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规有严厉的惩罚措施也有救济系统 中国传统社会的宗族,严格来说应该算是一种制度宗族。也就是说,在明清的时候甚至民国的时候,制度宗族是有约束力的。 制度宗族有先决条件。首先,它是聚集而居的,我们看到宗族势力比较强的地区都是老百姓聚集而居的地区,这些地方很容易形成强族、大族。因此,比起湖边和山林地区,丘陵地区的宗族势力是比较强的,因为它很容易形成一个村落,形成一个聚集的形态,这也就是农耕经济的形态。 其次,它有一整套严密的组织管理系统在维系它的运转。这套系统主要是以族长、族规和祠堂为核心。 从组织结构来说,宗族是由族长、房长以及下面各个分支结构的管理人员组成。族长由公开选举产生,一般为地方上的长老或者权威人士。 祠堂最初是宗族祭祀祖先的地方,后来渐渐演变成为族长办公的地方。祠堂在乡村社会里,相当于是一个执行族规、家法的地方,或者是族人们在一起开会的地方,所以祠堂在整个宗族组织运行中是一个纽带或者说是一个中心的所在地。 宗族有族规,这个族规就是法律。在古代,宗族法也是一种法律,也是国家认同的,所以宗族法可以说是对国家法律的补充。族规是一种全方位的规训,它从行为习惯到为人处事等各方面,都对族人提出了严格的制约。 族规有严厉的处罚措施。一般处罚较轻的,就是罚你请客吃饭,你可以在村子里摆几桌酒席,请全村人吃饭,并在这个聚会上当众作出道歉或自我批评,这种做法是让你在经济上和精神上受到双重惩罚。更严厉一些的处罚,就是让你在祠堂面前下跪,或者把你捆绑起来示众。当然还有一种最严厉的惩罚措施,就是在族人面前当众处死,比如沉塘或者活埋,但因为这些做法比较残忍,所以一般不正式写在族规里。 除了严密的组织管理系统,宗族还有一套很有人情味的管理系统,那就是以开办族田、义庄、义学为核心的救济系统。 在传统社会中,国家对地方上的保障其实很弱的,那么社会保障由什么人来做呢?由宗族来做。因为宗族普遍有较强的经济实力,比如族田,就是由家族里的大官捐出银两买田置地而形成的。族田在广东一带最为兴盛,族田的作用就是从事公益事业,修桥筑路,或者救济贫困的老人。在古代,很多老年人的养老都是由宗族来做的,所以宗族其实承担了很多国家的功能,它有着很温情的一面。 宗族所有的田产也叫义庄,义庄中最有名的当属范氏义庄,也就是范仲淹父子在原籍苏州吴县设立的义庄。因为范仲淹小时候很穷,读书时每日只能以粥果腹,他是靠别人接济才考取功名的,所以他当官之后就捐了很多俸禄买田置地,去接济范氏后人。范氏义庄有八九百年的漫长历史,在中国历史上是独一无二的。所以从范式义庄之后,义庄在苏浙这一带特别兴盛。 所谓义学,就像我们现在的助学一样,宗族会资助家族中比较优秀的贫寒子弟免费上学,但是有个条件,就是你将来当官之后要反哺乡村、反哺这个家族,从而形成一个有效的传承机制。 此外,宗族还有一个以祭祀、族谱和族训为核心的礼仪教化系统。它通过各种文化活动,经常开展宣讲,这些活动有助于整个家族形成凝聚力。正因为如此,在传统社会里,宗族才能形成一套能够自我运行的机制,并在基层社会里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