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国史 > 中国古代史 >

中国传统社会中的火器、热兵器及火药兵器

http://www.newdu.com 2017-11-27 中国社会科学网 范建文 参加讨论

    今天人们一般认为,火药兵器就是火器、热兵器。这是近代以来,学者们基于对近代火药兵器发展既有事实认识的基础上,对中国传统火药兵器发展情况的概观。虽古今一揆,但千余年的沧桑巨变,契合于今天的认识,未必就一定适合于传统社会的历史实际。 
    在中国传统社会中,“火器”连用出现甚早,不过其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都不指代兵器。《说文解字》释“淬”字为“灭火器也”,是指灭火或降高温的手段、方法。许慎撰,徐铉校定,卷一一,北京:中华书局,1963年,第236页这一含义后代一直沿用。当然,随着中国历史的演进,“火器”的内涵亦不断丰富。宋代文献中非常容易见到防火器具、救火器具、潜火器具等,多为防火烛的救火器具。要之,古代社会中致烟生火的物体,都可称作火器。这类物体运用于战争中,通常会被作为兵器。如“火兵”:“火兵以骑,枚缚马口,人负束薪,束蕴怀火,直抵敌营,一时举火,营中大乱。”曾公亮等编:《武经总要》前集卷一一《火攻》,上海:中华书局影印明正德本,1959年,第19页“火兵”所持有的火器,自然是纵火之物,用于点燃“束薪”,以烧敌营,是为兵器。从其使用方式来看,它当时还不是火药兵器,而是用薪草、油脂等做成的燃火物。不过,即使在宋代,“火器”一词在战争中的运用也比较罕见,主要在防火领域出现。明代时,“火器”已成为纵火、爆炸类兵器的代名词。从茅元仪《武备志》编纂明代兵器分析,当时的“火器”,包括火药类兵器、非火药类纵火兵器,而火药类兵器的应用则更为普遍。 
    相对于“火器”一词的出现,中国用火的历史更为久远。毋庸置疑,火攻之具,是随着人类对火的属性灵活掌握,而被应用于人类战争中。《孙子兵法》已专门论述火攻之法。唐代《太白阴经》,宋代《虎钤经》、《武经总要》等兵书,也专门论及火攻之具。翻阅一下中国古代历史典籍,用火战例俯拾皆是,而火攻之具,如火箭、火矢、火牛、火炬、火禽、火车、火船、火人、雉尾炬等,更是五花八门,随宜而用,枚不胜举。这表明,中国拥有悠久、丰富的火攻之具发展史、应用史。这些火攻之具与传统的枪刀箭斧、砲石、檑木等,显然不同,而与宋代之后的火药兵器又比较相似。不管前代的火攻之具是用油脂、薪草等纵火,还是火药兵器出现后用火药纵火,它们初级阶段都是纵火性燃烧型兵器。而且,在火药兵器的发展历史上,火药纵火很大程度上也是依靠传统纵火手段发生的。以至清人赵翼侃侃而言:“军中火器,古已有之。《周官》有火射、枉矢之属,已肇其端。然燧象、火牛、赤壁之烧、秭归之火,皆以草木苇荻而灌脂,非火药制器也。至所谓炮者,则皆以机发石。”(赵翼著,栾保群、吕宗力校点:《陔余丛考》卷三〇《火炮火枪》,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0年,第520页所以,传统的火攻之具与宋代之后的火药类兵器,都应是火器。 
    近代以来,学界坚持对中国传统兵器两分法,即冷兵器与热兵器(指火药兵器),并以此来划分中国传统兵器的发展史,并指出其变革主要是从北宋开始的。从其分类来看,热兵器既不包括长期在战争中存在的非火药火攻之具,冷兵器中自然也不包括,这样一来就把中国传统社会中历史悠久,且一直在战争中服役、发展的非火药火攻之具的历史,人为地割裂、抛弃了,这是不符合历史发展实际的。综合前文的简单梳理可知,中国火攻之具的应用史非常悠久,而“火器”指代一类兵器的历史较晚,即便这样,传统语境中“火器”类兵器,也包括火药火器兵器与非火药火器兵器。火药之所以能首先在中国出现,并在世界历史中能首先运用于军事领域,是与中国历史中高度重视火、火攻之具的发展与利用分不开的。而近代以来传统兵器两分法,则无疑使火药及火药兵器失去了凭依的基础。 
    既然火器包括火药与非火药火器两大类别,那么其历史理应囊括火药用于军事领域之前非火药火器发展的漫长岁月。至于传统社会兵器的冷、热两分法,主要是基于其性能,而不是材料。火药兵器与非火药火器,虽然主要材质不同,但首先都是纵火类燃烧型兵器(宋代火药兵器主要是纵火器,后来才出现爆炸性质的火药兵器),基本性能是一样的,所以都属于热兵器。如此,中国兵器自古以来就有冷、热之分,火药兵器是热兵器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是热兵器的重要成员,这才是对中国传统兵器史比较客观的认识;而宋代火药兵器的应用与发展,才是传统中国,乃至世界兵器史上划时代意义的变革,这才是对热兵器、火药兵器比较科学的认识。  
    简言之,近代以来语境下的热兵器、火器的识见,自有其生发的时代背景,但并不契合中国传统社会的历史。 
     
       作者简介:范建文(1977年—),男,河南虞城人,历史学博士,洛阳师范学院学前教育学院讲师、河洛文化国际研究中心研究人员,主要研究方向为宋史、中国古代军事史。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