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教与世俗 文化的融合不仅体现在艺术方面,在中古时期于阗的宗教信仰中也有所呈现。于阗为丝绸之路西域南道上著名的大乘佛国,早在甘露五年(260)从雍州出发的朱士行在此处求得《放光般若经》之前,于阗的佛教已经颇为兴盛。高僧法显、玄奘等多记录此处佛寺林立、佛法兴旺。佛教之外,于阗本地的神灵信仰也颇为流行,后晋使者高居晦载此处“俗喜鬼神而好佛”。东来的蚕种便是供奉在“麻射僧伽蓝”之中,显然这是将本土的圣物崇拜与佛教相联系。 同样的现象也体现在丹丹乌里克等遗址中,在佛寺的下层壁面中,常常绘有粟特人信奉的祆教神灵。这些神灵的形象引发了学界对于中古时期于阗宗教现象的诸多讨论,但是无论如何,于阗这片以大乘佛教为主要信仰的土地在面对外来宗教时表现出很强的包容性,为多种宗教、多种信仰的并存创造了良好的条件。而就“蚕种东来”木板画而言,画面上的王女、侍女都带有圆形头光,显然都是将她们作为神灵在表现,而这些为于阗人崇拜的神灵则与祆教神祇形象相似的纺织神置于同一画面上,更是体现了宗教、信仰上的融合。 不仅如此,在玄奘的记录中,于阗还有以世俗人物装扮装饰佛像的事迹:勃伽夷城供奉的来自迦湿弥罗国的佛像即佩戴着国王的宝冠,而“蚕种东来”木板画上的图像印证了这一点。王女与侍女独特的装扮方式:在扇形头冠上披覆头巾,可以在斯坦因所获的Ch.xxii.0023号绢画上发现。这幅出自敦煌藏经洞、被命名为《瑞像图》的绢画绘制了来自印度、西域、凉州各地的瑞像。其中的一身佛像身着白色通肩袈裟,背光中有千佛化现,胸佩纹饰繁缛的项链,头戴披覆头巾的扇形宝冠。虽然这身瑞像的榜题已经破损,但是从着白衣、千佛背光等细节依然可以判断出这是一尊来自于阗的瑞像,而白衣瑞像的宝冠则与“蚕种东来”木板画中女子的头冠一致。显然在于阗有以世俗冠冕装饰佛像的习俗,以珠宝、头冠庄严佛像的同时,也使得佛教造像在传入此地时,带有了区域性的色彩。而佛教造像艺术也影响到了于阗本地的神灵形象,在英藏品中,画面正中的王女佩戴的镶嵌有珠宝的卷草纹冠,是初唐时汉地菩萨的流行头冠。这种头冠也东传到了日本,如日本东大寺卢舍那佛莲花座上所刻的华藏世界,就有菩萨佩戴。这一细节也体现了汉地佛教艺术对东瀛、西域的影响。 在对“蚕种东来”木板画的图像进行分析之后,我们可以发现,这一看似简单的图像背后蕴含了来自东西方的文化艺术汇集于阗之后呈现出的复杂与多样、宗教神祇的混同与并行、世俗与宗教的融合与汇通。而这也是勾连欧亚大陆的丝绸之路所促进的各区域、各民族间交流的产物。正如“蚕种东来”木板画表现的那样,护佑蚕桑的西方的神祇与东方的王女,都成为了于阗本土民众信仰的对象,而于阗本地的风俗与审美,不但具有本土性,也与佛教艺术产生了交叉影响,使得于阗艺术成为丝绸之路西域南道上一道独特的风景。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中古时期佛教在丝绸之路南道上的传播与图像呈现研究”(16CZJ011)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