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世界史 > 世界古代中古史 >

高句丽王城1

http://www.newdu.com 2017-11-11 未知 newdu 参加讨论
   高句丽,也简称高丽,是西汉到隋唐时期东北地区出现的一个有重要影响的边疆民族。周秦时期,高句丽的
    先人一直生活在东北地区。公元前
    37
    年,夫余人朱蒙在玄菟郡高句丽县辖区内建立政权。高句丽鼎盛时期
    其势力范围包括吉林东南部、辽河以东和朝鲜半岛北部。公元
    668
    年,高句丽被唐王朝联合朝鲜半岛东南部
    的新罗所灭,在历史上持续了
    705
    年之久。
  
  
    高句丽是我国东北历史上的少数民族政权
  
  
    一、从高句丽民族起源看,我国学者大体上有秽貊说、夫余说、商人说、炎帝说等,但无论何种说
    法,都充分肯定高句丽民族先人的活动范围在周秦之际就在我国东北地区之内。周武王克商以后,周人的势
    力已超越今日东北的范围。
  
  
    二、从高句丽政权建立情况看,国内外学者大都认同公元前
    37
    年建都于纥升骨,当时属汉玄菟郡
    管辖范围。高句丽政权先后臣属于汉玄菟郡、辽东郡,不断上表称臣、朝贡。
  
  
    三、自汉至唐,我国历代王朝,包括分裂时期的各王朝都认为高句丽是边疆民族政权。如唐太宗视
    高句丽地区为中国的传统疆域,实现对高句丽的统一是完成
    “
    九瀛大定
    ”
    的最后一项使命,这也是隋唐两朝不
    惜倾全国之力完成统一高句丽的重要原因之一。
  
  
    四、高句丽也没有
    “
    自绝
    ”
    于中国之外。高句丽给自己的定位一直都是中央王朝的边疆地方政权,主
    动和中央王朝建立臣属关系。正因为有着这样的认识,所以在唐朝统一高句丽后,有一大批高句丽人不仅没
    有对唐朝抱有
    “
    亡国
    ”
    之恨,反而为维护唐朝的统一大业立下了汗马功劳。
  
  
    五、从高句丽人的流向看,高句丽灭亡时,大多数都融入了汉族人群中。
  
    王氏高丽并不是高句丽的继承者
  
  
    公元
    918
    年,在朝鲜半岛也出现了一个名为
    “
    高丽
    ”
    的政权,因其统治者姓王,故学界以
    “
    王氏高丽
    ”
    称之。尽管王氏高丽袭用了高句丽的称号,但二者没有直接继承关系。首先是两个政权建立的时间悬殊、历 
    史发展归属不同。其次是管辖境内居民构成不同。高氏高丽辖境内的居民以高句丽族为主。王氏高丽辖境内
    的居民以新罗人为主,新罗人主要是源于朝鲜半岛南部地区的辰韩和弁韩人。最后是王氏高丽非高氏高丽后
    裔,王氏高丽的王族也并非是高氏高丽的后裔。
  
  
    高句丽、王氏高丽混淆的原因
  
  
    人们之所以将王氏高丽错误地看作是高句丽的继承者,和我国的史书记载有一定关系。宋代以前,
    史书对高句丽的历史定位是准确的,由于战乱导致的文献失散及王氏高丽的误导等原因,到了宋代之后史书
    的记载开始出现了混乱,乃至明显的错误。
  
  
    《旧五代史》和《新五代史》是最早将高氏高丽写入王氏高丽传的,
    《宋史》则是
    “
    王建承高氏之位
    ”
    一语的始作俑者。这三部史书的记载直接影响到了以后的几部史书。
    《明史》则较前几史有了一个更大的发
    展,为对明王朝册封李成桂为朝鲜国王有一个合理的解释,不仅承袭了上述错误,而且为李氏朝鲜政权的沿
    革作出了一个完整但是错误的交代,将属于我国历史的箕子朝鲜、卫氏朝鲜、汉四郡、高句丽都纳入到了朝
    鲜史中。其结果不仅
    “
    高丽
    ”
    这一我国古代边疆民族使用的称号,为源出于三韩的新罗的继承者王氏政权冒名
    顶替,而且作为王氏政权继承者的李朝,又将箕子朝鲜所用的
    “
    朝鲜
    ”
    戴在了自己的头上。
    朝鲜三国时期国家。
    427
    年迁都平壤,
    668
    年为中国唐朝和新罗联军灭亡。都城先在平壤东北的安鹤宫城,
    586
    年迁至长安城(今平壤)
    。
   
    高句丽原都于纥升骨城(在中国辽宁省桓仁县)
    、国内城(中国吉林省集安县)
    。
    427
    年,长寿王将都城迁
    至平壤,与半岛南部的百济、新罗形成三足鼎立的局面。三国之间攻城略地,征战不已。
    475
    年攻陷百济都
    城南汉山城,并据有汉江流域。
    551
    年,百济联合新罗复夺汉江流域,竹岭以北十郡之地(今江原道西部一
    带)也为新罗夺取。婴阳王时,转而联合百济,与新罗争夺汉江流域。
    642
    年,西部大人渊盖苏文拥兵政变,
    掌握实际统治权,联合百济共抗新罗。新罗处境危殆,遂请唐朝干预。渊盖苏文死后,诸子争权内讧。
    667
    年
    1
    月,新罗联合唐军乘机进攻,次年陷平壤,高句丽灭亡。唐军撤离后,大同江以南的高句丽旧地并入新
    罗。
   
    迁都平壤后的高句丽,中央集权的国家体制已经完备。其中央集权是以国家对全国土地的支配为基础,国
    家向各地征收租赋和贡物。
    5
    世纪后,高句丽的经济有显著发展,农业、畜牧业及纺织、冶金等手工业均有
    一定水平。对外贸易也有发展,其首都长安城分为外城、中城、内城和北城,外围筑有城墙。城内街道平行
    交错,井然有序。平壤附近的高句丽古坟以建筑设计细巧、石材加工精致、壁画优美生动而著称。高句丽使
    用汉字。中国的儒学、道教及阴阳五行学说均已传入。佛教传入后,各地广建寺院,高句丽的佛教属中国北
    朝系统,寺庙布局也可见有北朝的风格。
  
  
    公元前
    37
    年由夫余人朱蒙(又作邹牟王)所建,起初建都于纥升骨城(今中国辽宁省东部的桓仁满族自治
    县五女山城)
    。此地属于中国汉朝的玄菟郡高句丽县,具体是因为有此县名才形成国名与民族名,还是因为
    先有高句丽人的形成才确定该县名,目前尚有争论。但高句丽国家最早渊源于中国汉朝郡县范围之内,是确
    凿无疑的。
       朱蒙建国后,沸流国(在今富尔江流域)来降。公元前
    32
    年,又发兵征服长白山东南(约在今朝鲜慈江
    道一带)
    。公元前
    28
    年,再以武力攻灭北沃沮(今图们江流域)
    。
       瑠璃王(朱蒙子,名类利)时,因先受夫余、鲜卑攻击,将王城由纥升骨城迁国内城(今吉林省集安)
    ,
    又开始发兵侵梁貊(今太子河上游)
    。公元
    22
    年亲率兵攻夫余,杀其王带素,将来投的万余名夫余人安置国
    内。接着,公元
    26
    年又通过兼并盖马国(在今朝鲜狼林山脉地区)
    ,杀其国王,收其地为郡县。邻近的句茶
    国王同年举国来降。
       公元
    53
    年,宫继位(称太祖大王,或曰国祖王)
    ,隔两年攻取东沃沮(亦称南沃沮,在今朝鲜咸镜南、
    北道)
    ,后又攻取东涉(今朝鲜江原道)一部分地区,拓地至日本海,并迫使夫余称臣纳贡。为占有人烟稠
  
  
    密、物产富庶的遼東地区,宫及以后诸王对辽东地区扩张,先后受到东汉王朝、公孙氏、曹魏、慕容氏的多
    次打击,有几次几濒临灭亡。
       313
    年,高句丽吞并了原汉朝属地乐浪郡,但向南进一步的发展也受到强大阻力。
    369
    年发兵
    2
    万侵百济
    败还,百济于
    371
    年倾全国之力发兵北上,围平壤城,故国原王(名斯由,亦曰钊)出城拒战,中矢身亡。
    自宫以后至此约
    200
    年间,高句丽在发展中再度受挫。
       为了重振基业,丘夫(小兽林王)继位后,将其主要精力用于内政:倡导佛法,统一思想;再建学校。
    经过十余年的治理,经济有了发展,军事实力增强。
    384
    年伊连(故国壤王)为王,次年又开始向外发展。
    特别是谈德(一名安,称广开土王,又名好太王)即位后,对新罗、百济、夫余等邻近民族和地区进行掠夺
    和兼并。公元
    427
    年,第
    20
    代王长寿王高巨连将都城迁徙到今天朝鲜境内的平壤地区。
       隋朝建立后,由于高句丽对于隋朝的统一以及建立封贡关系的要求采取对抗态度,隋朝对高句丽进行大
    规模的军事征伐,可是都失败了。隋朝自身反而由于国内起义而灭亡。高句丽对于继起的中原王朝唐朝仍然
    敌视,而唐朝第二代皇帝唐太宗李世民则以高句丽据有的
    “
    辽东
    ”
    (当时的
    “
    辽东
    ”
    的概念略同于汉朝四郡的范
    围,即中国东北辽河以东地区以及朝鲜半岛的北部)为
    “
    旧中国之有
    ”
    ,而今
    “
    九瀛大定,唯此一隅
    ”
    ,决心将
    对高句丽的征伐作为中国统一战争的最后部分,但是,唐太宗的征讨虽然重创了高句丽的国力,仍然没有能
    够实现灭亡高句丽或迫使其臣服的目标。直到公元
    668
    年(中国唐高宗李治总章元年)
    ,高句丽在唐朝和新
    罗的夹击之下灭亡,第
    27
    代国王宝藏王高藏被唐国俘虏。高句丽人一部分成为唐朝的臣民(包括唐朝名将
    高仙芝的祖父)
    ,而其余融入渤海突厥,另有一部分南逃进新罗。
       唐朝在高句丽旧地设置了都督府,重新建立起中原王朝对辽东地区的直接统治,但是由于统治政策的失
    误,新罗利用高句丽遗民的复国运动,以及唐朝西方出现了强敌吐蕃而不得不将战略重点西移的原因,唐朝
    最终放弃了在朝鲜半岛北部大部分地区的统治,这一地区逐渐为新罗和后来的王氏高丽王朝所侵夺。但直到
    元朝,中国的中原政权或地方政权,如契丹(辽)
    、金朝、元等仍控制有鸭绿江以东的部分地区。明朝时,
    明朝下令鸭绿江以东的女真部落西迁,正式明确鸭绿江为中国与朝鲜国家间的界河。高句丽在鸭绿江以西的
    领土,自高句丽灭亡后,一直属于中国的历史疆域范围。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