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拉伯国家一般指以阿拉伯民族为主的国家。他们有统一的语言——阿拉伯语,有统一的文化和风俗习惯,绝大部分人信奉伊斯兰教。有些国家虽非以阿拉伯民族为主体,但长期以来与阿拉伯国家建立了紧密的政治、经济、文化、宗教联系,并加入了阿拉伯国家联盟,因此也被称为阿拉伯国家。 目前阿拉伯国家和地区共有22个,总面积约1400多万平方千米,人口总数约1.5亿。 目录
编辑本段简介【地理位置】阿拉伯国家主要分布在西亚,北非地区,包括巴勒斯坦、约旦、叙利亚、黎巴嫩、沙特、伊拉克、也门、科威特、阿联酋、卡 ![]() 阿拉伯国家版图 塔尔、巴林、阿曼等12个西亚国家;阿尔及利亚、摩洛哥、突尼斯、利比亚、苏丹、埃及等6个北非国家;非洲西部的毛里塔尼亚、非洲东部的吉布提和索马里以及印度洋西部岛国科摩罗。需要特别说明的是:伊朗虽不是阿拉伯国家,但与叙利亚同属于什叶派穆斯林掌权的国家。土耳其也不是阿拉伯国家。 【面积】阿拉伯世界总面积约1426万平方公里,约占世界总面积的9.5%。 【人口】约3.39亿,约占世界总人口的5%,其中埃及人口最多(8171万),吉布提人口最少(51万)。(截至2007年7月,根据CIA WORLD FACTBOOK 2008数据统计) 【民族】主要为阿拉伯民族。另有库尔德、柏柏尔、土库曼、努比亚等民族。 【语言】通用阿拉伯语。 【宗教】伊斯兰教是阿拉伯国家的国教。阿拉伯国家均为伊斯兰会议组织成员国。[1] 编辑本段历史公元前8世纪,阿拉伯半岛南部就出现了早期的阿拉伯国家。 7世纪,穆罕默德创立伊斯兰教,统一了阿拉伯半岛。随后,阿拉伯统治者逐步建立了横跨亚、非、欧三大洲的阿拉伯帝国。阿拉伯帝国于11世纪初解体,此后历经突厥塞尔柱人(11-12世纪)、蒙古人(13-14世纪)、奥斯曼土耳其人(14-20世纪初)的统治。 17世纪起,阿拉伯世界逐渐沦为西方资本主义列强的殖民地和半殖民地。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奥斯曼帝国瓦解,埃及、沙特、伊拉克、阿曼等少数国家获得形式上的独立。二战后,阿拉伯国家民族解放运动兴起,阿拉伯国家相继取得民族独立。1988年,巴勒斯坦宣布建国,定都耶路撒冷,成为最后一个建国的阿拉伯国家。 编辑本段政治阿拉伯国家政治体制各异。现有7个君主制国家,其中沙特和阿曼实行君主专制,约旦、科威特、巴林、卡塔尔和摩洛哥实行君主立宪制。其余15个阿拉伯国家实行共和制,均为总统制,其中多数国家建立了领导社会政治生活的政党和集权的国家政治体制,如埃及、叙利亚、也门等;黎巴嫩实行分权制总统制;伊拉克、阿联酋实行联邦制。 编辑本段经济阿拉伯国家均属发展中国家,工业化发展较慢,经济结构普遍比较单一,石油、天然气、旅游以及农牧业是主要经济支柱。石油也不是所有的阿拉伯国家都有,只是少数阿拉伯国家才有。 近年来,阿拉伯国家普遍加大了经济结构调整力度,积极推动私有化,鼓励吸引外资,加之受惠于高油价,经济增长加速。根据CIA WORLD FACTBOOK 2008数据统计,2007年,22个阿拉伯国家GDP总和为24304亿美元,增长了5%,人均达7169美元,但彼此差异很大。海湾6国和黎巴嫩、利比亚人均GDP均超过1万美元,其中最高的卡塔尔人均GDP达7.59万美元,位列世界前茅。而也门、苏丹、毛里塔尼亚、科摩罗、吉布提、索马里等6国为最不发达国家,其中最低的索马里和科摩罗人均GDP仅600美元。目前,约旦、沙特等12国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 中东海湾地区素有“世界能源库”之称。已探明石油储量1000亿吨,约占世界石油总储量的三分之二;石油年产量33亿吨,约占世界石油总产量的三分之一;石油出口量12亿吨,约占世界石油出口总量的三分之二。阿拉伯主要产油国均为欧佩克成员。 编辑本段特产黎巴嫩人将雪松奉为国树,其国家公园--雪松公园中,墨绿荫郁的高大雪松纵横排列,显出一派粗犷伟岸的气势。公园深处雪松林,一些树树龄已千年,这些雪松围粗4--5米,树高40余米,树冠遮天蔽日,林中绿草如荫,信步其中,松涛阵阵,欢快的松鼠、山雀窜来飞去一派生机,夏天可以休闲避暑,冬天雪景美丽,而且是滑雪的好去处。黎巴嫩还盛产柠檬的,凡到阿拉伯世界旅行,都希望来亲口尝尝黎巴嫩的柠檬。 突尼斯的橄榄树一片绿海,一吨橄槛果可以出二百五十公斤椰榄油。内含维生素高,并有药物作用。平时烧菜,还可以点灯,还可以治疗心脏病和胃溃疡,多好的橄榄树啊。 摩苏尔在伊拉克北部,以盛产大麦、柑桔、椰枣驰名于世。每当黄昏,狭长的夜帝小街上,人声喧嚷,灯大辉映,戴着缠头巾,身穿阿拉伯大袍的居民,手捻项珠;小汽车、驼骆和挂着铃铛的毛驴车招摇过市,往来穿梭,流动货车上的伊斯兰食品,香味扑鼻;小茶馆里飘逸出薄荷茶的清香…… 阿拉伯出产的桔子柑子很有名,摩洛哥的桔子树多的不可胜数,公园、广场、居民住宅周围,到处都有桔子树,许多游客称摩洛哥是桔子王国。 埃及的水果有些很特色,西瓜重约20公斤,柚子大的达到一公斤左右。番石榴可能不为人熟知,其一般有拳头大小,黄颜色,外形如鸭梨,吃起来有一种奇特的臭味,但有人却非常喜欢吃它,正如中国有些人爱吃臭豆腐一样。 伊拉克盛产蜜枣,索马里香蕉果实硕大,甜润可口,阿尔及利亚的无花果,叙利亚的玫瑰、也门的咖啡都是举世闻名的。[2] 编辑本段节日斋戒,是伊斯兰教的五功(心有念功、身有礼功、性有斋功、财有课功、命有朝功)之一。伊斯兰教的斋戒,重在信念。少数民族语言为“肉孜节”。 开斋节是阿拉伯语“尔迪菲图尔”的意译,“尔迪”就是节日的意思,回族将开斋节视为最大的节日,因此将开斋节称为“大尔迪”,但维吾尔族认为下面介绍的古尔邦节才是最大的节日。因为新疆是维吾尔自治区,所以政府规定古尔邦节全体放假3天(无论是穆斯林还是非穆斯林);开斋节全体放假1天(无论是穆斯林还是非穆斯林);其余六大节日均不放假。 伊斯兰教规定,9岁以上的女性和12岁以上的男性穆斯林,每年斋月即希吉来历的莱买丹月即九月,都要封斋一个月。在封斋期间每日两餐,大约在日出前1小时和日落后1小时进餐,白天禁止吃喝和性行为。[3] 亦称“古尔邦节”(阿拉伯语“尔迪古尔邦”的意译,“尔迪”就是节日的意思),回族将宰牲节视为小节,因此将宰牲节称为“小尔迪”。古尔邦节在肉孜节后70天举行,即希吉来历12月10日。此节日是根据古代阿拉伯地区的宗教传说演变而来的: 四千多年前,阿拉伯人易卜拉欣,为了感谢真主的恩赐(老来得子),常常宰牛、羊和骆驼献祭。 一天夜晚,易卜拉欣梦见真主,真主命他宰杀自己的独子易司玛仪献祭。梦醒后,易卜拉欣反复考虑。 当夜,易卜拉欣又梦见真主,真主继续命他宰杀自己的独子易司玛仪献祭。梦醒后,易卜拉欣终于认识到这是真主的启示,决定第二天宰子献祭。 当易卜拉欣和独子易司玛仪遵命执行时,安拉又遣大天仙哲布拉伊牵一只羊赶至现场,命易卜拉欣以宰羊代替献子。 从此阿拉伯人便形成每年宰牲献祭的风俗。[3] 圣纪节,是伊斯兰教三大节日之一,是纪念伊斯兰教的创始人穆罕默德的诞辰和逝世的纪念日。 相传穆罕默德于伊斯兰教历纪元前五十一年三月十二日(公元571年4月21日)诞生于阿拉伯麦加一个没落的贵族家庭,取名穆罕默德(意为“受到高度赞美的人”)。伊斯兰教历第十一年三月十二日(公元632年6月8日)穆罕默德因病归真,终年63岁,葬于麦地那。 由于穆罕默德的诞辰与逝世恰巧都在伊斯兰教历三月十二日,因此,回民一般合称“圣纪”。国外的伊斯兰教徒一般都过“圣纪节”,为纪念穆罕默德的诞生而举行。[3] 粮食节在每年的斋月十四,即伊斯兰教历九月十四日。为纪念穆罕默德的女儿、阿里的妻子法图麦,由妇女亲自出动,收敛钱粮,选择一个住宅宽敞的回族家里,架几个特大铁锅,熬几大锅杂豆粥,烙一些油香或炸油香,请阿訇念经祈祷并赞颂圣女的事迹,也叫“女圣纪”,之后,让全“坊”的男女老少一起来吃。这杂豆粥是用黄米、小米、大米、扁豆、豌豆、绿豆、大豆等十几种豆类加肉丁和葱、姜、盐等各种调料熬成的一种稀粥。 吃这种杂豆粥是有来历的。传说很早以前,法图麦的丈夫阿里带兵打仗已三天三夜没东西吃了,兵荒马乱,为安抚人心,法图麦到河边拣了一衣襟各式各样的小花石头,拿回来淘洗了两遍就下到锅里煮,在人们正闹着要吃饭时,法图麦说米已下锅,正在这时锅里喷出豆味。法图麦打开锅一看,那各样石头变成了小花豆,香味扑鼻。阿里高兴地说,今天弟兄们放开肚皮吃吧。士兵们每人吃四五碗,边吃边赞扬法图麦的功绩。 为了纪念法图麦的这一传奇行动,表示对她的尊敬,至今回族当中仍保留着吃杂豆粥的习俗。这一天又叫妈妈会,也叫法图麦节、姑太节或粮食节。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