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中国考古学界就已提出并着手解决早期楚文化问题,学者们借助考古资料,期待早日实现早期楚文化研究的突破性进展,但迄今尚未形成统一认识。围绕早期楚文化研究的困惑及突破,记者采访了华中师范大学楚学研究所原所长蔡靖泉。 概念特征仍见仁见智 《中国社会科学报》:目前学界关于早期楚文化的认识还不甚明晰和统一,这主要反映在哪些方面? 蔡靖泉:早期楚文化是楚文化研究中有待解决的重大问题之一,主要反映在关于早期楚文化的概念、特征、渊源及其与不同族类、相邻地域文化的关系等问题,学者们见仁见智、众说纷纭。 早期楚文化,这一概念最初由考古学界提出,指起源时期或至茁长前期的楚文化。但有学者认为,“真正从文化长期继承性方面来说,楚文化存在的时间不止800年,还要更长,即西周以前就已出现,汉代初年还继续存在,大约千年以上”,甚至认为楚文化的起始阶段应追溯到新石器时代,这意味着在西周以前乃至新石器时代就已出现早期楚文化。有学者认为,“楚文化的发展可分为形成期、鼎盛期和衰落期三个不同阶段”。“形成期,相当于春秋中晚期”;“鼎盛期,相当于战国早中期”;“衰落期,相当于战国晚期”,这意味着早期楚文化是春秋中期以前的楚文化。也有学者认为,依据文献记载,早期楚文化的上限应在商末鬻熊时代,下限应在楚人迁郢前后的春秋初年。但也有学者认为,“早期楚文化的时代上限只能追溯到西周中期”。 关于早期楚文化的特征,已故考古学者苏秉琦曾富有创见地提出,可以通过遗存于东周楚墓中特征鲜明的“楚式鬲”,自下而上地追溯和辨析早期楚文化。20世纪80年代,考古学界基本信从这一观点,采用这一方法去探索早期楚文化。不过在鄂西,尤其是在传世文献和出土楚简中记载的楚人早期活动中心区域很少发现西周早中期文化遗存,由于深入探索中发现的所谓“楚式鬲”来源复杂、分布广泛,导致一些学者认为其并非典型的楚文化标志性器物。既然对楚文化标志性器物都无法达成共识,那么早期楚文化的特征也就更难以认定了,乃至有学者认为早期楚文化不具备楚文化特征,认为“西周早期楚人完全接受了周人的文化传统”。 关于楚文化的渊源,20世纪80年代,考古学者大多认为,江汉地区的原始文化是楚文化的主源,随着江汉地区考古资料的增多和研究的深入,越来越多的学者认识到楚文化,尤其是以楚公族为代表的芈姓楚人创造的主体文化与周文化关系密切,因而主张楚文化源于周文化或中原文化。迄今,虽然主张楚文化源于中原文化或周文化的论者人多势众,但也未能说服“江汉土著主源说”的支持者。 对此,我的看法是早期楚文化就其属性而言是楚人、楚国的文化,就其时段而言是楚文化发展早期的文化,指楚人在楚国境内创造的尚未明显体现自我个性和独特风貌的文化,就现有资料来看大致为自周初楚人受封立国到两周之交,历时约300年的楚文化。芈姓楚人是楚文化发展的主导者,其创造的早期楚文化的重要标志应是青铜器。青铜器的造型和纹饰可以体现出楚文化的多源性。不过,其青铜礼乐器基本上因袭周制又融入南风,体现出了师法华夏文化、吸纳南蛮文化的特色。而所谓“楚式鬲”并非西周芈姓楚人的发明,而是其对江汉土著“蛮式鬲”的袭用和改造。 建立江汉地区先秦考古学文化谱系 《中国社会科学报》:您长期从事楚文化研究,请您谈谈楚文化研究是如何取得突破的? 蔡靖泉:实现楚文化研究的突破,是越来越多的楚文化研究者孜孜以求的目标。大量楚文化考古发现和研究成果,为深化认识、解决困惑、实现突破提供了条件。 首先,加强考古工作薄弱地区的调查勘探,力求发现新资料。2012年,在宜昌万福垴遗址出土了西周中晚期青铜甬钟11件、青铜鼎1件及一批陶器,包括铭刻文字的“楚季钟”。这一发现被认为填补了早期楚文化研究的空白,不仅证明西周中晚期沮漳河下游有楚国贵族居邑,也表明楚人在西周中晚期沿沮漳河开疆拓土,似乎还表明在沮漳河下游西部,今当阳、枝江乃至宜昌一带是西周晚期楚君熊渠立少子执疵为越章王的封地。这一发现给人以启示,即早期楚文化的影响区域主要集中在沮漳河流域。古人以山水叙地理,山地水域的范围都相当广阔,故需扩大考古调查勘探范围,对早期楚文化的调查勘探应扩大至沮漳河流域及其相邻地区。 其次,汇集整理相关考古资料,建立较为完整的江汉地区先秦考古学文化谱系。迄今在江汉地区发现了大量楚文化遗存,由于考古单位勘探发掘任务繁重,大量楚文化及其相关考古资料尚未进行全面的汇集整理和细致的分析研究。若能在全面汇集整理相关考古资料的基础上,细致分析、研究其文化形态和演变状况,进而为其建立考古学文化谱系,将有望对楚文化的渊源、发祥、形成、繁盛的历史过程和风貌作出更为清晰的揭示。 最后,全面深入地开展不同族类和地域文化的比较研究。楚文化的发祥和发展,始终伴随着与相关族类、相邻地域文化的交流互动。若要全面、准确和深刻地认识楚文化的发展动因和历程、本体的特征和构成、取得的成就和影响等,必须开展不同族类、地域的文化比较研究,阐发其文化的交流互动、吸纳融会关系。该研究虽然一直为学界重视,但尚未全面而深入地展开。近年来,学界对楚人与巴人、楚文化与巴文化的关系进行了较多探讨,但对楚人与江汉地区土著,即荆蛮、濮人、扬越人等古族及其文化关系的探讨还不够。楚文化与同时期其他地域文化的关系,即与中国境内的秦、晋、齐鲁、巴蜀、吴越等文化,以及世界范围内的古希腊、古印度等文化的关系,学界仍缺乏专题性的深入研究。不言而喻,全面而深入地开展比较研究,将有助于突破对楚文化的现有认识。 总之,历史文化研究的进展,有赖于史料的发现和充实。迄今出土的楚文化相关实物资料、文字资料已相当丰富,全面疏理、充分利用这些资料,并进行深入而细致的研究,必将加快实现楚文化研究的多方面突破,也将有助于对楚文化作出整体性的史学阐述和综合性的理论总结。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