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征
泽东同志曾说过“长征是历史记录上的第一次,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红军长征,跨越11个省,行程二万五千里,是中国革命史上的契机、世界军事史上的壮举,创造了无与伦比的英雄业绩,谱写了惊天动地的革命诗篇。长征途中,红军表现出了不怕牺牲、敢于胜利的无产阶级乐观主义精神,表现出了顾全大局、严守纪律、亲密团结的高尚品德。是什么力量支撑并凝聚着他们,毫无畏惧、前仆后继地勇往直前?这种力量就是永存的长征精神。 -
-
- 那什么是长征精神呢?
-
- ●长征精神就是一往无前、所向无敌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
-
- ●长征精神就是万众一心、团结拼搏的革命集体主义精神。
-
- ●长征精神就是战天斗地其乐无穷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
-
- 什么是长征:
-
- 二万五千里长征,简称“长征”,是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工农红军主力从长江南北各根据地向陕北革命根据地(亦称陕甘苏区)进行的战略大转移。1934年10月开始,1936年10月结束。历时两年,行程二万五千里。
-
-
-
- 红军为什么要长征:
-
- 红军长征,是在抗日救亡成为全民族最紧迫的任务、中国面临民族危亡的情况下发生的,也是在党和红军面临生死存亡严重危机的情况下发生的。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中国共产党提出了停止内战、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主张,但国民党蒋介石仍顽固坚持其“攘外必先安内”的反动政策,调动100万大军“围剿”红军和各苏区,其中以50万兵力直逼中央苏区。在“左”倾冒险主义的错误领导下,中央苏区第五次反“围剿”最终失败,红军从而被迫进行战略转移。
-
-
-
- 长征的经过:
-
- 1934年8月,红军第六军团奉命西征,拉开了长征的序幕。10月,中央红军开始长征。随后,红军第25军、红军第四方面军和红军第二方面军(原第二、第六军团)也分别离开原来的根据地进行长征。在两年时间里,各路红军以无与伦比的英雄气概,粉碎了国民党上百万军队的围追堵截,战胜了自然界无数的艰难险阻,纵横14个省,跨越万水千山,终于相继到达陕甘革命根据地。1935年9月初,红25军先期到达陕甘苏区,9月16日于延川与陕甘红26军、红27军胜利会师,并成立红十五军团。1935年10月,毛主席率领的中央红军主力(由红一、三军团和军委纵队合编为中国工农红军陕甘支队)到达陕甘苏区,与红十五军团会师并重建红一方面军。1936年10月,红一、二、四方面军三大主力会师,宣告了长征胜利结束
-
-
-
-
- 长征给我们的启示
-
- (一)乐观、坚定
-
- 1.大学生面临着很大的压力:就业、考研、交往、生活的自理问题……这种压力随着当前社会竞争的加大,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而日益凸现。
-
- 2.“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毛主席的这首诗将红军不屈不挠、乐观向上、英勇无畏的精神刻画得淋漓尽致。
-
- (二)大胆的创新
-
- 1.红军浴血湘江、突破第四道封锁线后,人员损失过半,部队中怀疑与不满的情绪达到顶点。在这生死存亡的关头,毛泽东力主放弃与二、六军团会合的计划,而改为向敌人力量薄弱的贵州进军。于是,红军由通道转兵,占领黎平,强渡乌江,攻克遵义,终于柳暗花明又一村。毛泽东开创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先河。
-
- 2. 21世纪是以智力资源为基础、以高新技术为支柱的知识经济时代,国家的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创造知识和应用知识的能力与效率。当代大学生承担着未来建设者的重任,那么就更应该注重锻炼自己。
-
- (三)团结一心
-
- 1.长征途中,红军将士风雨同舟,生死相依,涌现了许多顾全大局、团结协作的感人事迹。2.无论何时我们都需要发扬团队精神:团结友爱,优势互补,互相帮助,向着共同目标齐心协力,“人心齐、泰山移”,不断从胜利迈向新的胜利!
-
- 总之,长征精神永远都不过时,它所反映出来的不屈不挠、艰苦奋斗、英勇无畏等精神已经积淀为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无论是在抗日战争时期,还是在新中国成立后社会主义建设时期,都应该得到提倡和发扬。而对于我们当代大学生,更应该学习长征中的艰苦奋斗、敢于为事业奉献和牺牲的精神,从而让青春激情飞扬。
-
-
-
- “苦不苦,想想长征二万五;累不累,想想革命老前辈”。
(责任编辑:admin) |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