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读《史记》,会发现其中对中国历史有非凡影响力的只有两人,一是“至圣先师”孔夫子,一是“千古一帝”秦始皇。本文试着在前人的基础上,对秦始皇的评价问题阐述一己之见。 对于秦始皇的评价,历来容易走向两个极端。在传统的历史学家和学者看来,是一个不折不扣的暴君,他严刑峻法,赋敛无度,徭役过重,导致了强大的秦朝二世而亡。但另一些学者则认为秦始皇统一中国,制定章程,加强中央集权,奠定中国两千余年的封建社会的基本框架,可谓是“功盖三皇,德迈五帝”。始皇帝生平事略以颇有争议,而其功过是非史学界向来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秦功烈烈,秦德昭昭”,千秋功过,如何评述? 独夫暴君 传统学者在评价秦始皇时,首先想到的是他的“暴政”,并往往将此与秦朝二世而亡的历史教训联系起来,用以讽诫当时后世。 最先对秦始皇作出比较全面评价的是汉初陆贾。据《史记·陆贾列传》记载,陆贾在被拜为太中大夫后,在汉高帝刘邦面前“时时称说《诗》、《书》,高帝骂之日:‘乃公居马上而得之,安事《诗》、《书》?’陆生日:‘居马上得之, 宁可以马上治之乎? ’刘邦见陆贾言之有理,便命他“著秦所以失天下,吾所以得之者何及古成败之国”。陆贾受命著《新语》一书,书中谈到:秦始皇设为车裂之诛, 以致奸邪。筑长城于戎境,以备胡越。征大吞小,威震天下。将帅横行,以服外国。蒙恬讨乱于外,李斯治法于内,事遣烦,天下逾乱。法追滋,而奸逮擐。兵马益设而敌人逾多。秦非不教治,熟先之者,仍举措暴众而用刑太极故也。 汉景帝时期著名的政论家、御史大夫晁错对秦始皇及秦帝国的兴亡曾有如下的评论:秦始皇并天下之时, 其主不及三王, 而臣不及佐,……当此之时, 三王之功不能进焉。及其末涂之衰也, 任不肖而信谗贼; 宦室过度,耆欲无极, 民力罢尽, 赋敛不节……法令烦惨,刑罚暴酷……秦始乱之时,吏之所先侵者,贫人践民也;至其中节,所侵者富人吏家也;及其末涂,所侵者宗室大臣也。是故亲疏皆危,内外咸怨,离散趺逃,人有走心。陈胜先倡,天下大溃,绝祀亡世,为异姓福。(《汉书·晁错传》) 到了唐朝,著名的文学家杜牧在他借古讽今的《阿房宫赋》中写道:嗟乎,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架梁之椽,多于机上之宫女。钉头磷磷,多于在庾之粟粒。瓦缝参差,多于周身之帛缕。直栏横槛,多于九土之城郭,管弦呕哑,多于市人之言语。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独夫之心,日益骄固。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宋代大文豪苏轼对于秦始皇推行的暴政也有一番见解。他说:至秦有天下,始皇帝以诈力而并诸侯。自以为智术之有余,而禹、汤、文、武之不知出此也。于是废诸侯,破井田,凡所以治天下者,一切出于便利,而不耻于无礼。决坏圣人之藩墙,而以利器明示天下。故自秦以来,天下惟知所以求生避死之具,而以礼者为无用赘疣之物。何者?其意以为生之无事乎礼也。苟生之无事平礼,则凡可以得生者无所不为矣。呜呼!此秦之祸。所以至今而未息欤。 陆贾、晁错、杜牧、苏轼等人,都是历朝著名的学者、思想家、政论家。而他们对秦始皇功罪的有关评论中可以得出以下八点结论: 1 有关秦始皇功罪的评述,是同统一六国和推行暴政的实际联系在一起的。 2 秦始皇统一六国的历史功绩,既与他先辈所留下的基业有关,也同他个人的作为密不可分。 3 秦始皇所推行的暴政的主要内容,被认为是赋敛无度.徭役过重,刑罚残酷。 4 抨击秦始皇暴政的大量论述表明,在历代儒者的笔下,秦始皇首先是一个暴君。 5 对秦始皇进行评价所要达到的政治目的,是从秦帝国的短命而亡中吸取历史教训,为现实服务。以及在各种社会矛盾日趋尖锐的情况下,借古讽今,向统治者敲响警钟,劝谏他以秦亡为鉴,在治目的方针太计上改弦更张,缓和社会矛盾。 6 秦帝国的暴政及短命而亡,这在传统学者的笔下,秦始皇与秦二世分别有各自的一笔帐这无疑是对历史事实的一种尊重。然而总的来说,传统学者对于始皇与二世对秦帝国的短命而亡应负责任上,尚未精确划分,有过于笼统,这也有失公允。 7 传统的学者,多是儒者,他们对秦始皇的评价,多从学派本身立场出发,对于秦朝的诸多政策,一概给与否定,并且给予“无礼”,“非古”等罪名,对于秦始皇竭力攻击,使其丧失客观的立场,有失偏颇。 千古一帝 即使是在儒家思想占主导的封建时代,儒家学派对秦始皇做出了总体否定的评价外,仍有许多人给予秦始皇积极肯定的评价。 汉武帝临终前所任命的御史大夫桑弘羊在汉武帝死后所召开的盐铁会议上,慷慨陈辞,驳斥了贤良、文学之士们咒骂商鞅、秦始皇的言论,旗帜鲜明地歌颂商鞅、李斯、秦始皇, 称商鞅“革法明教, 而秦人大治” 。桑弘羊称赞秦始皇所完成的统一中国的大业是“功如丘山,名传后世 ”。 从公元前81年的盐铁会议到公元805年前后,大约经历了九百年的时间。此时参加王叔文等人革新运动的大文学家柳宗元作《封建论》一文,标志着对秦始皇的评价进入一个新的历史时期。 柳宗元的《封建论》一文,论证了中央集权制的郡县制度, 说它的出现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产物,亦是秦始皇的一大历史功绩;同时也科学地阐述了秦帝国短命而亡的原因。文中说:秦有天下。裂都会而为之郡邑, 废侯卫而为之守宰,据天下之雄图,都六合之上游,摄制四海,运于掌握之内, 此其所以为得也。不数载而天下大坏,其有由矣。亟役万人,暴其威刑,竭其货贿。……天下帽合,杀守劫令而井起,咎在人怨,非都邑之制失也。 对于秦始皇历史功绩的评价, 西汉以来的某些儒者已谈到统一六国与郡县天下,但他们强调的是统一六国;而柳宗元的贡献则在于他在统一六国与郡县天下二者之间,强调的是郡县天下。 柳宗元称赞秦始皇所建立的中央集权制的郡县制度,“摄制四海,运于掌握之内”,这是他的主要功绩,即“此之谓得” 。他称赞在这种郡县制度下,“有罪得以黜,有能以赏”,可以使“贤者”居上,“不肖者 居下,因而是“公之大者”的好制度。他还用西汉分封诸侯国后“有叛国而无叛郡”的事实来证明“秦制之得”,令人不能不信服。 明代著名进步思想家李贽,他在评价秦始皇时曾经说过:“始皇出世,李斯相之。天崩地坼,掀翻一个世界。是圣是魔,未可轻议。 (《史纲评要·后秦记》)李贽所说的“未可轻议”,指的是不可贬低秦始皇的历史功绩,他本人正是在称赞柳宗元文章识见议论,不与唐人班行者,《封建论》卓且绝矣。”这一认识之上,称秦始皇是千古一帝”,充分肯定秦始皇对中国历史发展所起到的重大作用和所做出的重大贡献。 近代以来,对秦始皇的评价出现了不同的声音,咒骂、赞美,南腔北调,各抒己见。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毛泽东按照自己的政治需要,愈来愈明确地肯定秦始皇,否定孔夫子。 1958年,毛泽东在中共八大二次会议上说:“我跟民主人士辩论过,你们骂我是秦始皇,不对,我们超过秦始皇一百倍。骂我们是秦始皇,是独裁者,我们一概承认。可惜的是,他们说得不够,往往还要我们加以补充。” l964年6月,毛泽东又说:秦始皇是第一个把中国统一起来的人物,不但政治上统一中国,而且统一了中国的文字、中国的各种制度如度量衡,有些制度后来一直沿用下来。中国过去的封建君主还没有第二个人超过他的。 1971年“9·13”林彪事件以后,毛泽东又说:林彪骂我是秦始皇。我赞成秦始皇,不赞成孔夫子。他还说自己是“马克思加秦始皇”。 1973年8月5日,毛泽东又让江青记录下他的七律《读(封建论),赠郭老》:“劝君少骂秦始皇,焚坑事件要商量。祖龙魂死业犹在,孔学名高实秕糠。百代多行秦政制,十批不是好文章。熟读唐人封建论,莫从子厚返文王”。 功过孰断 对于秦始皇的评价出现两个极端的原因,主要由于秦始皇独特的政治心态和政治策略决定的。从诸侯国的国君到统一帝国的皇帝,秦始皇用他的雄才大略,开创了前无古人的事业。而其自大、自负的心态也使得其政治行为变得骄狂、专横和放纵。通过秦帝国恢弘气势以及秦始皇战略手法的折射,秦始皇的功业和罪过都得到尽情的演绎。那么我们有必要对秦始皇的政策策略进行简要的回顾。 公元前249年,年仅13岁的赢政继承秦王位,时已是战国时代的后期。自战国中期以后,封建战争越来越频繁,规模越来越大。战国七雄中,自商鞅变法以来,积六世的发展,已经成为最富强的诸侯国。公元前238年,秦王赢政22岁,开始亲自执政,先后剪除了长信侯嫪毒和主张“虚君”制的吕不韦两大势力,集中了一切权力。然后,他起用荀况的学生楚国上蔡人李斯辅政,重用“为商鞅学”的大梁人尉缭任国尉参谋军事,重新部署了对付六国的战略和策略,开始了统一六国的军事行动。公元前236年,他任用具有军事指挥才能、骁勇善战的大将王翦、桓犄、杨端和进攻赵国,开始了历时15年的统一战争。公元前230年到公元前221年问,秦国先后灭掉了韩、赵、魏、楚、燕、齐六国,完成了统一六国的大业,建立了“东至海暨朝鲜,西至临洮羌中,南至北向户,北据河为塞并阴山至辽东”(《史记卷六·秦始皇本纪》)的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帝国。从此,开创了中国历史的新局面。 秦统一六国以后,为了巩固政权,制定了与以往任何朝代都不相同的政治制度。秦始皇规定封建国家的最高统治者称皇帝,国家的政治、军事、经济一切大权都集中在皇帝手里。政事无论大小,最后全由皇帝裁决。主要官吏也由皇帝任免,他自称“始皇帝”,后世子孙世代相承,称二世、三世、以至千世万世。他规定皇帝自称“朕”,并制定了一套尊君抑臣的礼仪制度。中央设有三公、九卿等官职,辅佐皇帝。丞相是中央政权机构的最高行政长官,帮助皇帝处理全国的政事。太尉掌管军事。御史大夫负责监察百官。三公之下设有九卿,分别掌管各部门的政务。地方推行郡县制。把全国划分为36郡,郡下设县,郡的长官叫郡守,县的长官叫县令,也都由皇帝直接任免。郡守和县令负责管理人民,收取赋税,征发兵役和徭役。这样,就在全国范围内形成了一个从中央到地方的统治体系,强化了地主阶级的国家机器。这种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是秦始皇首创,秦以后的各个朝代,基本都沿袭了这套制度。另外,秦始皇还统一了全国的法律,以法治国。秦亡而百代犹行秦法政。秦始皇创立的郡县一统的、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制度以及官僚政治体制为历代延续下来,“弗二千年而弗能改”。所以李贽称秦始皇为“千古一帝”,夏曾佑称秦始皇为“二十四朝之皇帝”。 秦统一六国后,公元前216年“令黔首自实田”,封建土地所有制在全国范围内正式得到确认。为了提高粮食产量,秦始皇还非常重视农田水利建设。战国后期,秦国建成了著名的水利工程——郑国渠。郑国渠全长一百五十多公里,灌溉田地达四百万亩。秦始皇还采取了统一文字、货币和度量衡等措施。秦始皇统一六国后,针对当时社会上“车途异轨,律令异法,衣冠异制,言语异声,文字异形”(许慎《说文解字》)的情况,采取了许多统一措施。秦统一全国后,秦始皇规定了以“小篆”作为全国通行的文字,同时还允许通用比小篆容易书写的“隶书”。战国时期,不同的诸侯国使用不同的货币,秦统一后,秦始皇规定以圆形方孔的“半两钱”和黄金作为全国统一的货币。这就克服了过去货币不统一的混乱状态。秦始皇还以商鞅规定的度量衡标准作为全国统一的标准。为了加强对全国的控制,秦始皇下令把原来东方六国设立的关卡、要塞、堡垒全部拆毁。以咸阳为中心,修筑了通往东北、华北和东南地区的“驰道”。同时,规定车轨的统一宽度为六尺,保证车辆畅通无阻。以上措施,不仅有利于封建国家的统一,而且都促进了经济文化的发展。 但秦朝政治亦有失策之处。第一,秦始皇对农民的统治和剥削非常残酷,田租、口赋、徭役和兵役是压在农民头上的沉重负担。沉重的赋税迫使农民把三分之二的收获物交给政府。秦始皇为了满足奢侈的生活,无休止地征发徭役,大兴土木。公元前212年,在渭南的上林苑建筑阿房宫,后来诗人曾形容这一工程的修建“蜀山兀,阿房出”(杜牧《阿房宫赋》),工程之大可想而知。当时兴建的离宫别馆达七百余所,遍布函谷关内外及渭水南北两岸。秦始皇还为其死后准备了同样豪华的陵墓,这就是骊山陵。这座陵墓高五十余丈,周围五里多,内筑各式宫殿,陈列着各色珍奇珠宝,用明珠作成日月星辰,用水银作成江河湖海。而所消耗的人力财力则是惊人的。此外,为了攻打南方的百越,秦始皇派史禄开凿了沟通湘江和灵河的灵渠。为了北防匈奴,把原来秦、赵、燕三国的长城连接起来,形成了长达5000多公里的“万里长城”。修建骊山陵就动用刑徒及奴隶七十万人。加上防备匈奴的三十万,戍守五岭的五十万,如果再算上修建驰道、搞运输的人,全国服徭役、兵役的人不下二百万。造成了“丁男被甲,丁女转输,苦不聊生,自经于道树,死者相望”(《汉书卷六四·严安传》)的悲惨景象。第二,严苛的刑法。秦法规定:一人犯法,罪及三族,叫做“族诛”。一家犯法,邻里都要受牵连,叫做“连坐”。仅刑法的名称就有笞、迁、耐、黥、劓、鋈、斩左趾、宫或腐、戮、磔、弃市,等等。刑徒不仅名称多,数量也很大,全国变成一个监狱,到处出现“赭衣塞路,圈圄成市”(《汉书卷二三·刑法志》)的恐怖景象。第三,统治思想,钳制言论。秦始皇听从李斯的建议,“天下敢有藏诗、书、百家语者,悉诣守、尉杂烧之。有敢偶语诗书者弃市。以古非今者族。吏见知不举者与同罪。令下三十日不烧,黥为城旦。所不去者,医药卜筮种树之书。若欲有学法令,以吏为师”。第二年,有两个方士在背后指责秦始皇自以为是、滥用刑罚。秦始皇大怒,结果有460多名儒生全部被活埋。这就是历史上的“焚书坑儒”。秦朝的诸多暴政终于导致了陈胜、吴广的奋臂而起,秦朝二世而亡。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