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阿育王的知名度在印度帝王中是无与伦比的,他对历史的影响同样也可居印度帝王之首。他一生的业绩可以明显分成两个部分,前半生是“黑阿育王”时代,主要是经过奋斗坐稳王位和通过武力基本统一了印度,后半生是“白阿育王”时代,在全国努力推广佛教,终于促成了这一世界性宗教的繁荣。 关键词:孔雀王朝;古印度;阿育王;佛教 阿育王之名可意译为“无忧王”,是孔雀王朝第三任国王。他的祖父旃陀罗笈多创立了孔雀王朝,并击败了入侵的希腊人,他的父亲宾头沙罗巩固了这个国家,并向南扩展了国土,累计攻灭了十六个国家。站在祖父两代的肩膀上,阿育王有着有利的创造更大历史业绩的条件。佛家经典说阿育王从小就有佛心佛性,但他早年的行为并未能体现出这一点。他18岁时被任命为阿般提省总督,后来在镇压旦叉始罗城叛乱中立下大功,积累了政治资本。公元前273年父王宾头沙罗病重,阿育王回国争夺王位,传说他杀死了99个兄弟之后才坐稳了宝座,王位争夺的血腥激烈由此可见一斑。经过四年拼杀,阿育王终于排除了一切反对势力,举行了登基仪式。 杀人无数的阿育王在即位后仍改变不了他凶狠嗜杀的作风。据说他专门挑选最凶恶的酷吏去设立“人间地域”残害百姓。他发动了一系列统一南亚次大陆的战争,曾征服过湿婆国等,规模最大的一次是公元前261年远征孟加拉沿海的羯陵伽国的战争。这次战争使孔雀王朝基本完成了统一印度的事业,但也造成了10万人被杀,15万人被掳走的人间惨剧。这一战是阿育王一生的转折点,也是印度历史的转折点。阿育王被伏尸成山、血流成河的场面所震撼,深感痛悔,从小埋藏在他心中的佛性,曾一度被权欲所遮盖,这时终于被恻隐之心所唤醒。他同佛教高僧优波毯多次长谈之后,终于被感召,决心皈依佛门,彻底改变统治策略。 不妨来看一看这时的佛教。释迦牟尼创立佛教到此时已经有300多年了,期间经历了七位持法者,进行过两次大结集。佛教的四谛、五蕴、八苦、众生平等的思想也广泛传布到印度次大陆的千家万户,但与这时的耆那教、婆罗门教、阿耆昆伽教等印度的其他主要宗教相比,并未取得压倒性优势,更未传布到印度以外的地区,而随着传播的进行,其内部也分化成了不同的教派。在阿育王皈依佛教之后,佛教的传播取得了质的飞跃。 阿育王宣布他将不再主动发动战争,即使不得已的战争也将尽量减少伤亡。他宣布佛教为国教,将他的诏令和“正法”的精神刻在崖壁和石柱上,成为著名的阿育王摩崖法敕和石柱法敕。他倡导的正法,包括以下这些基本内容:对人要仁爱慈悲,包括孝敬父母,善待亲戚朋友和其他人,对动物也要尊重它们的生命,因为它们也是“众生平等”的一部分;要多做有助于公众的好事,如修桥造路、种树建亭等;要对其他宗教宽容,给予耆那教、婆罗门教、阿耆昆伽教应有的地位,禁止不同教派之间的互相攻击。这些“正法”的内容体现了佛教的基本精神,也包含了阿育王本人的统治需要。 阿育王向佛教僧团捐赠了大量的财产和土地,还在全国各地兴建佛教建筑,据说总共兴建了84000座奉祀佛骨的佛舍利塔。为了消弥佛教不同教派的争议,阿育王邀请著名高僧目犍连子帝须长老召集1000比丘,在华氏城举行大结集,驱除了外道,整理了经典,并编撰了《论事》。阿育王开始向边陲地区和周边国家派遣了包括王子和公主在内的佛教使团以传播佛教,斯里兰卡、缅甸,甚至叙利亚、埃及等地都有他们辛勤的足迹。这是佛教走出印度,迈向世界性宗教的开始。 推行佛教的消灭个人欲望和忍耐顺从显然有利于阿育王的统治。阿育王统治下的孔雀帝国,是一个君主专制的国家,阿育王本人在行政、军事、司法等方面都有绝对的权威。全国分为若干行省,行省总督通常由王子担任,但行省内部仍有着许多保持自治或半独立的部落,孔雀帝国还不是一个高度中央集权的国家。 公元前236年,阿育王枕着“护法名王”的尊号离开了他的子民。孔雀王朝的国祚不长,在他死后只延续了半个世纪便告终了,印度又重新陷入了分裂割据的局面。印度的历史一直分多合少,即使在统一时期也存在大量半独立的地方王公,但孔雀王朝作为第一个基本统一印度的政权,它的事业成为激励后世无数雄心勃勃的枭雄去奋斗的目标。 佛教经过阿育王的大力倡导,终于从一个信徒人数较多的民间组织发展为印度最大的宗教(近千年后才被婆罗门教取代),阿育王大力向邻国推广佛教,直接促成了佛教成为世界性宗教,除了南亚次大陆之外,东亚、东南亚、中亚都曾经是佛教的势力范围,特别是在人口众多的中国,自公元1世纪佛教传入之后,便落地生根、蓬勃发展,至今仍是中国信徒最多的宗教。在泰国、缅甸,佛教至今仍占有压倒性地位。对于佛教来说,阿育王是仅次于释迦牟尼的第二重要人物。 不妨将阿育王同倡导基督教的君士坦丁大帝比较一下。他们有很多的共同之处,对于佛教或基督教,他们一开始都是站在对立面的,但最后都皈依并大力倡导之,使其最终成为世界性宗教。佛教从创立到阿育王时代是300多年,基督教从创立到君士坦丁时代也是300多年,它们在相似的年纪取得了命运的历史性转折。阿育王和君士坦丁都曾召开宗教大集会协调不同教派的纠纷,对佛教和基督教的教义都产生了重要影响。 阿育王为了推广佛教,并为了要求人们遵守理法,在国内建立了许多石柱,刻上敕令和教谕,称为“法敕”。法敕多为一些道德方面的律令,例如孝敬父母,为人诚实等,他自己也身体力行。在敕令中阿育王通常自称为“天亲仁颜大王”。阿育王作为佛教徒大力宣扬佛法。他禁止无益的杀生,为平民建立医院,为旅客建立休息的场所,对贫民施舍,并且亲自朝拜佛陀的圣迹,建立了许多佛塔。据传说,阿育王在位期间,共建造八万四千座佛塔。在他即位第17年,在华氏城由帝须长老举行第三次佛教集结,使佛教成为了印度全国性的宗教。他还向周边国家派出许多传教团,使佛教开始成为世界性的宗教。尤其是派人去锡兰的传教,使斯里兰卡至今都是南传佛教的中心。依据语言学家季羡林的考据,阿育王对外所传播的佛教,只限于上座部派别。依据北传佛教的记载,阿育王后期转而信奉大众部. 阿育王的后期治国方针是基于佛教的精神,通过和平的方式实现国家的统一。他的这种政策并不是空想主义的,具有相当的现实性。对于羯陵伽国的征战虽然对其惨状深有感触,但是仍然将其土地编入了帝国的版图。他虽然禁止杀生祭祀,但是没有废除死刑和酷刑。在屠杀分那婆陀那外道后,他的宗教政策变为宽容。他虽然是上座部佛教徒,但后期容许其他宗教的存在,婆罗门教、耆那教都得以共存。他的这种宗教政策,也成为了以后印度君主的传统。 阿育王皈依佛教的结果,使他从根本上改变了以往的统治政策,由昔日的冷面暴君变成了一位温和慈善的圣主。他把他的人民称作自己的孩子,处处以仁慈为怀。他日后所做的一切,都围绕着以提高国民福利、避免精神痛苦为宗旨。他十分坦诚而热忱地向百姓讲授佛法,明示佛祖所言都是尽善尽美的真理。他教诲臣民要多行善事方可升入天堂,即使是出身卑微、地位低下的人也不例外,完全可以通过修行达到摆脱痛苦的涅槃境界。他亲自参加僧侣教团的组织活动,维护其内部的团结;并招集教徒,编纂佛教经典,以求佛法永留。 为了把佛教尽快传遍国家的每一个角落,让更多的人笃信佛法,心悦诚服,阿育王启用一批官吏外出传教,诸如普拉代西卡、拉朱卡和尤克塔等,通常每年巡回一次,宣讲佛经佛法,兼理政务,传达阿育王的旨令,并把有关诏敕刻在所到之处的西亚、埃及、马其顿、伊庇鲁及北非古国斯勒尼,宣示佛的使命,又把儿子摩哂陀和女儿僧伽密多罗送到南方的锡兰,诉诸理智,推广仁爱,以佛祖之慈善换取人间之和平。 但是,他在宗教方面并没有“唯佛独尊”,而是允许臣民百姓有宗教信仰自由。他在一道诰文中称:“各教派都有一种或别种理由应受尊敬。照这样做,一个人把自己的教派提高,同时对于别人的宗教也有贡献。”为了坚定人们的信念,他慷慨地向各教派赠送财物,施舍物品,鼓励他的王后和王子们参加这些慈善活动。因此,人们送给阿育王许多亲善的美名。甚至连他自己都在碑文当中戏称“德瓦南皮亚”,意译为“诸神宠爱的人”。这种以佛为主,兼容其他教派的原则正是佛教平等仁爱思想的一种实践应用。 阿育王还是一位杰出的建筑家,他以极其精美的时代风格,为子孙后代留下了无比珍贵的文化遗产。他亲自参与设计的宫殿豪华阔绰,雄伟壮观。至今仍矗立在桑奇地区的那座高大的佛塔,就是阿育王时期动工修建的,后世几经修缮,目前已成为印度一大景观。经考古发现,当时的许多木雕刻保存完好,精美绝伦。这在气候炎热、虫蚁丛生的印度,可算作一个不小的奇迹!连同那三十几处分布在全国各地的刻有敕令铭文的圆形石柱,一并被列入国家级重点保护文物的范畴。应特别一提的是建立在鹿野苑地方的独石柱,柱头刻有4个半身狮子像,刻工细腻,线条明晰,庄严而生动,反应了古印度建筑雕刻的高超技艺。 阿育王是印度历史上一位卓越的政治家、军事家、宗教家和建筑家。他前半生用战争统一了印度国土,后半生皈依佛教,推行仁治,改善了邻邦关系,使孔雀帝国进入了鼎盛时期。大约在公元前236年,阿育王不幸病逝。阿育王谢世不久,孔雀王朝宣告解体。人们留恋昔日盛世美景,怀念这位英明君主,纷纷为他树碑立传。随着佛教在世界范围内的广泛传播,阿育王也成为佛教护法的楷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