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城市从何而来,到何处去

http://www.newdu.com 2017-11-21 人民日报 夏维中 参加讨论

    城墙,人类文明发展史上阶段性的产物,即便当物质意义上的城墙消失以后,城墙文化仍然肩负着解读城市历史的功能。
    中国是最早筑城的国家之一。数千年来,中国先后修建了至少数千座不同等级的各类城池,创造了辉煌的古代城市文化,绵延不绝、自成系统、独树一帜,是人类文明史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中国城墙的价值,不仅越来越被国人所认识,也被世界所重视。
    明清时代的中国城市,令远道而来的西方人士大为折服。明万历年间到过南京的耶稣会士利玛窦,在其《中国札记》中这样描述:“在中国人看来,论秀丽和雄伟,这座城市超过世上所有其他的城市;而且在这方面,确实或许很少有其他城市可以与它匹敌或胜过它。它真正到处都是殿、庙、塔、桥,欧洲简直没有能超过它们的类似建筑。在某些方面,它超过我们的欧洲城市。”清初顺治年间两次访问过南京的荷兰东印度公司使团成员尼霍夫,也曾站在城南大报恩寺琉璃塔上俯视过南京城。在那本欧洲广为流传的《尼霍夫游记》中,他毫不掩饰当时的震撼:“若站在塔的最高层,可以俯瞰全部城区和市郊,一直看到长江对岸,如此稀世奇观真叫人赏心悦目。特别是若注意到该城的幅员之广和城的两翼从城墙外一直延伸到长江边时,就更觉得这个城市壮观无比。”在他们眼里,像南京之类的城市就是中华文明的象征。
    也正是因为中国传统城市的高度发达,东西方学术界一直十分重视这一领域的研究。但在如何评价中国传统城市的历史贡献上,学术界存在着巨大的分歧。以马克斯·韦伯为代表的一批西方学者,将中国城市视作“东方型城市”,认为东方的中世纪城市“只是部分意义上的中国城市,即便18世纪的城市也只能在极低程度上被认为是真正的城市共同体”;亚洲城市除个别特例外,“根本不是城市共同体,尽管它们都有市场和城墙”;中国传统城市也因此无法培育出现代性与资本主义。韦伯这种贬低式的推论以及西方中心主义的史学立场,尽管已受到多位中西方学者实证性研究的挑战和反击,但其影响至今仍在发酵,其负面性后果也是不言而喻的。
    要扭转这种局面,中国学界必须建立起自身的理论和方法体系,前提之一就是基础研究。也就是说,必须全面梳理中国传统城市史的发展脉络,研究总结其规律、贡献、特色、背景等,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中西城市比较史研究,在世界史范围内给予中国传统城市应有的地位和评价。此外,由于城市史研究的特殊性,学术界必须打破先前的学科壁垒,强化多学科联合、交叉研究,而这种高屋建瓴式的整体研究和总结,又必须以各项相关专题研究的扎实成果为基础,否则就会是无源之水,难以立足。任重道远,但也绝非遥不可及。中国各相关学科的学者,数十年来在各自领域埋头苦干,相关成果也不断涌现,影响越来越大。江苏人民出版社新近出版的六卷本《中国古城墙》,就是其中令人欣喜的最新成果。
    该书主编杨国庆多年来一直从事中国古城墙的保护和研究,是享誉海内外的城墙研究专家。因工作职责所在,杨国庆早期研究的重点是南京明城墙及相关问题,其学术成果如《南京城墙志》《南京城墙砖文》等也非常出色。随着研究的深入,他深感南京的个案研究不足以全面揭示中国古城墙的深刻内涵及其多元性,又把研究视野扩大到全国。他在继续深入研究城墙本体的历史、功能和嬗变及其保护和利用的同时,更加重视发掘城墙与城市空间、功能、生活之间的内在关系,并开始关注国际视野中中外城墙的比较研究。《中国古城墙》就是杨国庆和众多文物工作者多年研究成果的汇集,可圈可点之处甚多。
    《中国古城墙》一书的价值,首先在其资料性。中国城墙历史悠久,形态多样,种类繁多,遍及大江南北,文化内涵非常丰富,其资料的收集工作量非常大,且有一定难度。正因为如此,中国此前一直没有一部综合性的资料集。《中国古城墙》收录了近500座中国古城墙,几乎囊括了传统中国晚期所有形制、各种等级的城墙,并最大程度还原各个城市城墙变迁过程中的重要节点,如筑造时间、建置变化、历次毁损及修缮、拆城及遗址保护等。值得肯定的是,该书大大拓展了资料收集的范围,不仅从浩瀚的文字资料中梳理出相关的资料,集腋成裘,还收集了珍贵历史图片400余幅,城墙遗址照片2000余幅。
    其次,《中国古城墙》也具有相当高的学术价值。该书虽以今天的省级行政区划为地域单位依次编撰,但由于主编和作者都是多年研究中国古城墙的专业工作者,因此能保证该书的学术性,并能做到形散而神聚。该书用《绪论》一章作为开篇,高屋建瓴,对中国古城墙涉及的诸多重大学术问题,如城墙的性质、起源、数量、周长与行政建制等,皆作了精辟的概说,可谓新见迭出,颇多发明。如作者提出,中国城墙虽皆由墙体、城楼、城门、垛口、护城河等要素构成,从外表上看似乎非常简单,甚至给人留下“千城一面”的印象,但事实并非如此。因为时空之差异,必然会导致每座城池之形态、长度、筑造技术、文化内涵和象征意义都各不相同,各具特色。这一立论,也是该书评价和总结各地城墙历史、特色、价值及现状等问题的基础。再如,作者在既有成果的基础上,对历史上各地未修筑城墙的城市进行了梳理,并探讨其原因。此书的出版,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是为今后中国古城墙的研究和保护,构建了一个互动、交流的学术平台,也奠定了比较坚实的学术基础。
    第三,《中国古城墙》一书,具有强大的知识普及功能。由于20世纪中期以来各地古城墙的大量消失,中国人对这一传统建筑的认识已越来越模糊。曾经金璀碧璨的中国古城墙,在大众心目中也一度沦落为败瓦颓垣。而融学术性、资料性、工具性、实用性为一体的《中国古城墙》,图文并茂,信息量极大。它的出版不仅有助广大民众对现存古城墙的认识、欣赏、解读,还能发挥恢复公众历史记忆的作用。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市进入了高速发展期。在这一伟大的城市化进程中,保持中国自身特色、凸显城市个性而避免出现“千城一面”的现象,是必须解决的重大问题。古人的智慧,或许能给今天的城市规划、建设提供一些启迪和借鉴。更重要的是,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文化认识的理性回归,曾经作为中华文明载体或象征之一的中国古城墙,也必然成为中国现代城市不可或缺的历史资源和文化符号,其地位和价值也将会被重新评估。就此而言,《中国古城墙》一书的出版,也可以说是适逢其时,它将唤醒人们对“城市从何而来,到何处去”的思考。
    (作者为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