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制度[编辑]除保持伊斯兰教(神权统治)原则外,阿拉伯帝国大量吸收以拜占廷帝国为主的其他文明国度的制度,形成一种伊斯兰世界所特有的、政教合一的君主专制政体。阿拉伯帝国的继承制度既不同于中国的册封制,也不同于西方的长子继承制或是被某些地方所采用的幼子继承制,而是一种被伊斯兰世界所普遍接受的长者继承制,即由皇族中的现存的最年长者继承。由于政治斗争的残酷性,例如在帝国的后期,一个新皇位的继承者有时会将其所有的兄弟姐妹全部杀掉或将其关在自己的寝宫中,数十年不见天日。这样极易造成王位潜在继承者的心智扭曲或是知识匮乏,最终造成哈里发的素质低下,无力治国的局面出现。
经济和贸易[编辑]出产[编辑]富饶的两河流域为帝国提供了充裕的产品,主要作物包括小麦、大麦、稻米、椰枣和橄榄。在阿拨斯王朝期间,耕地面积和产量由于灌溉工程的发展而得以大幅增加。此外,各省还提供了丰富的矿产资源:来自努比亚的黄金、兴都库什山脉的白银、伊斯法罕的铜以及中亚和西西里岛的铁,还有帝国境内丰富的宝石蕴藏。 在手工业方面,各地出产制造的亚麻布、棉、绒毯、陶器等制品(有时还有丝绸)既有利于本地消费,又有利于出口。阿拉伯人还从在751年怛罗斯战役中俘虏的中国战俘那里学会了造纸术。 商贸[编辑]商业在阿拉伯帝国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首都巴格达不仅是阿拉伯帝国的政治中心,也是商业码头。此外,巴士拉、安条克、开罗、大马士革、亚历山大、凯鲁万、撒马尔罕、尼沙布尔、赫拉特、布哈拉、科尔多瓦等城市也都是东西方中介贸易的重要商埠。据传,早在伊斯兰教先知时期,穆罕默德曾说过,“商人是世界的信使和安拉在大地上的忠实奴仆”,并断定忠实的穆斯林商人在复生日将“居于安拉宝座的荫影之下”。《古兰经》也明确规定鼓励和保护商业是所有穆斯林必备的义务和道德。随着帝国的形成,商业贵族也成为上层统治阶级的重要组成。文化传统、地理位置、商人的社会地位和商业的巨大收益,使阿拉伯帝穆斯林国出现了与当时东西方封建文明不尽相同的工商业繁荣局面。很多穆斯林商人活跃于亚欧非三大洲,从事以中介贸易为主的商业活动。阿拉伯斯林商人的活动范围从东南亚的苏门答腊、马来亚到南亚印度,再到西南欧的西班牙、北非的摩洛哥,甚至北欧波罗的海和斯堪的纳维亚半岛都有。当时,广东的广州、福建的泉州、江苏的扬州等地也聚居着大批穆斯林商人。中国的丝绸、瓷器,印度和马来群岛的香料、矿物、染料、蔗糖,中亚的宝石,东非的象牙、金砂,北欧和罗斯的蜂蜜、黄蜡、毛皮和木材等都是阿拉伯斯林商人经营的商品。 大规模的阿拉伯商业贸易,促进了亚欧非兰大洲各个农耕文明区域间的经济文化交往,推动了中世纪印度洋区域和地中海区域海上贸易的繁荣与发展。 海运[编辑]阿拉伯人的海上航行在发展航海业、造船业和帆船驾驶技术方面起着重要作用,促进了航海所必需的地理知识和其他知识的积累。阿拉伯海员在长期的航行过程中,研究和详细记述了印度洋上的季风,并且在航行中巧妙地利用了这种季风从而大大缩短了航行所需的时间。在古代阿拉伯的地理书籍中也记录了大量的海洋地理资料。13—15世纪,阿拉伯人的航海技术得到了新的发展。十五世纪初,当中国明朝的航海家郑和的船队到达印度之后,郑和雇用了阿拉伯导航来继续前往东非的航行。一个世纪之后,卓越的阿拉伯航海世家的后代伊本·马吉德(自称“怒海之狮”)以熟谙如何在红海和印度洋的惊涛骇浪中航行而闻名,后被阿拉伯海员奉为“保护神”。正是在他的指引下,葡萄牙航海家达·伽马的船队才顺利渡过印度洋,开辟了通往印度的新航路。这一时期,阿拉伯海船上的装备也更加先进,从事远洋航行船只已拥有整套的航海仪器,如指南针、测岸标方位的等高仪、测太阳和星体高度的量角仪、水陀等,还绘制了标有岸上方位物坐标、水深和风向的海图和对景图。阿拉伯航海家的活动范围也日益扩大。在西欧沿海,非洲的东岸、北岸和西北岸,亚洲的南岸和东南海域,包括菲律宾和马鲁古群岛,都留下了阿拉伯海员和商人们的足迹。 文化、艺术和宗教[编辑]12世纪时的《古兰经》 穆罕默德和历代哈里发都奉行较开明的文化政策,这使得以伊斯兰教和阿拉伯语这两个将不同民族文化混成在一起的纽带为基础的阿拉伯文化得以高度发展。 文学[编辑]阿拉伯文学是阿拉伯伊斯兰文化中最具特色,也是阿拉伯人自己最引以自豪的领域之一。早期阿拉伯文学题材多为谚语、诗歌、故事,语言简洁明快、犀利、朴实,体现了阿拉伯人洒脱而率直的性格。帝国强盛的时代,文学作品以散文为主,文字优美,比喻的使用趋于上风。《天方夜谭》(或《一千零一夜》)在数百年时间中被不断完善。它汲取了印度、希伯来、波斯、埃及、中国和阿拉伯民间文学的精粹,使其成为阿拉伯乃至世界文学中的明珠。除了自身的文学成就以外,在整理、翻译和改编古典著作方面,阿拉伯人也作出了卓越的贡献。9世纪初,阿拔斯王朝的哈里发为给伊斯兰神学寻找“理论支持”竭力鼓励并组织对希腊古典哲学的大规模翻译活动。“智慧之城”巴格达拥有一大批专门的翻译人才。据说,翻译的稿酬以与译着重量相等的黄金来支付。柏拉图、亚里士多德、欧几里得、托勒密、盖伦、希波克拉底等大批希腊人、印度人和波斯人的哲学、科学和医学名著的译本经整理、注释之后,相继问世。这一人类翻译史上的伟大工程,即使人类古典文明的辉煌成果在中世纪得以继承,又为阿拉伯文化的发展奠定了较为坚实的基础。在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经历了神权统治的中世纪,古希腊的著作在意大利与西欧等地并不多见,而这些区域的人们在当时曾靠住在希腊半岛向西迁徙的人们携带的希腊罗马著作以及这些阿拉伯文的译本才得以了解先人的思想,继而开始他们的文艺复兴的。 哲学[编辑]阿拉伯人认为,除神学外,哲学是了解世界的必备知识。在融合伊斯兰教“天启”与希腊“贤哲探求”精神的事业中,帝国涌现出一批哲学家。阿拉伯第一位哲学家肯迪(一译“金迪”,801年-873年)、倡导原始精神的法拉比(Al-Farabi,870年-950年)、完成融合希腊哲学与伊斯兰教神学的巨匠伊本·西拿(980年-1037年)和独树“双重真理”学说的伊本·鲁德(1126年-1198年)等,对中世纪和后来人类哲学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历史学[编辑]阿拉伯历史学家多采用叙述的方式,除应用个人的判断,对于不同的若干组资料加以抉择,对于论据加以组织外,很少致力于史料的分析、批判、比较或推断。保存下来的最早的阿拉伯语历史作品最初的题材,是以前的传奇以及环绕着穆罕默德的各种宗教传说。第一部以宗教传说为基础的著作,是《天使传》(Sīrat RasūlAllāh),著者是伊本·易斯哈格;接着而来的历史著作,是记载穆斯林征战的著作,叫做《武功纪》(Al-Maghāzi),著者为瓦吉迪(Al-Waqidi)。后来较正规的历史学家中,包括阿卜杜拉·伊本·穆斯林·伊本·古太白(著有《知识书》(Kitāb al-Ma'ārif)),艾卜·哈尼法·艾哈迈德·迪奈韦里(著有《长篇记述》(al-Akhbår al iwål),叶耳孤比(著有《世界史摘要》),哈木宰·伊斯法哈尼等。 泰伯里和麦斯欧迪是公认最伟大的阿拉伯历史学家,其成就是后人难以逾越的高峰。 泰伯里的名字是穆罕默德·伊本·哲利尔,号艾卜·哲耳法尔(838年—923年),写下了两部伟大的著作:《历代先知和帝王史》(Ta'r khal-Rusul w-al-Mulk),另一部是《古兰经注》。 艾卜·哈桑·阿里·麦斯欧迪,被称为阿拉伯的希罗多德,他是采用纪事本末体编写历史的第一个阿拉伯人。他把所搜集到的资料编成三十册的伟大著作,可惜保存到现在的,只有一部摘要:《黄金草原和珠玑宝藏》(Mur jal-Dhahab wa-Ma'din al-Jawhar)。在这部百科全书式的著作中,麦斯欧迪除研究正规的穆斯林的题目外,还用研究了印度、波斯、罗马、犹太的历史和宗教。麦斯欧迪还是一位博物学家,他把关于矿物、植物、动物之间的秩序的见解总结起来,写成一本专论,叫做《提醒和监督》。 艺术[编辑]阿拉伯世界对于艺术美有独特的追求。由于伊斯兰教反对偶像崇拜,阿拉伯艺术作品中缺少对人物和动物造型的塑造。艺术家们的才思智慧都集中在书法艺术、几何图案和巧妙别致的构思中,具有明显的抽象法和形式化的特征。阿拉伯艺术家的独特构思在华美壮丽的清真寺建筑的结构装饰上集中地体现出来。高高的宣礼尖塔、大圆屋顶、半圆凹壁和马蹄形拱门为基本特点的千万座清真寺,形成了世界建筑中的独特风格。 教育[编辑]
科学技术[编辑]天文[编辑]帝国的天文学在宗教、生产和航海贸易的需求下得以高度发展。阿拉伯人在巴格达、大马士革、开罗、科尔多瓦等地建有当时世界一流的天文台,并研制了相当精密的天文观测仪器。以花剌子密、白塔尼和马吉里等为代表的阿拉伯天文学家们所取得的成就,代表着当时人类天文学的最高水平。现代许多行星的命名和天文学术语都源自阿拉伯人。他们连续的天文观测,为文艺复兴时期的欧洲天文学家提供了约900年的记录资料。地理[编辑]![]() 伊本·白图泰 辽阔的阿拉伯帝国还培养了一批地理学家。花剌子密所著的《地形志》、伊本·胡尔达兹贝的《各地知识的最佳分类》、雅各特的《地名辞典》等,都是后人认识当时中亚、西亚、北非等地理概貌的经典文献。14世纪,伊本·白图泰历时30年,行程12万公里,东到中国、西至格拉纳达、北达钦察汗国萨莱、南抵西非马里的广大区域内,都留下了他的身影。他留下了长篇游记《在美好国家旅行者的欢乐》,同时具有很大的史学价值。 数学[编辑]阿拉伯人在数学上也取得了很高的成就,突出体现在对印度数字与零符号体系的改造与推广,它不仅方便了阿拉伯人的日常生活,也导致了人类计算领域的一场革命。另外,来自花剌子模的波斯人花剌子密用印度数字(也就是我们现在所称的阿拉伯数字)编写了《积分和方程计算法》一书,系统阐述了最早的三角函数表,并首次将代数理论发展成为独立的学科。欧麦尔·海雅木和艾卜·瓦法在方程计算理论上也颇有造诣。医学[编辑]![]() 穆罕穆德·拉齐斯所著《论天花和麻疹》 相传先知说学问有两种:一是教义学,二是医学,可见阿拉伯人对医学的重视。伊斯兰教的医药学以希腊医药学为基础,但帝国地理上的扩展,使得穆斯林们获得了更多新的疾病和新的药物的相关知识。药剂师和医生要经过考试,才能营业。他们在古代的医药典籍中增加了水银、丁香、肉桂、龙涎香、樟脑等药物药剂。当时阿拉伯商船曾将药物大批运往意大利。15世纪初,中国明朝郑和的船队也在阿拉伯采购了大量的药材,并交流医学知识。直到17世纪以前,被欧洲人尊称为“穆罕穆德·拉齐斯”的艾卜·伯克尔·穆罕默德·伊本·宰克里雅·拉齐(865年—925年)和“阿维森纳”的艾布·阿里·侯赛因·伊本·西拿(980年—1037年)的医学著作,一直被用作欧洲医学院的教科书。 当时的经典医学书籍有:
化学[编辑]阿拉伯人在研究化学等自然科学中,采用客观实验的方法。这是当时一个决定性的改革。在化学方面,阿拉伯人也做出了杰出贡献。他们在巴比伦、古埃及、古希腊的传统和实践的基础之上,增添了印度和中国的化学知识,并且花费大量的时间与精力,寻找点金石和研究炼丹术。但是根据他们的记录表明,他们已发展起了尖端的实验技术,能够制造各种药物,生产苏打、明矾、硫酸铁等各类用于工业生产(特别是纺织业)的化学制剂。由于化学的进步,阿拉伯人很早就改良了化妆品、香水、肥皂的制造工艺,后来在十字军东征,香水和肥皂一起传入欧洲。阿拉伯炼金术的开创者是查比尔·伊本·哈彦,他比早期的希腊和埃及的炼金术师更能够认识而且陈述实验的重要性,在化学的理论和实践方面,他都有了显著的提高。查比尔在其论文中科学地叙述了化学上的两种主要操作:煆烧和还原。还改良了蒸馏、升华、熔化、结晶等手段。这对后来阿拉伯,乃至欧洲都有着很大影响,穆斯林化学家称查比尔为先师。 物理[编辑]阿拉伯学者对物理学的贡献也非常大。他们制作了许多精确的仪器,测量物质密度和大气层引力。伊本·海赛姆(965年—1038年)是伟大的物理学家和阿拉伯光学之父,他研究光的反射和折射,说明光在同物质中是在一条直线上传播的,著作《论光学》,奠定了光学的基础。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