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战争依局势转变,大约可分四阶段: 第一阶段[编辑]1337年-1360年之间,英法争夺佛兰德斯和基恩。1340年,英军在斯鲁伊斯海战打败法军,夺得制海权,防止法军渡海入侵。1346年8月,英军先于陆上的克雷西会战大胜,再围攻法国海防要塞加莱港,11个月后成功占领。接着又于本土的内维尔十字之战打败苏格兰入侵,擒获亲法的苏格兰王大卫二世,大大减少其威胁。 1348年,黑死病横扫整个欧洲,两国停战十年。1356年,英格兰再度进攻,夺取法国西南部的基恩和加斯科涅。随即在普瓦捷战役以相同战术再次获胜。法国王室则承受英军横征暴敛、国家经济崩溃、平民起义反抗等内外煎熬,情势非常不利。1360年于布雷蒂尼,法国被迫签订极不平等的布勒丁尼和约,割让出卢瓦尔河以南至比利牛斯山脉的全部领土。 第二阶段[编辑]1360年-1400年之间,法王查理五世展开报仇,欲夺回被侵占的领土。他重组军队,以雇佣步兵取代大部分的骑兵、建立野战炮兵、重建海军。他改革内政,整顿税制,以安抚民心。时机成熟后,他任命贝特朗·杜·盖克兰统领军队,以突袭和游击战术攻击英军,在多场战役大败英军。1380年,英军已退守沿海区域。英王担心丢失全部领地,乃与法国签署停战协定,仅保留波尔多、巴约讷、布雷斯特、瑟堡、加莱五个海港,和波尔多与巴约讷间的部份地区。 第三阶段[编辑]1415年-1429年之间,法国勃艮地、阿曼雅克两派发生内战,农民市民也起义反抗,英格兰借机重启战端。1415年,英军于阿金库尔战役打败法军,再与勃艮地公爵结盟,攻占法国北部大多数地区。法王查理六世无力抵抗,于1420年5月21日在特鲁瓦签订几乎亡国的特鲁瓦和约。英王亨利五世成为法国摄政王,有权承继查理六世死后的法国王位。法国已沦为英法联合王国的一部分。 然而,英法的亨利五世和查理六世却于1422年同年去逝。两方新王亨利六世和查理七世为争夺法国王位,再度交火。百年战争进入第四阶段。 第四阶段[编辑]![]() ![]() 圣女贞德扭转百年战争的形势,使法国反败为胜。 1429年-1453年之间,对法国人民不堪英军压迫,各方纷纷反抗,游击队经常捉拿英格兰的征税者,牵制英军部队,帮助法军很大。1428年10月,英军和勃艮地派包围了奥尔良,法军严重不利。此时法国出现一位传颂后世的救星圣女贞德,指挥法军于1429年5月击败英格兰,奥尔良解围,赢得重大胜利,扭转了整个战局。 才19岁的圣女贞德不久便被英军捉住,1431年以女巫罪处死。这激起法国的民族义愤,助使法军作出大反攻。1437年,法军光复首都巴黎。1441年,收复香槟地区。1450年,解放曼恩和诺曼底。1453年,夺回吉耶讷。1453年10月19日,波尔多的英军投降,法国收复加莱除外的全部领土。1558年,法军攻陷加莱,英格兰失去在欧洲大陆最后一个城市。 影响[编辑]百年战争对英格兰和法国的人民都是大灾难,当时又流行黑死病,两国受到战争和疫病双重打击,普遍经济重创,民不聊生。法国身为战事进行之地,国土满目疮痍,人民流离失所。但战争胜利使法国完成民族统一,更为日后在欧洲大陆扩张打下基础。英格兰几乎丧失所有的法国领地,但也使英格兰的民族主义兴起。之后英格兰对欧洲大陆推行“大陆均势”政策,转往海外发展,成为全球最大的帝国。 军史地位[编辑]百年战争发生于1337年-1453年之间。后者也是中世纪结束的标志之一。战争过程中,双方的武器装备、战争体制、战术思想都有缓慢而深刻的改变。 战争开始时,两国主要以西欧原来的贵族兵源制,由各领主募集军队,有服役时间考量。这对跨海远征的英格兰很不利,于是转而招募更多来自下层人民的雇佣兵,并配合以有名的长弓兵战术。法国则迫于初期战局失利,必须扩张王室统合权力以抵挡外敌。因此在战争结束时,双方都已走上中央集权的道路。 英格兰在数次战役得胜,严重挑战了西欧贵族骑兵的军事垄断地位。战后,胜利的法国仍保留许多重骑兵传统,但步兵能够打败骑兵的思想已经流传四方,步兵的重要性从此不断提升,而骑兵的地位则不断下降。 战争初期,法国在各次大会战都使用重骑兵正面冲击,到了1415年的阿金库尔战役,已模仿对手让部分骑兵下马徒步战斗,这说明骑兵步兵的战场角色已大幅改变。法国借由平民出身的圣女贞德鼓舞士气取得最后胜利,更突显骑士贵族为主的法军于战争中屡屡失败,标识出贵族骑士阶层的衰退和民族战争特性的兴起。 双方的武器装备也有很多演进。如何设计和应用攻城武器,对战事发展有重大份量。战争后期,法军领先英格兰以大规模的火药及火炮取得多项胜利,战争型态由此翻新。锁子甲在欧洲已超过千年历史。战争初期,它仍是最好的护身装备。但中后期的贵族骑士已普遍使用新创的板甲,防护力大为增进。1513年的Flodden战役,板甲已让称雄300年的英格兰长弓失去效用了。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