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民族学 > 学术文摘 >

[龙晓添]丧礼知识传统的当代民俗实践——以湖南湘乡礼生“喊礼”为例(4)

http://www.newdu.com 2017-11-13 民俗学论坛微信公众号( 龙晓添 参加讨论

    (四)堂奠
    家奠礼又叫堂奠礼,家谱中还将之称为祖奠礼。现在的家奠礼仪式过程与家
    谱记载相似,紧接着客奠举行,子(媳)、孙(媳)、重孙(媳)、女儿参加,现在的家奠女婿往往也参加,也就是说女婿既参加客奠,也和女儿一起参加家奠。首先礼生或者陪长呼唤家人戴好孝帽、灵冠,拄杖来孝堂来:
    行堂奠礼鸣三炮起鼓三鸣金三匝管乐中乐齐奏(管乐此处奏起哀乐)升一炮鼓初鸣金初鸣大乐一奏小乐一奏(笛子吹出“世上只有妈妈好”)管乐一吹(管乐吹的“相见时难别亦难”)升二炮鼓再鸣金再鸣大乐二吹小乐二奏管乐二起升三炮鼓三鸣金三鸣大乐三吹小乐三奏管乐三吹中西合奏清音诣盥洗所盥洗盥毕复位诣香案前跪俯伏初上香又上香三上香焚香稽顙四起立诣灵位前复跪稽顙四起立复跪奠爵又奠爵三奠爵俯伏献箸献馔各馔通献反箸陈餐献香茗献果珍献米粢乐暂止俯伏读文读毕乐复奏稽顙四起立焚楮焚文礼成告退奏大乐
    堂奠礼参加人数多,时间长,也很庄严,伴随着礼生宛转悲伤的语调,听着亡者一生的坎坷,生前的种种情形,家人往往会深切哀悼,泣不成声。
    三、喊礼的变化
    礼生喊礼本来是有固定的曲子和乐谱的,并有专属的乐队,但现在曲子和乐谱都已经失传,乐队也没有了。以前礼生的乐队跟现在的中乐队一样,有鼓、锣、钹、笛、二胡、唢呐,人数少则四五个,多则六七个,跟随礼生(那时往往有四个左右的礼生)一起出去做礼。他们是一个团队,就跟现在的道士一样。礼生的乐队不仅在行礼时演奏,在礼生读祭文时也伴奏,以烘托气氛。与道士不同,虽然彼此配合,但礼生和乐队始终是分离的,因为他们的知识是独立的。礼生知识重点在做文喊礼,而不需要学习乐器,乐队则只会演奏不会做文喊礼,他们不可替代。道士和乐队是融为一体的,每个道士既会念经做法,也会演奏乐器。也许正是因为知识体系的特点,随着时间的推移,社会的变迁,道士综合一体的知识形式上没有改变,而礼生与乐队则分离开,渐渐地与喊礼相配合的乐曲也流失了。
    礼生学习做礼的时候跟着老师吟唱,记住音调。而真正在实践中,不同的礼生喊法都不一样。乐队的分离,乐曲的流失,礼生喊礼失去了定调的伴奏,因此现在已经没有统一的曲调了,只要求押韵、停顿恰当,腔调宛转悲伤。喊礼用官话,不使用方言,但仍带有浓郁的方言语调。仪式过程和祭文都是礼生要“喊”的部分。仪式过程每一小节都是一个动作,礼生喊礼的时候在动词和后面的名字间有个短暂停顿,并将动词音调提高,名词音调降低。读文后面的内容没有乐器伴奏,只有礼生一个人的声音。带着哭腔,抑扬顿挫,宛转凄美地诵读。按照语句含义和语法习惯,有时停顿有时连读。比如孝男诸多名字一次连读完,孝媳诸多名字一次连读完,但孝男、孝媳间有停顿。祭文根据平仄,押韵吟诵,时而拖音,时而停顿。祭文读完又立马换回喊仪节时的音调,乐器复奏。
    不同的礼生有不同的喊礼音调,礼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和需要使用不同的语调,也能在喊礼中增减一些环节。比如有的礼生喊礼,虽然仪式过程与别的礼生基本相同,但用词相对随意、活泼些,并非常积极地与各类乐队互动。称呼处省略农历岁次,祭文内容也没有那么押韵,规整,在其中加入了很多“嘞”“嗯”“啊”“咯”这样的语气词,这些词是湖南方言和花鼓戏中常用的。仪式过程的喊礼音调跟一般的礼生差不多,但会加入一些别人没有的桥段,例如,客奠刚开始鸣一炮后请西乐师傅吹奏迎宾曲,鸣二炮后请西乐师傅吹奏哀乐。客奠礼中,礼生还说,某母一生艰辛,请奏一曲《悠悠岁月》,家奠中则让西乐演奏《世上只有妈妈好》。
    湘乡过去在喊礼中插入《诗经》、《阳关三叠》,但现在则是穿插现代歌曲。而喊礼中唱诵的加入与楚文化的歌舞传统有关,是一种儒家礼节与楚文化交融的表现。由于楚人特殊的族源,顽强不折、奋发向上的民族精神,先秦楚声就已经发展成为独具风格的地方艺术。先秦楚歌楚乐,以浪漫的南方风格混融一体,且现在仍在流传。如今湖南、湖北流传的很多民歌、仪式歌曲颇似楚辞的体式。先秦楚歌乐吸收了华夏文化的传统,在当今方音区中仍保存着《诗经》的遗韵古风。过去礼生喊礼必定有很多歌曲与之配合,在不同的仪节中唱诵不同内涵的歌曲。但现在湘乡的喊礼中已经没有这两首了,代之以流行歌曲,或者干脆省略不用。而据记载湘西喊礼中则仍在用《诗·蓼莪》等一系列歌曲。湘西能保留这种传统的唱词和曲调背后有极其复杂的原因,但根据其书中所载,当地丧礼完全由礼生完成,没有佛道参与,礼生在丧礼中画符、敬神、喊礼、唱曲,表演非常完整。也就是说,整个丧礼的人伦的、超验的需求,以及视听、互动的需求都是由礼生满足的。可见在这种情况下礼生唱词、曲调得以传承是理所当然的事。而湘乡现在没有这些唱词的原因,一方面,乐队与礼生分离后,很多乐曲也随之慢慢流失了。没有专业的乐队配合(所谓专业指专精于喊礼的演奏),礼生现在已经不知道要如何唱诵。另一方面,湘乡丧礼表演形式很多,比如夜歌子,已经能够满足现在民众的此类需求。
    现在也并不是所有的礼生都在喊礼中插入流行音乐,有的礼生会觉得那样不伦不类,既然没有曲调和唱词了就干脆省略。而有的礼生认为在喊礼中加入识别度高的流行歌曲,既能活跃气氛,也能充分抒发情感。尽管这种插在喊礼中的流行歌曲,与前文所述《诗经》和《阳关三叠》等相去甚远。但却也是一种礼生喊礼中的重要曲调,其作用是相似的。随着喊礼的乐队和乐谱流失,代之以流行音乐,既能表达哀思、渲染情感,切实可行,也不失为一种的权宜的替代方式。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故事
中国古代史
中国近代史
神话故事
中国现代史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学术理论
历史名人
老照片
历史学
中国史
世界史
考古学
学科简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