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世界史 > 世界古代中古史 >

关于中国的古典学现状!译介天书

http://www.newdu.com 2017-11-11 未知 newdu 参加讨论
    我想在此谈谈我对中国古典学发展的一些看法,鉴于此吧本身点击率就奇低,应不至于造成什么大范围不良影响;且鉴于能点击此吧者多数都应颇有素养,无论学识及判断力都应不在人下,故而此文语气可能略直白,不为尊者讳--本无意于挑战谁的权威,仅只是就是论事,且希望仍有志于西学者也能就此有所思考。我从事相关教学多年,由于教育背景的关系,一直非常关注古典学(这里仅只西方古典学,国学方面的问题自不再讨论之列,下同)。也和所谓学术界有那么一些个接触。总体上的印象是一片"死气沉沉",甚至有点儿子乌烟瘴气的。记得我上学的时候,看的第一本系统介绍古希腊史的著作是一个日本人写的,书的名字和作者由于年头太久已经记不清了,但总的感觉是:当时我所能得到的全部关于希腊的东西就来自这样一本日本式的读物,以至于我长期以来总有一种错觉,即希腊和日本似乎是一回事。这听起来很不可思议,但是如果你是靠读这样一种读物成长的,一定不会觉得太奇怪。80年代以后,我们中国人自己写的相关的东西也开始多了起来,我当时真得很高兴看到,中国在那一时期的西学似乎很有一股子劲头式的--大约是因为那失落的十年吧(关于这段不多说了,是中国人都该懂是哪十年)--在1980年以后的很短时间里,我们对希腊罗马史的认识应该说是很有飞跃的,不再囿于几种社会形态更替之类的规律性探讨,也开始大胆引用欧洲美国一些名家的原文著作,从俄文到英文、法文乃至德文的著作都开始有所参考了,相关专著水平不断有所提高。一时间,专门从事相关研究的学者人数也大大提升,如朱龙华、周一良、吴于瑾等等等等诸位先生,我在这里就不一一罗列了,他们在本领域的研究成绩确实非常可喜。但是(其实我要重点说的就是这"但是"以后的内容)后来,不客气的讲,这个"可喜"就不那么可"喜"了。如果说80年代之后我们的古典学有一个良好的开端的话,这之后就真的是举步维艰,甚至停步不前了。这主要表现在诸方面,首先是古典文献的翻译。我们知道,历史上任何一个文化大发展时期都会伴随一个"大翻译运动",如最著名的阿拉伯阿拔斯王朝科隆*拉希德国王时期的"大翻译运动"(通常认为是7-9世纪,拉希德国王时期是最高潮)、15世纪意大利人文主义者的古典文献翻译,日本明治维新以来的西文翻译热潮,包括我国唐代初期由玄奘法师掀起的经文翻译热潮等等…"大翻译运动"往往意味着大规模的文化移植,这可以看做是一种后进文明开始下决心向先进文明(我们这里是指后进学术向先进学术)系统学习的表征。系统"译介"往往是最重要的环节,因为只有把相关领域的词汇彻底本土化,本族人民才可能从民族精神的深层次上对该领域的内容予以"心悦诚服"的接受,我们现在的很多留学回来的学者,大肆鼓吹外文的原创性,积极倡导用英文发表学术论文,努力往国际上的学术刊物上挤,而对用民族语言写相关著作深感不齿,其实说白了,这些人所做的事基本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宁愿给国际先进学术加一把墙灰,也不愿实实在在的为本国后进学术添砖加瓦,这样的学者真的是白培养了。与此对比再看看我们翻译的情况,众所周知,商务印书馆的汉译名著系列在这方面的功绩首当其冲。古典文献方面,古希腊希罗多德《历史》、修昔底德的《伯罗奔尼撒战争史》、阿庇安的《罗马史》等方面历史著作,甚至像赫希俄德《工作与时日*神谱》、西塞罗《论共和国》、《论法律》这类的非历史性著作也出现了汉译本,当然如柏拉图、亚里士多德这类的大哲学家的著作选集、全集之类的就更是层出不穷了。但是,我们很遗憾地看到,这一译介古典名著的步伐自90年代中期以后渐渐放慢了,尤其是这两年根本就是完全意义上的搁浅了。而我们发现,古典学文献五成以上实际都是古典语言层面的研究和论述,这一点在如公元前3世纪亚历山大利亚学派、15世纪意大利佛罗伦萨人文主义者的著作中尤其明显,不懂古典语言,关于这两块领域的任何研究都只能是"胡说八道"。最后说说"人"的事儿,我记得葛优先生在著名影片《天下无贼》中有一句非常经典的话:"二十一世纪什么最贵?人才呀!"葛优先生的这种见解表现的新时代下盗窃集团的人才观。而如果说小偷集团都有这种见识的话,我觉得今天的古典学界的见识反而不如这位"圣手老大",这也大概是为什么在古典学界一片死气的同时,一个个冠以"飞贼"、"神偷"、"燕子李三"之类的所谓"人才"却层出不穷。季羡林先生是我最敬慕的当代学者,我虽然对老先生的学问一窍不通,但对其作为学者的人格魅力颇为钦佩。老先生的《留德十年》是我的床头书之一,每到茫茫然不知所从时,翻翻这里面的内容又会重新感到充满希望和力量,如沐春风、顿时豁然开朗。然每当读到先生说入德第一年,曾注册古希腊语课程,并致力于欧洲古典学术,后又因种种原因放弃该想法那一段时,总有些许遗憾。总觉得以先生在日后梵语、吐火罗语领域研究的造诣判断,若是致力于欧洲古典学术,必定能使我国古希腊拉丁学术早发展几十年,毕竟,这个领域就是需要这样一位大师来引领方向啊。然正如先生所说,当时的现状是:德国学生在高中时代就以非常精熟于这两种语言,我们中国的留学大学生在在这方面断无可能与之竞争的,选择梵语除了兴趣之外,确有避重就轻之嫌,就先生而言,这自然是中国东语学界的福音,但古典学界则因少了这样一位学界泰斗而不无遗憾。此外,罗念生先生亦是古希腊文化界名声响当当的前辈,老先生的文集厚厚几大册子,再加上《古希腊语汉语词典》,这些都是筚路蓝缕之作呀。最令人惊叹的是,先生是第一位全文翻译埃斯库罗斯戏剧的中国人(这里要着重提示的是,先生是从古希腊语原文直接译介过来的)。但遗憾的是先生的这些成就仅在极小的领域引起影响,作为暗夜中的一颗启明星,没有为中国的西学界带来任何根本上的改变。先生之后,古希腊语又成为了学界的"天书"。其实人才的培养,较重要的一个环节是教学,而这其中,一部好的教材也往往能起到事半功倍之效果。再看看我们国内相关的教材,我们又发现了一个大大的"零蛋",拉丁语(医药之类的不算)的教材既没有国内出版的,也没有相关译介的。古希腊语方面,刘小枫的《凯若斯》上册确曾一度给国内学人一丝希望,但这之后又是"没有下文",从《希腊罗马名人传》到《建城以来》,这种"没下文"似乎已经成为了中国西方古典学界的"规定动作"了。而仅仅一部上册,连个古希腊语的皮毛实际上都没有挨上。这样的趋势持续下去,中国古典学的研究则没有任何希望可言。从网上发帖的情况我们都能感到,我们目前的情况绝不是像某些先生哀叹的"没有古典学方面的人才","年轻人都不好好读书"之类,而这些人才由于种种原因都被拒绝到了门外,由于各高校的学术垄断,他们这些"江湖中人"虽有心致力于学,却无缘于相关资料,难以形成气候;而所谓"学界众人"的学院里的学者们,关心更多的是写一些国内没人看得懂,国际上专家不屑于看的所谓"论文",还有评职称之类的,以至于很多很好的材料堆在学院资料室里常年积土成山。我以上讲了三个问题,分别是相关名著的翻译、古典语言的学习,还有多挖掘人才,总之,给一个结论性的句子,就今天中国的古典学而言,如果想发展,翻译是土壤,语言是素养,人才是根本。反正该说的我都说了,我一贯不怕得罪人,何况这里是论坛原本就应该想说什么说什么。多的不说了,中国这些所谓学者们看着办吧,我只能说,今天古典学发展不了根本就是这些人的无能造成的,如果想反驳我,拿出成绩来,根本改变这一现状吧!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