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自成(1606.09.22—1645.05.17),原名鸿基,小字黄来儿,又字枣儿,
明末农民起义领袖,世居陕西榆林米脂李继迁寨。童年时给地主牧羊,曾为银川驿卒。崇祯二年(1629年)起义,后为闯王高迎祥部下的闯将,勇猛有识略。荥阳大会时,提出分兵定向、四路攻战的方案,受到各部首领的赞同。高迎祥牺牲后,他继称闯王。 当时中原灾荒严重,社会阶级矛盾极度尖锐,李岩提出“均田免赋”等口号,获得广大人民的欢迎,部队发展到百万之众,成为起义军中的主力军。崇祯十六年(1643年)在襄阳称新顺王,并在河南汝州歼灭明陕西总督孙传庭的主力,旋乘胜进占西安。次年正月,建立大顺政权,年号永昌。不久攻克北京,推翻明王朝。四月,多尔衮率八旗军与明总兵吴三桂合兵,在山海关内外会战李自成。李自成战败,退出北京,率军在河南、陕西抗击。顺治二年(1645年)5月17日,在湖北通城县九宫山遭村民误杀。 (另有一说李自成死亡地点为为湖北咸宁市通山县九宫山。) 李自成出身于农民家庭,最后迫于生计且背负人命投身起义。1629年,李自成为高迎祥部下,此时的李自成就已展现出高人的胆识和有谋略的头脑。高迎祥死后,李自成作为闯王继续农民战争。起初的李自成大军获得了广大劳动人民的支持,参与人数达百万。可惜李自成最后还是以失败收场。那么李自成失败的原因和最后的死因是什么呢? 其实,抛开清军因素,没有清军介入,李自成的军事实力未必会强过吴三桂,但是李自成与吴三桂开战之出,吴三桂竟然处于颓势,误让人以为吴三桂的关宁铁骑可能打不过李自成的农民军。 那么,原因是什么呢? 气势!李自成一路到北京都是趾高气扬,是明朝军民“夹道欢迎”进入北京的,属于胜利者的姿态,而吴三桂相比之下就如丧家之犬了,此战前的两年前,明朝对清作战惨败,导致士气本来就不高,而且,吴三桂的部队已经将近一年的时间没有发军饷了。 最要命的是,当李自成军队到达时,清军也时到达山海关外,关宁军处于“两面夹击之下”,很可能与李自成打完后,就被清军一锅端了,所谓“螳螂捕蝉黄雀在后啊”,因此人人怯战。 ![1512435421424009.jpg](/uploads/collect/201712/05/151243542142400927.jpg) 网络配图 就是这样的状态下,李自成想要全胜,那也是敌死一千,自损八百,关宁军的战力要是被完全激发,也是很惊人的,毕竟在明朝军队中,唯一敢和清军开野战的,只有关宁军了,在松锦大战前期,吴三桂也是首功震慑辽东的银! 因此,李自成想要获得胜利,那也要付出惨重的代价。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