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汉族是高句丽的又一大族源。 高句丽族起源,除了貊人、夫余人外,汉人也是高句丽的一个重要的族源。 有一些史料记载了汉人进入高句丽境内的情况。其一是,东汉末年,群雄并起, 百姓为躲避战乱逃投高句丽的人很多。 《三国史记》 载; “ (故国川王) 十九年, (公元 197 年、汉建安二年)中国大乱,汉人避乱来投者甚多。” 《三国史记》 既然把 197 年汉人逃投高句丽作为重要事记于史, 并说明 “来投者甚多” 在联系 秦末大乱,燕、齐、赵民投朝鲜者有数万口(《后汉书》记载“辰韩耆老自演: ‘秦之亡人,避苦役适韩’”),则人数当也有数以万记。又如 山上王二十一年(建安二十二年, 217 ), “秋八月,汉平州(治今辽宁辽阳市) 人夏瑶以百姓一千家来投,王纳之,安置栅城”。(《三国史记》卷 16 《高句 丽本纪第四》之《故国川王纪》、 《山上王纪》)桓仁下古城子遗址中发现与汉 代文化相近器物,可作佐证。下古城子东十余公里的高力墓子村 1986 年出土铁 攫, 形制同抚顺莲花堡遗址、 吉林省梨树县二龙湖城址出土的铁攫相近, 年代最 迟不晚于西汉, 出土的铁攫, 出土的铁攫亦具汉代风格。 此外城内还出有一种陶 片,夹砂陶质或夹砂红褐色陶质,内含少量滑石粉,胎质松软,均手制,估计年 代也应较早。 下古城子西的四道河子乡大甸子石棺墓出土的青铜短剑、 窄身、 长 锋、形制与旅顺尹家村 12 号石棺墓出土者极其相似,应为Ⅻ式,属辽东地区第 四期遗存。 两墓出土的环状石器也十分相似, 而且墓葬结构又大体相同。 尹家村 12 号石棺墓的年代当为战国晚期至秦汉之际。两者不仅年代相近,文化上也有 一定联系。 沙子镇秋皮沟村大夹板沟墓葬出土的铜铃, 不论形制和纹饰, 都与内 蒙古宁城黑城古城址出土的汉代铜铃一致。 与河北省阳原西汉年墓出土的铜铃亦 相近, 铜镞与内蒙古朝鲁库伦城出土的汉代铜镞形制仿佛。 因此该墓的年代约为 西汉初期。 桓仁镇凤鸣村石室烧土墓附近出土铜钗, 侧面刻饰的卷云饰, 酷似汉 代瓦当上流行的纹饰, 内蒙古宁城黑城古城址出土的汉代瓦当, 当面上就饰有这 种卷云饰。⑵(梁志龙、王俊辉:《辽宁桓仁出土青铜遗物墓葬及其相关问题》 《博物馆研究》 1992 年 2 期)从这些与汉文化有密切关系的墓葬看,这地区早 期应有相当数量的汉人居住。 集安市旧城下汉土城址也发现与汉代文化有关的遗 物。 近年在今鸭绿江右安, 浑河以东的集安县城高句丽石城下发现汉代土筑城桓 遗迹, 出土遗物年代相当于战国至汉代, 土筑城桓的结构、 形制与西汉十分相象。 附近搜集到战国的刀币、布币、汉代的五铢钱。 (贾士金: 《集安高句丽文物考 古工作中的新课题》,《博物馆研究》 1985 年 2 期)时中郡丰清里三十三号墓 发现有巩铁斧, 并有铁矛。 (朝鲜社会科学院历史所编: 《朝鲜全史》 第一卷 刘 永智译。中国朝鲜史研究会 1985 年)时中郡深贵里七十三号墓出土绊钉。 (朝 鲜社会科学院历史所编: 《朝鲜全史》第三卷,潘畅和鲁学编译,延边大学出版 社 1986 年版 4-6 页) 朝鲜慈江道渭南郡发现的遗址, 出土了铁制的锄、 镐、 镰、 半月刀、锛、匕首等。 (朝鲜社会科学院历史所编: 《朝鲜全史》第二卷,转引 自姜孟山《试论高句丽族的源流及其早期国家》,《朝鲜史研究》 1983 年版 3 期) 这些遗址遗物时间大约为公元前三世至二世纪, 文化内涵都属于汉文化。 也 反映了汉人在这一地区活动。 其二, 高句丽通过掠夺汉人来壮大自己。 如 《册府 元龟·外臣·备御二》记载:建安元年( 121 )“高句骊王宫死,子遂成立„„ 明年( 122 ),遂成还汉生口诣玄菟。降诏曰: ‘遂成等桀逆无状„„连年寇抄, 驱掠小民,动以数千,而载送数百人,非向化之心也。’”(《三国史记》卷 15 《高句丽本纪第三·大祖大王纪》中《海东古记》,在末尾注意说,宫于东汉 本初元年( 146 )逊位于同母弟遂成,与《册府元龟》所记异。)这说明,高丽 人在东汉前期还不强大时期已经经常掠夺汉人,并“动以数千”。又如《三国史 记·美川王》记载:“(美川王乙氟利)三年( 302 )秋九月,王率兵三万侵玄 菟郡(郡治时在今天沈阳市附近),虏获八千人,移之平壤„„十四年( 313 ) 冬十月,侵乐浪郡,虏获男女哦千余口。”(高句丽史记汇编 490 页)这说明, 美川王时期有万人以上的汉人被掠夺入高句丽区内。 其三, 被中原王朝派往东北 地区征高句丽的将士,在战场上因为各种原因进入高句丽,成为高句丽的居民。 如《魏书·天象志》记载: “至太延二年三月,燕后主冯文痛去国高丽”。大兴 二年( 319 )十二月,晋平州刺使崔毙联络高句丽、鲜卑、段氏和宇文氏 , 进攻慕 容鬼,慕容鬼用计,联盟瓦解,兵败,毙俱, “与数十骑”奔高句丽。 (晋书卷 108 《慕容鬼载记》)《资治通鉴》记载:“晋显宗咸康二年( 338 ),慕容皇讨 慕容仁。甲申。城破,杀仁,仁之司马佟寿郭充奔高句丽”。 (《资治通鉴》卷 95 十七·显宗中之上)《三国志》卷《魏书·东夷传》记载:“汉武帝元封二 年,伐朝鲜,杀满孙右渠,分其地为四郡,以沃沮城为玄菟郡,后为夷貊所侵, 徙郡句骊西北, 今所谓玄菟故府也。 ” 在乐浪郡发现大量古墓群或汉墓群, 如平 壤市周围有贞柏里、 石岩里、 将近里、 悟野里等汉墓群; 在乐浪地区也有大量汉 墓群,并且大同讲(贝水)也有大量汉墓群。此地的汉墓群总数据 大正十五年 ( 1925 )朝鲜总督府调查的数字为 1386 盔,这个数字足以证明汉人在高句丽大 量存在,并且是影响了高句丽文化。最近发现的吉林集安高句丽 3319 墓。在墓 前南约 9 米的东西两侧,对称地立有两块大石,相距约 27 米。其中东侧石质为 灰色深积岩,长 104 厘米、宽 54 厘米、厚 109 厘米,斜面向神道摆设,用刀偏 锋阴伐凿刻一半身人像,人身结构程“十”字结构。关于 “十”图纹,在我国 上至新石器时期的彩陶纹饰, 下至秦汉时期的铜镜瓦、 当和壁画图案中都有大量 文化遗存。在红山文化、仰韶文化、马厂文化的彩陶纹饰 ,还有内蒙古的分河 和阴山, 江苏连云港将军崖„„青海海西等地丰富的原始岩画中, 都普遍存在这 种文化符号; 在以后殷商甲骨文和金文和两周、 秦汉时期的铜镜、 瓦当以及壁画 中,也都大量出现了“十”字文物符号。 (何新: 《中国远古神话与历史新探- 十子图纹与中国古代的日神崇拜》黑龙江教育出版社 1989 年出版)从美术史上 可以推断, “十” 字文物符号表示上古时期华夏民族崇拜的万物之神-太阳。 《楚 辞》王逸 注:“高阳,是为帝‘颛顼’”。《山海经·海内经》记载:“黄帝 妻雷祖, 生昌意„„生韩流„„生颛顼。 ” 据考证高阳氏是中国古代神话传说 中的太阳神,故笔者认为 3319 号墓的太阳神应该是高句丽民族崇拜的祖先神- 高阳氏颛顼帝。因为《晋书·慕容云载记》曰: “慕容云字子雨,宝之子也。祖 父和,高句丽之支庶,自云高阳氏之后裔,故以高为氏焉。”由此我们可以推断 汉族是高句丽的一大族源。 (三)高句丽政权的建立及其与中原王朝的外交关系 高句丽自公元前 37 年建国始, 历两汉魏晋南北朝隋唐近十个王朝, 经 700 年。 其中虽然出现与中原王朝的冲突乃至战争, 但是, 高句丽政权仍是中原王朝统辖 下的地方民族政权。 高句丽未建国,其民族称应源于汉定朝鲜,以高句丽为县。 《后汉书·高句丽 传》记载:“武帝灭朝鲜,以高句丽为县,使属玄菟。”高句丽县的设立说明, 高句丽民族在玄菟郡内占有一定比重。 汉朝设置高句丽县后, 始称高句丽, 可见, 其族称亦是西汉王朝册封的。 当时, 高句丽尚未建国, 只是以部落群形式散居于 玄菟郡内,是故汉朝“赐鼓吹伎人” 以迎合高句丽民族“男女欢聚,相就歌戏” (《三国志》卷三十, 《东夷传》)之俗。同时随玄菟郡内受朝服衣责,表示自 己是汉朝的臣民。 高句丽建国于西汉元帝建诏二年(公元前 37 年),但是,早在汉武帝元封四 年 (公元前 107 ) 建立了玄菟郡, 即已说明高句丽已经建立县治并且还是首县 (郡 县)。西汉末年王莽专权,一度破坏了高句丽与西汉王朝的关系。 《汉书·王莽 传》记载: “先是,莽发高句丽兵,当伐胡,不欲行,郡强迫之,皆亡出塞,囚 犯法为寇。辽西大尹田谭追击之,为所杀。州郡归咎于高句丽驺(邹牟)。严尤 奏言: ‘貉人犯法,不从驺起,正有它心,宜今州郡且尉(慰)安之。今猥被大 罪,恐其遂叛,夫余之属比有和者。匈奴未灭,夫余、秽貉复起,此大尤也。’ 莽不尉安, 秽貉遂反, 诏尤击之。 尤诱高句骊侯驺至而斩焉, 传首长安。 莽大悦, 下书曰: ‘„„其更名高句骊为下句骊,布告天下,令咸知焉。’于是貉人愈犯 边。”(《汉书》卷 99 中《王莽传中》)《三国史记》把王莽发高句丽兵以伐 胡之事。它在琉璃王三十年( 13 年)文中说:严 “尤诱我将延丕斩之,传首京 师。莽悦之,更名吾王为下句骊,布告天下,令咸知焉。于是寇汉边地愈甚”。 东汉光武帝中兴, 调整了与高句丽的关系, 高句丽开始以一个边疆少数民族政 权形式参与东汉王朝的政治生活,即《后汉书·东夷列传·高句骊传》载: “建 武八年( 32 年),高句骊遣使朝贡,光武复其王号。”所谓“复其王号”是指 王莽新朝将高句丽王改为高丽侯,所以才有东汉王朝的“复其王号”。 “建武 二十二年年( 46 年),高句骊万余家因乐浪郡附于汉。翌年,又有‘句丽蚕支 落大加戴生等万余口诣乐浪内属’”(《后汉书》卷 85 句丽蚕支落大加戴生等 万余口诣乐浪内属。 《后汉书·东夷列传·高句骊传》)但是,东汉与高句丽的 关系也不是一帆风顺的, 由于地方利益的驱动, 时有矛盾冲突发生。 据史料记载, 在高句丽太祖大王时期( 53 - 146 年)曾经七次侵扰辽东。尤其是东汉末年,国 力衰退, 军阀蜂起, 高句丽乘势大举扩张。 但是随着曹魏政权的建立, 高句丽也 很快和曹魏王朝建立了臣属关系。高句丽为表臣属,青龙四年( 236 年)高句丽 王宫斩吴使胡卫之首献于魏。 此前孙吴政权曾遣使密结高句丽, 欲夺魏辽东。 有 史可证,《三国志·明帝纪》记载:青龙四年( 236 年),“秋七月,高句骊王 宫斩吴孙权使胡卫等首造,诣幽州。” 237 年,高句丽又遣使献于魏。高句丽与 曹魏王朝建立臣属关系后, 开始积极地参与曹魏王朝对北方、 东北的统一。 据 《三 国志·公孙度传》记载:景初元年( 236 年),公孙渊“自立为燕王,置百官有 司, 遣使者持节, 假鲜卑单于玺, 封拜边民, 诱呼鲜卑, 侵扰北方。 ” 二年 ( 238 年) , 太尉司马宣王 “率众讨公孙渊, (高句丽王) 宫遣主簿大加将数千人助军。 ” (《三国志》卷 30 《东夷列传·高句骊列传》)这一仗,高句丽参加曹魏军队 大获全胜,辽东、带方、乐浪、玄菟诸郡纳入了曹魏王朝的统治范围。但是高句 丽与曹魏的关系也不是十分稳定。 高句丽多次出兵侵扰辽东。 为此, 曹魏以高句 丽侵叛为由, 派幽州刺使关秋俭两次其兵万余伐高句丽。 第一次是正始七年 ( 246 年)魏军万余直捣丸都城(今天吉林省集安市)。高句丽王优位居败奔沃沮。第 二年( 247 年),关秋俭遣玄菟太守王欣第二次追讨高句丽,过沃沮界千余里, 至肃慎氏南界,诛纳八千余口,徙一部与荥阳(今河南省荥阳县东北)。原来臣 属于高句丽的沃沮、 秽貊也乘势摆脱高句丽, 一并归附曹魏。 正始八年 ( 127 年) 高句丽以丸都城残破,迁都平壤(今朝鲜平壤市)。高句丽此役遭到重创,其势 力退缩至今天浑江、鸭绿江流域。可见,曹魏政权加强了对高句丽的管制。 晋王朝与高句丽仍然保持着君臣关系。晋咸宁( 276 年)晋分幽州之昌黎、辽 东、乐浪、玄菟五郡置平州,治辽东襄平(今辽宁辽阳)。同时设置东夷校尉, 由平州刺使兼领。 晋初, 东夷诸国均诣东夷校尉内附, 高句丽也在其中。 有考古 资料可证, 解放前, 在今天吉林省集安市曾经发现几方晋代铜印, 其中有 “晋高 句丽率善邑长印” “晋高句丽率善佰长印”及“晋高句丽率善仟长印”等。该印 文皆冠以晋字, 表明三方官印是晋朝颁发给高句丽相关人员的。 据此说明, 晋时 高句丽作为晋王朝属臣,统归东夷校尉管辖。 东晋, 慕容鬼势力崛起, 并独占辽东。 鉴于慕容鬼收平辽东, 晋拜慕容鬼为安 北将军、平州刺使。其后晋又以鬼为都督幽、平哦州,东夷诸军事。晋咸康三年 ( 337 年)鬼子皇称燕王。晋咸康八年( 342 年),燕王慕容皇亲率四万兵出南 道, 遣慕容瀚将兵一万五千出北道伐高句丽, 高句丽王遣精兵五万拒北道, 结果 高句丽大败, 燕兵进丸都城, 虏男女五万余口, 高句丽王单骑逃遁。 晋建元元年 ( 342 年),高句丽称臣于燕。《晋书·慕容隽载记》:( 355 年)“高句丽王 钊遣使谢恩,贡其方物。隽以钊为营州诸军事、征军大将军、营州刺使、封乐浪 公、王如故。”(《高句丽史籍汇要》 199 )但是,后来由于燕发生内讧,势力 大减, 已经无法控制辽东。 《资治通鉴· 晋纪· 安帝戊》 记载: “元兴三年 ( 404 年),高句丽侵燕。”《晋书·慕容熙载记》:“高句丽寇燕郡,杀略百余人, 熙伐高句丽,以符氏从,为冲车地道,以攻辽东。熙曰‘待铲平寇城,朕当与后 乘辇而入。 ’ 不听将士先登。 於是城内严备, 攻之不能下。 会大雨雪, 士卒多死, 乃引归。”(《高句丽史籍汇要》 206 ) 高句丽占有辽东之后, 国力大增, 但是与南北朝诸中原王朝仍然保持臣属关系, 接受册封。《梁书·诸夷·高句丽传》记载:( 413 年)“至孙高琏,晋安帝义 熙中,始奉表痛贡职,历宋齐并授爵位,年百余岁死。” (《高句丽史籍汇要》 208 )《宋书·少帝纪》记载:“景平元年( 423 年)三月,是月,高句丽遣使 朝贡。景平二年( 424 年)正月,高句丽遣使朝贡。” (《高句丽史籍汇要》 209 )《南齐书·高帝纪下》记载:“建元二年( 480 年)夏四月丙寅,进高丽 王、乐浪公高琏,号骠骑大将军。” (《高句丽史籍汇要》 232 )《南史·齐本 纪·高帝纪》记载:“夏四月丙寅,进高丽王、乐浪公高琏,号骠骑大将军。” (同上)。李殿福、孙玉良《高句丽同中原王朝的关系》一文中提出:高句丽同 北魏的共处, “高句丽通过和平交往手段, 赢得较长时间的和平局面以便致力于 内部发展”。 “主动与北魏交好,连年遣使入魏朝贡,恪守藩臣之礼”。接受南 北朝的册封。(李殿福、孙玉良《高句丽同中原王朝的关系》,《博物馆研究》 1990 年 3 期)高句丽历代诸王均向中原王朝政权遣使朝贡,克尽臣中,并接受 中原王朝的招赐和指令。 历代高句丽朝贡共计 143 次, 而南北朝占 109 次, 长寿 王迁都平壤后及其后诸王均继续保持与中原王朝政权的隶属关系, 请求与接受中 原王朝的册封,向中原王朝政权朝贡,并未发生任何实质性变化。 隋唐时期高句丽与中原王朝的关系是战争性质的国内统一战争。 581 年,隋文 帝统一南北朝, 高句丽按例遣使朝贡于隋。 隋授其王为大将军、 辽东郡王。 如 《隋 书·高祖纪上》记载: “开皇元年( 581 年)冬十月酉,百济王扶余昌遣使来贺, 授昌上开府仪同三司、 带方郡公。 十二月壬寅, 高句丽王高阳遣使朝贡, 授阳大 将军、辽东郡公。”《旧唐书·高祖本纪》记载:“武德七年( 624 年)春正月 已酉, 封高句丽王高武为辽东郡王, 百济王扶余璋为带方郡王, 新罗王金真平为 乐浪郡王。”开皇十八( 598 年),高句丽结末曷万余骑寇辽西,营州总管韦冲 破之。自此,隋与高句丽关系趋于紧张。同年,文帝发兵 30 万分陆、水二路分 道伐高句丽。并下诏削高句丽王官爵。高句丽惧,遣使谢罪,称“辽东粪土王臣 元”。(《隋书·东夷·高丽传》《高句丽史籍汇要》 268 页)其后,隋炀帝又 三次大规模征伐高句丽, 结果失败, 使隋朝统治陷于不可自拔的危机, 使高句丽 民穷财尽,为唐朝灭高句丽奠定基础。 唐朝建立后,与高句丽建立君臣关系。 《旧唐书·东夷·高丽传》记载: “唐 武德二年( 619 年),(高句丽)遣使来朝贡。唐武德四年( 621 年),(高句 丽)又遣使来朝贡。” (高句丽史籍汇要) 322 页)《册府元龟·外臣部·朝 贡》 记载: “武德五年 ( 622 年) , 是年, 突厥颉利可汗及高丽, 并遣使来朝贡。 ” (高句丽史籍汇要) 323 页) 624 年, 唐朝封高句丽王建武为辽东郡王、 高丽王。 此时唐朝与高句丽的关系比稳定。 但是, 由于高句丽与百济切断新罗朝贡的道路, 唐朝多次告戒,但是高句丽王不听告戒。 643 年,唐朝与高句丽关系出现裂痕。 从唐太宗至唐高宗曾经六次征伐高句丽, 并与 668 年灭高句丽。 《旧唐书· 地理 志·安东都护府》记载:“总章元年( 668 年)九月,司空李绩平高丽。高丽本 五部,一百七十六城,户六十九万七千。其年是十二月,分高丽地为九都督府, 四十二州,一百县,置安东都护府於平壤城,以统之。用其酋为都督、刺使、县 令,令将军薛仁贵以兵二万镇安东府。” (高句丽史籍汇要) 454 页) (四)高句丽族的流向主要集中于中国 公元 668 年, 高句丽亡国, 唐凡收其 “户六十九万” 。 ( 《新唐书》 卷 220 《高 丽传》。 《旧唐书·高丽传》记载“户六十九万七千”)此为高丽国境内的总户 数, 内中包括了许多非高丽族户。 高句丽亡国后, 其族人的去向大体集中于中国, 有三:迁居中原、亡入渤海、散入突厥。 第一,高句丽人迁居中原各地。《唐会要·高句丽》记载:“分其地置都督府 九,州四十二,县一百。又置安东都护府以统之。移其户二万八千於内地。” (高句丽史籍汇要) 461 - 462 页) 唐太宗迁高句丽人居中原在贞观十九年 ( 645 年), 《资治通鉴》是年十月条载: “凡征高丽,拔玄菟、横山、盖牟、磨米、 辽东、 白岩、 卑沙、 麦谷、 银山、 后黄十城, 徙辽、 盖、 岩三州户口入中国 (中 原) 者七万人” 。 ( 《资治通鉴》 卷 198 , 太宗贞观十九年十月条) 《新唐书· 高 丽传》记载:“绩攻盖牟城,拔之,得户二万,粮十万石,以其地为盖州。”克辽东城后,。“获胜兵万,户四万,粮五十万石,以其地为辽州”。降白城 后,“获男女凡万,兵二千。以其地为岩州”。这说明,唐太宗贞观十九年在 辽、盖、岩三州俘获的高句丽人,约八万左右人。由于他们与汉人长期交往, 已经汉化。 1990 年李殿福、 孙玉良 《高句丽简史》 介绍了辽宁省台安县大高丽 房子村,有高氏家庭聚居,据他们的家谱记载是高句丽长寿王的后裔。由于年 长岁久,与汉族杂居共处,互相通婚,自然而然成为了汉族。 1995 年,高氏家 族后裔高之谦发表了 《关于高句丽长寿王后裔研究: 以高氏家谱为中心》 一文, 该文论证了“高氏家族的汉化是有历史根源的”,“高句丽灭亡以后,留在故 地的高句丽遗民受汉族文化的影响,从辽金开始,汉族化的速度更加快了。” 贞观二十二年( 648 年)房玄龄在谏唐太宗再征高句丽表文中,涉及太宗掠与 内迁高句丽人的话语记录如下: “前后虏获, 数十万记, 分配诸州, 无处不满。 ” (《唐会要》卷 95 《高句丽传》) 唐高宗继位后,永徽六年( 665 年)又发兵征伐高句丽,延续至高句丽灭亡。 这一时期,史载乾封三年二月,李绩在萨(薛)贺水(今辽宁省丹东市西南赵 家河) “俘生口三万余人” ; 九月唐军执高丽国王高藏, 收户 “六十九万七千” 。 (《旧唐书》卷 5 《高宗纪下》)被迁到中原各地, 《新唐书·高丽传》记载: “总章二年,徙高丽民三万余江淮、山南(唐道名,地包括秦岭以南,伏牛山 西南,嘉陵江以东,长江四川、湖北以北地区)。” 《旧唐书·高丽传·高 宗纪下》总章二年( 669 年)五月庚子条载,“移高丽户二万八千二百„„将 入内地,莱(治今山东莱州)、营(治今辽宁朝阳市)二州般次发遣,量配于 江、淮以南及山南、并(治今山西省境)、凉(治今甘肃省武威市)以西诸州 空闲处安置”。《东国史略·三国》记载:“唐兵合新罗兵攻平壤城,拔之, 高句丽王藏降,李绩执藏及子福南、德南、大臣男建等二十余万众还京师,高 句丽亡。” 迁徙到中原各地的高句丽人,分布在今天省市有北京市、安徽、江苏、河南、 湖北、山系、陕西、甘肃、四川。散居中原的高句丽人,为官为民,与中原汉 族兄弟一样:他们长期杂居,在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交往中,互相吸收, 逐渐融于汉族。所以,史书中无高句丽人再迁徙之事,唐朝以后,中原地区也 没有以高句丽人为实体的活动记载。 第二,亡入末曷(渤海)。末曷族为我国东北古老民族肃慎族系之一。《竹书 记年》记载:“帝舜有虞氏二十五年,息慎氏来朝,贡弓矢。”《史记·五帝 本纪》记载:“(虞帝)南抚交址„„北山戎,发自慎。”郑玄注:“息慎或 肃慎, 东北夷。 ” 《山海经· 大荒北经》 记载: “大荒之中有山, 名曰不咸 (不 咸山,今长白山。隋唐称为太白山或徒太山),有肃慎氏之国。”那么,高句 丽王国后其人为何流入末曷呢?理由有三。其一,末曷与高句丽接壤,并且其 地理环境好, 为高句丽人流入其境内提供了客观条件。 《新唐书· 黑水末曷传》 记载:“粟末部,居最南,抵太白山亦曰徒太山,与高丽接壤。”高句丽人处 于“多大山深谷,无原泽,百姓依之以居,食涧水。无良田,虽力佃作不足以 实口腹。”(《三国志·东夷·高句丽传》《高句丽史籍汇要》 3 页)而末曷 族主要分布在东北, 地形大部分是平原, 土地肥沃, 气候宜人。 唐高宗 668 年, 高句丽亡国,高句丽人为了生存,不得不迁徙,而流入末曷是个首选。其二, 渤海由于受中原先进文化和先进技术的影响, 社会经济得到了飞速发展。 据 《新 唐书·渤海传》记载:“俗所贵者,曰太白山之菟,南海之昆布,栅城之鼓, 扶余之鹿,嫫颉之”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