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一德国:根本战略目标的确立 是时, 普鲁士王国的国家根本对外目标应该是什么?看起来答案 可以有很多种 -- 1. 维系现状、满足于梅特涅体系所带来的在神圣罗马帝国内与奥 地利相当之特殊地位; 2. 像俄国一样尽可能的开疆掠土,实行霸权政策,建立足够大的 泛日耳曼人的共同帝国; 3. 当然,普鲁士也可以像英国和其他殖民国家一样把目光放到海 外,进行扩张,夺取发展空间; 4. 依据相对谨慎温和的德意志民族主义,统一德意志邦联为帝国, 当然“一山不容二虎” ,要完成此目标必须或者并吞奥地利或者排除 其出德意志。 这几种国家根本目标在近现代的德国历史上都有很突出的表现, 每一种政策目标都貌似合理, 对某些人具有相当大的吸引力。 那么为 什么俾斯麦会选择第四个而不是其他三个呢?很多史家认为德国的 统一作为不言自明的历史义务会很自然的落到普鲁士的头上, 这显然 是简单化的历史决定论, 普鲁士国王除非自觉、 否则完全没有必要把 德国统一的“义务”大包大揽下来,事实上确实有多位君主满足于其 在邦联中的地位而对所谓义务不屑一顾, 直至威廉一世执政才有了根 本性的改观。 威廉作为一位有作为的君主, 掌权后就决定以武力统一 全德, 但是君主的野心通常没有节制, 容易滑向把第 2 方案作为国家 的根本战略目标。 所幸, 他任命谨慎自制的俾斯麦为宰相使国家的根 本目标始终维系在第 4 方案的周围而不致相去甚远。至于方案 3 ,对 当时的普鲁士而言, 既无强大的海军作为实力支撑, 又没有早期殖民 活动的优势基础, 更由于其处于欧陆中心的地缘位置, 使其既无能力 也无意愿加以实施, 当然德国统一、 尤其是威廉二世上台后德国能力 和意愿以及国际环境的变化导致了与彼时完全不同的国家根本目标。 如果我们用大战略的基本理论来加以审视, 则可以更加清楚俾斯 麦所制定之普鲁士国家根本目标的高明和适切。 根据大战略原理, 确 定国家根本战略目标的关键在于: 国家的根本战略目标是否集中、 明 确、合理、有效;各种利益需要以及多种政策目标是否有轻重缓急次 序并且明确恰当; 手段与目的是否大致平衡; 各种手段之间是否大致 平衡。 由是观之, 俾斯麦以方案 4 为其根本对外目标是非常合理和有 效的,因为方案 4 比方案 2 更谨慎、有限,统一德国比盲目的领土扩 张要明确、集中和合理的多;方案 4 比方案 1 更具有进取精神,是发 展的战略目标而非守成的无为而治; 方案 4 与方案 3 相比则更现实和 有效。 普鲁士的确有很多利益目标需要实现, 但是只有统一德国既是 大势所趋又是战略需要。 而且这样的对外目标也与普鲁士所拥有的实 力大致平衡, 因为举世闻名的普鲁士征兵制和参谋总部体制之军事改 革大大增强了其陆军实力, 战斗力位居列强之首, 因为普鲁士的自由 化色彩较浓厚的政治改革的吸引力, 更因为被列宁称之为 “普鲁士道 路”的经济高速发展的工业化,这些共同使普鲁士的实力大增,达到 历史最高水平。 此外, 十分善于玩弄政治平衡术的俾斯麦也保证了各 种手段间的大体平衡。 既然根本目标已经确立, 那么紧接着就是要选择实现目标的基本 手段和方式。 应该如何统一德国?是像撒丁王国那样依靠自下而上的 人民革命、 并鼓励和塑造一支加里波第式的志愿军完成统一, 还是像 此前一般观察家所看好的经由有国会有宪法的政府来自由而温和的 通过改革自上而下进行?俾斯麦排斥了选择这两个答案的可能性, 他 采纳的是以铁血为基础的王朝战争形式。 1862 年他当上宰相的第一 周,就在邦议会上发表了其首次演说: “当代的重大政治问题不是用 说空话和多数派决议所能决定的, 而必须用铁和血来解决。 德意志所 瞩目的不是普鲁士的自由主义,而是它的武力! ”他不是革命派,要 为民主和平等而奋斗; 他也不是自由派, 要通过软弱无力的议会来达 到目的;当然他也不是纯粹的保守派,要维护现状。俾斯麦的做法从 未得到很多人的拥护, 新德国对保守派来说太民主, 对自由派而言太 专制,对正统派而言太重实力。但是俾斯麦却是一个天才人物,他主 张导引他在国内与国际上所解放的力量, 大胆而又狡猾地利用国际纠 纷和有利时机来达到目的。 既然普鲁士既有能力也有意愿, 而且俾斯麦也设计了一个总体性 的王朝战争计划, 那么统一的前景如何就在于执行过程中领导者的战 略智慧和政策水平了。 1.2 逐步统一:战略和策略 大战略及其目标业经确立, 就应果断坚决的予以实施。 在战略的 执行过程中,首要的应该是有步骤、有重点,即确立合理、明确、集 中、 有限的阶段性目标, 并调动一切可用的国家大战略资源进行相应 的外交和战争行动,各步目标之间要层层推进、环环相扣。同时,战 略执行过程也要求领导者要具备自觉的战略和策略意识, 即要坚决而 不轻易改变目标,又要果断而不丧失时机,更要有节有度、不节外生 枝、 造成战略分散。 而这一切都在俾斯麦身上得到了几近完美的体现。 俾斯麦统一德国战略的第一步, 就是进攻丹麦。 普鲁士进攻丹麦 并非多年谋划的结果, 而是历史偶然造成的机遇。 但是这样的机遇却 为俾斯麦牢牢抓住。 由于丹麦国王执意要把石勒苏益格划入丹麦版图、 并限制荷尔斯泰因和劳恩堡的传统地位,引起德意志人的强烈反对, 很多人表示要参加对丹麦的战争。 俾斯麦迅速利用了这个机会, 积极 准备对丹战争。由此他可以达到一石三鸟之利:首先,可以收并易北 河三公国,为统一做准备; 其次,可以把对丹战争作为未来对奥战争 的预演;最后,还可以在对丹战争结束后制造普奥之间的领土纠纷, 以便发动对奥战争时有所借口。 当时奥地利不甘落后, 也想通过打一 场对丹战争牟利。 尽管在奥地利舰队的援助下, 普鲁士几乎肯定能够 征服丹麦。但是, 如果丹麦得到俄国或法国的支持,那么情况就会大 不一样了。因此, 对于俾斯麦来说,普鲁士的当务之急是必须与奥地 利结盟, 并阻止法国和俄国与丹麦结盟。 俾斯麦灵活地运用外交手腕, 使俄罗斯不与其为敌 ( 因为普鲁士未插手俄国镇压波兰革命 ) 、反复无 常的拿破仑三世坐失良机、 而英国则无大陆盟友可寻, 最终导致丹麦 在抗击普鲁士的战争中没有得到任何外援。 所以战争一开始, 丹麦很 快就被击败。战后,普奥双方签订《加施泰因协定》 :石勒苏益格归 普鲁士管辖, 荷尔斯泰因归奥地利管辖; 普鲁士有权在荷尔斯泰因开 凿运河、修筑铁路和敷设电缆;劳恩堡以 250 万塔勒尔卖给普鲁士。 作这样的安排被外人看来是“没有谜底的谜语” ,实际上却是俾斯麦 的诡计,它为后来普奥战争埋下了火种。 在对丹战争结束后, 俾斯麦立即展开全方位的秘密外交活动, 为 的是在对奥战争中孤立奥地利。 他深知, 统一德国就等于破坏欧洲列 强在维也纳会议上安排的欧洲秩序, 因而列强是不会作壁上观的。 首 先他必须稳住英国, 为此他对英竭力表现出亲善的姿态: 与英国达成 协议,降低普鲁士的关税。但是,更重要的是俄、法两国的态度。因 为从地缘政治和权力政治的角度看, 这两个国家不会坐视普鲁士统一 德国, 因为德意志的分裂曾使得俄国有可能向西扩张, 使得法国有可 能占领莱茵河流域的土地。 由于俾斯麦在俄罗斯镇压波兰民族起义时 的媚俄表现, 更由于同为三皇同盟的奥地利之恶劣行径, 仍然沉浸于 维也纳的王朝道德原则的亚历山大二世作出了在可能的普奥战争中 信守中立的承诺。至于法国,俾斯麦摸清了拿破仑三世的脾气:他好 大喜功,却又不愿付诸行动,依赖公众舆论,却又犹豫不决、不愿冒 险。于是俾斯麦含糊地答应给拿破仑三世某种补偿,表示法国“可以 在世界上一切通行法语的地方进行扩张” ,即由法国兼并卢森堡、比 利时或者普鲁士的莱茵省的一部分; 同时俾斯麦还利用拿破仑三世以 支持欧洲民族自决的民族主义者而自居的弱点, 巧妙的博取了他的欢 心。 而且拿破仑三世竟然一直错误地以为在可能的普奥战争中奥地利 很快就会获胜, 从而他可以从乱世中召开欧洲会议以获取好处。 这一 切使拿破仑三世表示会很愿意保持严格的中立。 与此同时, 俾斯麦也 寻求与意大利结盟, 这一方面可以在未来的战争中使奥地利腹背受敌、 两面作战、 从而增加他的胜算, 另一方面也可以附带地讨好以意大利 统一之民族自决保护人自居的沽名钓誉者 -- 拿破仑三世。由于俾斯麦 许诺在对奥战争胜利后意大利可以恢复威尼西亚, 二者一拍即合。 此 外,俾斯麦也抛出“男子普选制”来稳定国内政局。 在一切准备就绪之后, 俾斯麦便借口奥地利对荷尔斯泰因管理不 善,挑起战端。德国统一的第二次王朝战争 ( 又称德国内战 ) 爆发了。 在战争中, 德意志大多数邦站到奥地利方面对普作战, 但是由于俾斯 麦前期外交工作的天衣无缝, 各个主要的大国或者中立或者暗助普鲁 士,而且还有一个重要的同盟者意大利,结果在萨多瓦之战中,普军 大获全胜。当时,国王和将领们都主张乘胜进军,占领南部各邦,直 捣维也纳, 扩大战果。 但是, 俾斯麦却在此时表现了高度的战略节制, 他认为,如果过分凌辱奥地利和南部各邦,不仅会加强反普势力,妨 碍德国最终的统一, 而且有可能招致法国出兵干涉。 尽管奥地利也是 一个十足的德意志国家, 但是一国无二主, 在国际形势不允许和普鲁 士的实力无以达到吞并奥地利帝国之时, 把奥地利排除出未来德意志 帝国疆土之外,这无疑是最明智切实的选择。于是他力排众议,坚持 适可而止。在最终签订的《布拉格和约》中,奥地利放弃了对荷尔斯 此时, 企图挽救颜面的拿破仑三世竟然愚蠢到要求 “普鲁士保证霍亨 索伦家族不能有人继承西班牙王位” ,致使老谋深算的俾斯麦把删节 后的“埃姆斯密电”透露给报界,于是法国舆论大哗,拿破仑开启了 战端。普鲁士与南德诸邦一起并肩作战,很快就取得了色当大捷。而 且由于俾斯麦在开战一周内公布了积压四年之久的贝尔德梯关于法 国对比利时要求的草案,以 “低地国家保护人”自居的英国更无心支 持拿破仑的冒险,俄、奥、意也先后宣布了中立。至此德国统一的大 道已畅通无阻, 于是在 1871 年 1 月 18 日, 普鲁士国王威廉一世在法 国凡尔赛宫正式即位为德意志帝国皇帝, 俾斯麦成为这个帝国的宰相。 但是, 令人颇为费解的是俾斯麦没有像对待奥地利那样也慷慨大 度、有节有制地对待法国。 50 亿法郎的赔款、对阿尔萨斯和洛林的 占领致使此后德法成为不可和解的死敌, 他们之间的限制和反限制由 此成为主宰此后近百年国际关系史的关键问题。 大气恢弘的俾斯麦竟 然也在权力政治的车轮下一时贪心、 迷失自我, 从而为德国酿下了无 尽的祸端和几近永恒的敌人。也许正如其友人鲁恩所言: “无人得以 不朽而无须付出代价。 ”可见,以实力为基础的权力政治必须以大战 略理论和原理为指导才可能避免玩火自焚、自食其果的结局。 1.3 结语 外交在国际关系中到底能够起多大作用?俾斯麦用生动而富于 传奇的经历告诉我们 “在大部分情况下外交可以解决国际关系中的大 部分问题,剩下的就交给战争去完成吧” 。但是这样的外交家必须是 有自觉战略意识的外交家, 有明确的根本对外目标、 有合理集中有限 的阶段性目标、 更要有果断坚韧节制的意志品质; 这样的外交家也应 该把战略思维贯穿于具体的策略中, 从来就没有什么不变的原则, 除 了实力和能力, 没有任何国家是不可以结盟的, 也没有任何国家不会 成为本国的敌人。 对于这些如此高深的要求, 俾斯麦在大部分情况下 都为我们写就了一个永远的范例, 除了对法国的几近偏执狂式的刻薄。 也许俾斯麦的能力真如基辛格所言之超出了社会可以接受的程度, 如 此高明的手腕、 如此纵横捭阖的国际关系、 如此难以企及的丰功伟业 的确是只属于他自己的光荣。 此后的德国领导者或者国家根本战略目 标模糊、不切实际,或者妄自尊大、不懂节制,或者只重军事策略而 无视国家大战略,演绎了几乎一个世纪的历史悲剧。 2 刚柔相济的政治艺术—浅析俾斯麦时期的德国外交政策 周庆建 周庆建,解放军国际关系学院,国际关系专业 2006 级博士研究生 2.1 摘要 俾斯麦在十九世纪的两大外交实践: 统一德意志和构筑俾斯麦欧 洲秩序,维护了德国的利益。俾斯麦的外交政策特点是:现实政治, 地缘政治考虑,整体、深远的考虑,不拘泥于原则,恰当的妥协以及 过度依靠其个人的智慧, 从而打上了深深的个人烙印。 他的外交政策 对德国、欧洲乃至世界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2 关键词 俾斯麦外交政策 中图分类号: D08 文献标识: A 文章编号: 1009-0592(2008)11-196-02 提起俾斯麦,人们便想起“铁血宰相”和“铁血政策” ,这对他 及其外交政策而言都未免失之偏颇, 这只是其政策的一部分而不是全 部。 2.3 统一德意志 俾斯麦外交政策按时间顺序大致可分为两个阶段: 即统一时期强 调以实力为主的“铁血政策”和帝国成立后温和的大陆政策。 十九世纪上半期,德国被称为德意志邦联,由 38 个拥有主权的 邦和自由市组成,各邦领土犬牙交错,国中有国。普鲁士和奥地利这 两个最大邦国的领土都没有完全加入邦联, 加入邦联的只有以前帝国 的领土。 “实际上,德意志邦联是一个干瘪可悲、丑陋不堪的组织。 ” 德意志经济的发展和人民大众都要求打破各邦分治割据实现德意志 统一。 1862 年俾斯麦担任普鲁士宰相,顺应历史的要求,开始实行 逐步统一德意志的计划。他上台伊始即在议会发表了著名演说: “维 也纳所规定的普鲁士国界是不利于健全的国家生活的。 当代的重大问 题不是通过演说与多数决议所能解决的——这正是 1848 年和 1849 年 所犯的错误——而是要用铁和血来解决。 ”这篇演说标志着德国统一 开始纳入俾斯麦的计划之中并付诸实施。 大家明白生活在欧洲的不只是我们自己, 而且还有三个憎恨、 忌妒我 们的强国。 ”俾斯麦深谋远虑地保留了与奥地利和好的可能性,从而 为尔后普法战争时争取奥地利中立预设了条件。 普奥战争结束后, 法国大使贝内德蒂向俾斯麦提出战前他向拿破 仑三世所做的空口承诺: 取得莱茵兹; 用 1814 年的边界代替 1815 年 的边界;法国有权在卢森堡驻兵。但俾斯麦拒绝了法国的要求,法国 以背信弃义不履行承诺为由向普鲁士宣战。 俾斯麦公布了法国的要求, 国际上纷纷谴责法国违反国际条约,法国陷于孤立。普法战争中,普 鲁士联合意大利击败法国, 双方签订 《法兰克福条约》 , 严惩了法国, 德意志实现了统一。 在德意志统一过程中,俾斯麦既运用实力,又进行妥协,刚柔相 济,军事和外交手段灵活使用,从而保证了统一大业的逐步实现。他 在外交上精心谋划各种策略, 剖析了欧洲列强对德意志统一可能造成 的态度和普鲁士的对策, 通过三次王朝战争, 结束了德意志长期分裂 的局面。 2.4 立足于“均势”的温和大陆政策 德意志第二帝国的建立,改写了欧洲格局,一改以前中欧凹陷, 边缘凸起的局势, 在欧洲中心崛起了强大的德意志帝国, 给其他国家 造成恐慌。 “自黎塞留时代近代民族国家兴起后,欧洲边缘地区的强 国包括英、法、俄,一直对中欧施加压力,现在中欧首次拥有足够的 实力可对边缘地区施压。 ”普法战争之后,法国受到极大侮辱,法德 已没有和解余地, 法国将成为德国任何敌人的潜在盟友, 而俾斯麦认 识到德国根本不可能使法国完全屈服或灭亡法国。他说; “我们绝不 应该幻想我们能够破灭这一民族, ⋯⋯ 我们常常视它为一个可怕的邻 居” 因此, 德国统一后俾斯麦外交政策的首要目标是防止法国与他国 结盟和孤立法国, 核心是防止出现反德同盟, 根本目的是巩固统一成 果以使德国安全。 根据欧洲形势和德国情况, 俾斯麦制定了温和的大 陆政策,实行自制策略。俾斯麦多次声称,新生的德意志帝国是“满 足”国家,其意图在于安抚感到不安的欧洲列强。他认识到德国的胜 利已达到欧洲列强所能容忍的极限, 继续在欧洲大陆扩张必将使德国 重蹈拿破仑的覆辙, 不会给德国带来益处, 反而会毁坏德国已经取得 的胜利成果。 鉴于此, 俾斯麦从均势原则出发确定了稳健温和的外交政策, 在 新的力量对比基础上重建欧洲均势, 前提是德国的强大, 因此这个均 势对是德国非常有利的。他建立复杂的联盟体系来确保德国的安全, 从而建立了新的欧洲秩序,人们称之为“俾斯麦欧洲秩序” 。 俾斯麦曾说, 在五个人的竞赛中, 最理想的当然是站在多于三个 人那一边。英、俄、奥、德、法五大国决定欧洲当时的格局,除法国 之外,俾斯麦与其他三国都想保持良好的关系,他奉行联奥、友俄、 拉英、反法的政策。英国奉行“光荣孤立”政策,专心经营自己的殖 民帝国, 对欧洲关心的是欧陆均势能否保持, 俾斯麦就在殖民问题上 小心谨慎, 以免损害英德关系。 由于俄奥两国在巴尔干问题上存在利 害冲突,因此他想方设法调解俄奥矛盾,以便能同俄奥结成同盟。俾 斯麦在 1873 年同俄奥两国组成第一个 “三皇同盟” , 后在柏林会议上 由于俄国自身的目标没有达到, “三皇同盟”名存实亡。他与奥双边 结盟让俄认识到自己的危险处境, 迫使俄 1881 年又加入 “三皇同盟” 。 1882 年他又拉拢意大利加入普奥同盟,形成三国同盟。 1881 年奥地 利与塞尔维亚签订一项条约,罗马尼亚在 1883 年通过一项秘密条约 与德奥又组成三国同盟。 这样以柏林为中心的联盟体系大体形成。 俾 斯麦操控着相抵触的几个同盟, 并设法在灵活的运作过程中抵消固有 的矛盾, 成功维持了俄奥两个敌对盟国对德国的向心力, 从而保持了 德国外交的弹性。 他凭借这一繁复的联盟体系, 既维持了欧洲的均势, 又最大限度地孤立了法国,防止了反德同盟的出现。 2.5 兼容并蓄的生存之道 黎塞留曾说: “人可不朽,救赎可待来日。国家不得永生,救赎 唯有现下,否则万劫不复。 ”俾斯麦非常推崇这句话,也据此进行外 交实践,开创了欧洲乃至世界外交的新局面。结合其实践,可以看出 俾斯麦外交的以下特点: 首先是强烈的现实主义态度。 其外交政策完全从现实出发以最大 程度维护德国利益,这贯穿其外交实践全过程,是其最显著的特征。 俾斯麦说: “一个大国唯一的健全的基础--这一点正是它大大 地有利于小国的--就是国家利己主义, 而不是浪漫主义 ⋯⋯ ” 俾斯麦 实行适者生存的外交理念,运用实力,利用各国之间的矛盾,使军队 的运用恰到好处,最有效地为外交服务,而不是外交为军队服务。俾 斯麦执政时期, 理性的、 现实主义外交超过感性的民族主义和狂热的 军国主义而居于第一位。 “即使是对付一件次要的外交,他也不肯为 怪脾气所影响,宁可跟着理性走。 ” 其次是深深的地缘政治考虑。 地缘政治是用社会的地理透视来分 析国际关系问题, 探讨国家发展战略, 研究国家民族与区域结盟的历 史、起源及演化规律。虽然当时还没有兴起地缘政治学,但他外交中 地缘政治的考虑是显而易见的。 从地缘政治角度来看, 德国是天生被 包围的国家。 俾斯麦对德国客观环境的局限性曾经深有感慨地说: “ 我 们位于欧洲中部, 至少有三条会遭到进攻的路线 ⋯ 地理位置使我们比 任何别的民族更容易遭到联合起来对付我们的危险。 ”俾斯麦在奥普 联合对丹麦作战以及联合意大利对法作战中都出于地缘政治的考虑, 外交政策的成功与其对地缘政治的深刻认识及良好运用是分不开的。 再次, 俾斯麦不拘泥于原则, 因时而变, 不为条约、 承诺所束缚, 最大限度维护德国的利益。 他没有一成不变的原则, 统一前他奉行不 结盟原则, 为德国外交争取比较大的回旋余地以免被条约所束缚。 “ 对 于国内的事情,他毫不客气地随心所欲:想结盟就结盟,愿毁约就毁 约。在外交方面只要他认为必要的时候也同样如此。 ”俾斯麦素来善 于用左手的独立活动来收回右手所作的承诺。 当俾斯麦同俄国谈判再 保险条约时, 承认俄国在保加利亚和东鲁西亚占有绝对优势的合法性, 沙皇如果认为有必要负责保卫黑海入口以维护帝国的咽喉要道时, 德 国有义务在道义上和外交上给予协助。 但随之俾斯麦授意盟国意大利、 奥地利同英国达成两次地中海协议, 维持地中海现状。 这样俄国无法 在保加利亚或海峡采取行动来兑现俾斯麦的承诺。 在统一过程中, 他 致力于打破维也纳均势体系, 统一德国后却是千方百计维持欧洲的均 势。 第四, 俾斯麦过度依靠个人智慧, 没有给后世德国人留下可供遵 循的制度和原则。他不相信任何人,只认为自己是正确的,做了近 30 年宰相,除最后几年其子任外交部长之外,一直兼任外交部长。 俾斯麦的外交理念、 外交政策均是自己的产物, 打上了个人的深深烙 印, 他执政后期精心建立的联盟体系也只有他才想得出如此危险的平 衡做法。他改变了欧洲地图及国际关系模式,但未能将其制度化,使 德国后来落入左支右绌的外交困境。 特别是他后期营造的错综复杂的 联盟体系,在他下台后,俄国随即宣告退出,一旦俾斯麦不在,这种 体系便不能维持。 他从来不想建立稳定的政府形式, 再加上他没有物 色培养一个能够继承其事业的可靠接班人 ( 除了他的儿子之外 ) 。 “他 未把领导国家时可能做到的或不可能做到的事告诉任何人, ⋯⋯ 宪法 靠他的威信才得以维持 ⋯⋯ ” 俾斯麦外交的以上各项特点都是相互融合的而不是孤立存在的, 其实他的每一次重大外交实践基本上都具有上述特点, 尤其后期更是 达到登峰造极的地步。 他外交的这些特点使之取得极大的成功, 但同 时也潜伏着危机与隐忧。 2.6 深远的影响 俾斯麦主政德国近 30 年,其内政外交无论是对德国还是欧洲乃 至世界都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从这方面看, 在近代史上鲜有能 出其右者。 首先,对德国来说,俾斯麦一改过去德意志四分五裂的局面,使 德国在欧洲崛起。 俾斯麦统一德国并维护统一的成果, 使其成为欧洲 乃至世界最强大的国家之一。其次,对欧洲来说,德国崛起打破了旧 格局。德国统一后,欧洲强国奥地利沦为二流国家,法国在欧洲的优 越地位也划上休止符, 意大利也借此实现统一而成为欧洲强国。 俾斯 麦所开创的欧洲格局, 尤其是大国之间的格局至今没有多大变化, 由 此可见其影响之深远。 再次, 俾斯麦外交政策对当时的外交理念造成 巨大冲击, 影响到当时欧洲乃至世界的外交思想。 俾斯麦推行现实外 交导致德国统一。 他所奉行的国家至上主义与黎塞留一脉相承, 并使 之逐渐占据外交决策的首要地位。 而在此之前, 欧洲大陆流行理想主 义、 正统主义外交。 俾斯麦把欧洲最古老的哈布斯堡王朝排除在德意 志之外, 显然是对正统原则逆其道而行之。 曾任英国首相的迪士累利 对德国统一如此评价: “此一战事乃一场德意志革命,其政治意义远 大于上一世纪之法国大革命。 往昔之外交传统一一被其打破, 新天下 产生于焉,均势已遭全毁。 ” 由于欧洲原有均势被俾斯麦打破,而此后 20 年间,俾斯麦完全 凭着自己的外交手腕和稳健自制的外交作风, 通过构建新的联盟体系, 营造新的均势,维持了欧洲的和平。俾斯麦离职后,德国人或欧洲列 强都不能很好地把握欧洲局势和处理各国间的矛盾。 后来的德国决策 者只记得三次王朝战争,却忘记了在战争中俾斯麦费尽心血的妥协,以及统一后必须改持稳健温和路线。 当德国无法维持均势以保护自身 安全时,便毫不迟疑地进行军备扩张,最终走上战争和失败的道路。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