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世界史 > 世界古代中古史 >

东北地方史:高句丽的兴亡史1

http://www.newdu.com 2017-11-11 未知 newdu 参加讨论
一、
    高句丽的族源及其在鸭绿江流域的发展
  
    高句丽出自夫余,
    在晋朝失去辽东之前,
    虽然势力时有消长,
    但基本上一直
    活动在鸭绿江流域,
    对中原王朝来说,
    它是附属于辽东地方郡县管理的族群或部
    落,而对于那些周边少数民族政权来说,它和他们没有什么两样。
    (一)
    夫余族与夫余国
    :
    要探讨高句丽的族源问题,
    首先要了解夫余族和夫
    余国。夫余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地方民族国家,由橐离国王子东明王南下所建,
    历世长达
    2000
    余年,后为勿吉所灭。一部分居民东迁并成立了东夫余国(后为
    高句丽所灭)
    。后世为便于与东夫余国相区别,遂将原夫余国称之为北夫余。
    关于夫余族名的来源,学界聚讼已久,迄今为止,知有五说:其一,认为夫
    余是秽的徐读;其二,认为秽和夫余皆世居乌裕尔河,夫余之称,因河得名;其
    三,
    认为夫余是炎帝族系中番与徐两支子族的融合体,
    夫为番转,
    余是徐的初文;
    其四,认为夫余为貊人的余族,被燕击散而败走夫余山
    (
    今哈达岭
    )
    ,因山得名;
    其五,认为夫余国为东夷族中一支名“龄”的部族北迁所建。可谓言人人殊,莫
    衷一是。
    那么,夫余国究竟建于何时?据《史记·货殖列传》载:
    “燕,北邻乌桓、
    夫余”
    ,另据《汉书·地理志》载:燕“北隙乌丸、夫余”
    。以上是关于夫余的最
    早记载。这里的“燕”
    ,究竟是战国的燕国,还是汉代的燕地,史无明言。但燕
    既北邻乌桓,而乌桓是大约于汉初得名的东胡族一支,由此可判断,此“燕”极
    可能指燕地。至此,我们可以断定,夫余最晚始于西汉初年。
    夫余创建者当是何人?据现有史料,知其名曰东明,原是北夷橐离国的人,为其“国王”所不容,南逃秽地而创建夫余国。东汉王充所著《论衡》最早记载
    此事。
    “北夷橐离国王侍婢有娠,王欲杀之,婢对曰:
    ‘有气大如鸡子,从天而下
    我,故有娠。后产子,捐于猪溷中,猪以口气嘘之,不死,复徙置马栏中,欲使
    马藉杀之,
    马复以口气嘘之,
    不死。
    王疑以为天子,
    令其母收取奴畜之,
    名东明,
    令牧牛马。
    东明善射,
    王恐夺其国也,
    欲杀之。
    东明走,
    南至掩虎水,
    以弓击水,
    鱼鳌浮为桥,东明得渡,鱼鳌解散,追兵不得渡,因都王夫余”
    。继《论衡》之
    后,先后又有《魏略》
    、
    《后汉书》
    、
    《梁书》等记载此事,内容大体一致。
    既“南渡”掩虎水,则橐离居地必在该水之北,如能确定橐离的方位,就有
    可能辨识掩虎水为今哪条江。关于橐离的疆域,文献无征,但并非无迹可寻。史
    载橐离有国王”
    ,有“侍婢”再者“国王”可随意处死奴婢,说明这个社会已经
    进入文明社会的门槛,所有有人认为这与吉林松花江北出现的白金宝文化相符。
    这种文化分布在哈尔滨以北,
    北至富裕地区,
    大体分布在今第一松花江与第二松
    花江
    (
    北流松花江
    )
    汇合地带周围及嫩江一下游。这些地区应即橐离国统辖区。史
    学界有人将夫余前王城定于今吉林市,
    应是可信的。
    第二松花江古称
    “速末水”
    ,
    江面比现在宽,
    “水阔三里余”
    ,
    是橐离和夫余之间唯一的大江。
    第二松花江应该
    是掩虎水。
    汉魏以前的夫佘情形不得而知。
    汉魏时,
    夫余是中原政权辖下的强大
    地方政权,
    “其国殷富,自先世以来,未尝被破”其疆域基本上是北至今第一松
    花江,南达今辉发河流域,东止于张广才岭西麓,西止于今白城地区,占据着今
    东北中部地区的广阔土地。
    它曾奴役挹娄,
    助汉击退高句丽的进犯,
    偶尔也与中
    原王朝相对抗。但自两晋以后,在周边各族的侵扰下,逐渐走向衰落。晋太康六
    年
    (285)
    ,夫余“为慕容氏袭破,其王依虑自杀,子弟走保沃沮”
    ,次年在晋廷协
    助下得以复国。
    346
    年年初,
    “夫余为百济所侵,部落分散西徙近燕。在此危难
    之际,前燕王慕容氏又于同年“遣世子镌,帅慕容军慕容恪慕舆根三将军,万七
    千骑,袭夫余,拔夫余,虏其王玄及部落五万余口而还,前燕虽未灭其国,却使
    之遭受更加沉重地打击。
    这以后,
    夫余又相继遭到高句丽和勿吉的侵扰,
    直至公
    元
    494
    年为勿吉所灭。其后还有北夫余继续存在。
    (二)高句丽王族进入鸭绿江流域:
    高句丽常见的称谓
    :
    高句丽、高句骊、
    高丽、高骊、句丽、句骊;偶见的称谓
    :
    高夷、搞离、高离、高俪、驹丽。种种
    异称尽管读音相同或切近,
    但因字形的差别,
    后人的解释也就岐意纷出。
    清代段 
  
  
  
    6
    直接发生关系。
    武帝元朔元年,
    东夷薉君南闾等率二十八万人投降汉朝,
    汉朝在
    其地设苍海郡。现考沧海郡的位置,当在浑江以北;元封四年建玄菟郡,其中三
    县就有高句丽,玄菟郡的位置当在浑江南;元封三年建乐浪郡,也在鸭绿江南。
    在辽东、玄菟、乐浪数郡压力之下,高句丽要想壮大势力是相当困难的。
    西汉末年,王莽执政,推行错误的民族政策,激化了与高句丽之间的矛盾。
    为征讨匈奴,郡县强迫征发高句丽兵,皆逃亡出塞,因犯法为寇。辽西郡守田谭
    追击,为所杀。州郡归咎于高句骊侯驺。严尤奏言:“貉人犯法,不从驺起,正
    有它心,宜令州郡且尉安之。今猥被以大罪,恐其遂畔,夫余之属必有和者。匈
    奴未克,夫余、秽貉复起,此大忧也。”莽不尉安,秽貉遂反,诏尤击之。尤诱
    高句骊侯驺至而斩焉,传首长安。莽大说。更名高句骊为下句骊,高句骊王为下
    句骊侯,于是貊人寇边愈甚。
    东汉刘秀建武八年,高句骊遣使朝贡,光武复其王号。二十三年冬,高句骊
    蚕支落大加戴升等万余口诣乐浪内属。二十五年春,高句骊寇右北平、渔阳、上
    谷、太原,辽东太守祭肜以恩信招之,皆复款塞。高句骊王宫生而开目能视,国
    人怀之,及长勇壮,数犯边境。和帝元兴元年春,复入辽东,寇略六县,太守耿
    夔击破之,斩其渠帅。安帝永初五年,宫遣使贡献,求属玄菟。元初五年,复与
    濊貊寇玄菟,攻华丽城。建光元年春,幽州刺史冯焕、玄菟太守姚光、辽东太守
    蔡讽等将兵出塞击之,
    捕斩濊貊渠帅,
    获兵马财物。
    宫乃遣嗣子遂成将二千余人
    逆光等,遣使诈降;光等信之,遂成因据险厄以遮大军,而潜遣三千人攻玄菟、
    辽东,焚城郭,杀伤二千余人。于是发广阳、渔阳、右北平、涿郡属国三千余骑
    同救之,而貊人已去。夏,复与辽东鲜卑八千余人攻辽队,杀略吏人。蔡讽等追
    击于新昌,战殁,功曹耿耗、兵曹掾龙端、兵马掾公孙酺以身捍讽,俱没于阵,
    死者百余人。秋,宫遂率马韩、濊貊数千骑围玄菟。夫余王遣子尉仇台将二万余
    人,与州郡并力讨破之,斩首五百余级。
    这年宫死,子遂成立。姚光上言欲因其丧发兵击之,议者皆以为可许。尚书
    陈忠曰:“宫前桀黠,光不能讨,死而击之,非义也。宜遣吊问,因责让前罪,
    赦不加诛,
    取其后善。
    ”
    安帝从之。
    明年,
    遂成还汉生口,
    诣玄菟降。
    诏曰:
    “遂
    成等桀逆无状,当斩断葅醢,以示百姓,幸会赦令,乞罪请降。鲜卑、濊貊连年
    寇钞,驱略小民,动以千数,而裁送数十百人,非向化之心也。自今已后,不与
  
  
    7
    县官战斗而自以亲附送生口者,皆与赎直,缣人四十匹,小口半之。”
    遂成死,子伯固立。其后濊貊率服,东垂少事。顺帝阳嘉元年,置玄菟郡屯
    田六部。质、桓之间,复犯辽东西安平,杀带方令,掠得乐浪太守妻子。建宁二
    年,玄菟太守耿临讨之,斩首数百级,伯固降服,乞属玄菟郡。
    从上面引证的史料可以看出,
    在东汉
    150
    余年时间里,
    高句丽时常骚扰汉朝
    沿边各郡,有时甚至会造成很大的损失,但是,从其时叛时降的情况看,其力量
    还是非常有限的。
    (四)毋丘俭记功碑:
    据《后汉书公孙康传》载:
    “桓帝末,鲜卑、南匈奴
    及高句骊嗣子伯固并叛,为寇钞,四府举玄为度辽将军,假黄钺。玄至镇,休兵
    养士,然后督诸将守讨击胡虏及伯固等,皆破散退走。在职三年,边境安静。”
    在公孙氏统治辽东的半个世纪里,
    把主要精力用在东部和南部,
    这对高句丽的扩
    张非常不利,
    公孙氏政权的存在对高句丽有着重要的抑制作用。
    当孙权与公孙渊
    联合抗魏的努力失败以后,
    又派遣使臣胡卫等人,
    前往高句丽,
    欲夹攻辽东公孙
    渊,结果,在青龙四年,高句丽王宫把其斩首,送到幽州刺史处。
    曹魏消灭辽东公孙渊之后,收复辽东玄菟乐浪等郡,统一了北方。据《三国
    志魏书少帝纪》
    记载:
    正始七年二月,
    “幽州刺史毌丘俭讨高句骊。
    ”
    五月,
    “讨
    濊貊,
    皆破之,
    韩那奚等数十国各率种落降。
    ”
    另据同书
    《毌丘俭传》
    记载:
    “青
    龙中,帝图讨辽东,以俭有干策,徙为幽州刺史,加渡辽将军,使持节,护乌丸
    校尉。率幽州诸军至襄平,屯辽隧。右北平乌丸单于寇娄敦、辽西乌丸都督率众
    王护留等,
    昔随袁尚奔辽东者,
    率众五千余人降。
    寇娄敦遣弟阿罗盘等诣阙朝贡,
    封其渠率二十余人为侯、
    王,
    赐舆马缯采各有差。
    公孙渊逆与俭战,
    不利,
    引还。
    明年,
    帝遣太尉司马宣王统中军及俭等众数万讨渊,
    定辽东。
    俭以功进封安邑侯,
    食邑三千九百户。”
    正始五年,俭以高句骊数侵叛,督诸军步骑万人出玄菟,从诸道讨之。句骊
    王宫将步骑二万人,进军沸流水上,大战梁口,宫军破走。俭遂束马悬车,以登
    丸都,屠句骊所都,斩获首虏以千数。句骊沛者名得来,数谏宫,宫不从其言。
    得来叹曰:
    “立见此地将生蓬蒿。
    ”
    遂不食而死,
    举国贤之。
    俭令诸军不坏其墓,
    不伐其树,得其妻子,皆放遣之。宫单将妻子逃窜。俭引军还。
    正始六年,
    复征之,
    宫遂奔买沟。
    俭遣玄菟太守王颀追之,
    过沃沮千有余里,
  
  
    8
    至肃慎氏南界,
    刻石纪功,刊丸都之山,铭不耐之城
    。诸所诛纳八千余口,论功
    受赏,侯者百余人,穿山溉灌,民赖其利。”又同书《东夷传》记载:
    “景初中,
    大兴师旅,诛渊,又潜军浮海,收乐浪、带方之郡,而后海表谧然,东夷屈服。
    其后高句丽背叛,又遣偏师致讨,穷追极远,逾乌丸、骨都,过沃沮,践肃慎之
    庭,东临大海。”
    关于毋丘俭刻石记功之事,
    只见于文献,
    后世既不知内容,
    也不知碑之所在。
    直到清朝光绪三十年(
    1904
    ),奉天省辑安县设治员吴光国,因开辟同和岭板石
    岭西岔,于其弟得断碑,存五十字,厥其下部,这就是所说的毋丘俭丸都纪功石
    刻。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