的变迁,使具有一定文化教育水平的民众对了解 外国历史,尤其是西方历史的需求有着较大的增长。 而大约从1915年左右开始的中国社会史问题,中国 出路问题的论战,较多地涉及了中外历史的比较间 题,参与论战者一般需要较好的世界史功底。诸如 传教、教会教育、留学生等形式的中西方文化交流在 世界史学科发展中也起了不可忽视的作用。该时期 外国史课程在中学初高中阶段都有设置。在大学的 历史系,西洋通史属必修课程,并开设断代史、国别 史和专门史。通常远不止文科学生选修这些课程。 而且就某种程度来说.当时有些课程的档次相当可 观。如雷海宗在30年代清华大学讲授史学名著
(责任编辑:admin) |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