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号称希腊三杰,他们的思想对西方文明乃至世界文明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苏格拉底,一位给西方哲学发展以划时代影响的雅典哲学家。公元前五世纪上半期出生于雅典城近郊。父亲是石匠和雕刻匠。因家庭不太富裕,无法承担智者学派开办的学校的高昂学费,故苏格拉底自小没能受到良好的教育。但他靠自学成为一名极有学问的人。成人后,作为雅典公民,他参加过战争,担任过议事参议员。在三十僭主滥杀无辜时,他勇敢的谴责了三十僭主的首领克里提斯。苏格拉底一生大部分时间在室外度过,他喜欢在市场、运动场、街头等公众场合与各种人讨论各种问题,但却常不顾一切的把对方问得哑口无言。他喜欢观察,喜欢思考,行为乖张,树敌无数。公元前399年,苏格拉底终于被以败坏青年、信奉新神等罪名判处死刑。苏格拉底自己并没有留下太多的著作,我们现在对他的了解是通过他学生的著作和介绍,主要是色诺芬和柏拉图二人。 苏格拉底的学说具神秘主义的色彩。他认为,天上和地上的各种事物的生存、发展和毁灭都是神安排的,神是世界的主宰。他反对对神的研究,认为这是对神的亵渎。 苏格拉底在哲学上的最大贡献是把哲学的研究对象从世界的本质转向人类的自身。之前,虽然也有一些哲学家的研究涉及过人类的灵魂,讨论过人的认识论等问题。但终究把人作为自然界的一部分。而苏格拉底则认为哲学的主要任务应该是“认识人类自身”。苏格拉底认为人之所以为人是因为人有灵魂、有思想、追求善。他认为人的一切活动都是有目的的,产生目的的是人类的思想。所以,人,认识自己的本质在于善,致力于自己灵魂的最大改善是最要紧的事情。因此,苏格拉底本人的研究集中在伦理道德问题。 苏格拉底还提倡“知德合一”学说。他认为正确的行为来自于正确的思想,美德基于知识,没有知识就不能为善,也就不能得到真正的幸福。他认为认识美德的来源是认识自己,而认识自己是从怀疑自己的知识开始的。所以他常说“我知道我自己一无所知”,他主张要不断的学习各种知识,而学习的方法则应该是采用问答的形式,通过问答纠正、放弃原来错误的观点形成新的思想。 苏格拉底在政治上主张各行各业乃至国家政权都应该由受过良好的教育、经过训练的有知识有才干的人来管理,反对以抽签选举法实行的民主。 苏格拉底的学生中最有成就、影响最大的是柏拉图。 柏拉图出生于雅典富有的贵族家庭。从少年及成年,几经战争。斯巴达的入侵、远征西西里的惨败和伯罗奔尼撒战争雅典的结局使他极度的怀疑民主政治。而雅典对苏格拉底的审判对他的影响极大。他师从苏格拉底多年,对苏格拉底的主思想张极为推崇,苏格拉底被杀后,他完全转向哲学研究。为避迫害他离开雅典四处游学。多年的游学、观察、认真的研究和缜密的思考,使他逐渐形成自己完整的思想哲学主张。柏拉图的主要著作是《理想国》。 柏拉图最著名的学说是“理念论”和“回忆说”。其中“理念论”是他的其余大多数学说的基础。 柏拉图的 “理念论”认为在我们感知的现象世界的背后,另有一个理念的世界,它是这个现实世界的原型,是抽象的、自存的、永恒不变的,独立于现实世界而存在。现实世界只是这个理念世界的模本,根本不及理念世界的完善。 柏拉图的“回忆说”认为人的一切知识都是由天赋而得来,它以潜在的方式存在在人的灵魂之中。因此,认识不是对世界物质的感受,而是对理念世界的回忆。 受这些理论影响,柏拉图认为现实世界上存在的所有东西,如政治经济制度、法律法规、人伦道德等都存在值得批判并加以改造的地方。所以,现实世界中存在的所有政体都不是理想的政体。柏拉图提出了他的理想王国的构想:一个由国王统治、社会等级分明(三个等级)的国家。在这个国家里,国王必须是一个拥有真正知识的有有效管理能力的哲学家。国家政权应该掌握在少数优秀者的手中,其地位世袭,但也允许出生地位较低而又出类拔萃者上升到统治者的行列。所有统治者(第一等级)必须从小接受严格的训练,举止端庄、文雅,勇敢而又有责任感,但是统治者们不能拥有私有财产,不能过奢侈豪华的生活。第二等级是军人,他们的主要职责是抵御外侮,防止内乱,维护国家统一和社会秩序。军人要勇敢、讲究责任,但也不能有私有财产。而社会生产者则属于第三等级,他们的主要职责是给第一、第二等级的人提供衣食给养,第三等级必须具有“节制”的美德。柏拉图认为,只要三个等级各守其职、各安其位,则人民安乐、社会稳定、国家繁荣发展。 柏拉图的学说体系庞杂,影响巨大。但是,完全建立在“理念论”的基础上必然有很多的问题和缺陷,因此也不可避免的会招致各方的批评。而批评者中最著名的一个却是他的学生亚里士多德。 亚里士多德,公元前384年出生在爱琴海北岸一个名叫斯塔吉拉的希腊人城邦。虽然父母早亡,但是亚里士多德仍然在亲戚的监护和帮助下受到了良好的教育。17岁那年,他进入柏拉图的阿卡德米学园学习。柏拉图死后,因与阿卡德米学园新主持人、柏拉图的侄子斯彪西波不和,亚里士多德离开学园。公元前335年,他在吕克昂建立自己的吕克昂学园。亚里士多德奉行“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的原则,对其师柏拉图和其他先辈思想哲学家的思想主张进行了扬弃;他也是古代世界上最博学的人之一,其研究所涉及的领域非常广泛。亚里士多德的主要著作有《政治学》、《行而上学》、《论理学》等。 亚里士多德把科学分为三类:一、理论的科学(数学、自然科学、第一哲学——行而上学);二、实践的科学(论理学、政治学、经济学、战略学、修辞学);三、创造的科学(诗学)。另外,他认为分析学逻辑学是一切科学的工具。 在哲学上,亚里士多德介于唯物和唯心之间。一方面,他批判柏拉图的“理念论”。他认为概念不能先于个别事物而存在,只是个别事物最一般的本质和特征,只有依靠个别事物才能存在。而另一方面,在论及形式和内容的关系时,亚里士多德认为个别事物是有个体性的,因此我们才能区分一个事物有别于另一个事物。个别事物有形式和内容两者构成,而内容本身并不具有个体性,给事物赋予个体性的是形式。于是,形式成为第一性的,内容则成为其附属。 亚里士多德还认为事物是运动的,在不断的变化过程中。但他认为事物运动的原因不在其内部。个别事物既是运动中的受动者,又是运动的推动者。如是,最后必有一个不受外力推动的运动者,那就是第一推动者。它是永恒的、不变的,它吸引万物,万物都为达到这个目的而运动。亚里士多德认为这个第一推动者就是“善”。 在政治上,亚里士多德认为城邦是人类所能达到的最完善的组织。他倾向于多数人主政,似乎赞成共和制。他重视法律,认为法治高于人治。他反对终身制,认为个人独揽大权的僭主制是世界上曾经存在的最糟糕的政体。 亚里士多德既是古希腊哲学和科学的集大成者,同时也标志着古希腊哲学的终结。公元前四世纪后,随希腊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变革,希腊哲学也进入一个新的时代。 主要参考书目: 罗素 《西方哲学史》 北京大学哲学系外国哲学史教研室主编 《古希腊罗马哲学》 杨巨平、晏绍祥 《走进古希腊文明》 色诺芬 《回忆苏格拉底》 转载自中学历史教学园地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