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学态度和能力应与时俱进 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使得资料搜集更加便捷、高效,域外资料的大量涌入也极大地拓宽了国内学者的研究视野,而学术资源的丰富也促使更多学者参与抗战史研究,相关学者群体不断壮大。但是,我们仍需看到,丰富的研究资源不仅意味着机遇,也向抗战史研究的继续深化提出了更多的问题与挑战。 首先,问题意识对于抗战史研究的重要性更加凸显。随着各类抗战史相关历史文献的获取不再成为重要问题,问题意识、研究视野、史料解读与分析能力在抗日战争研究中的作用就更加凸显出来,新一代学者如果试图在国际抗战史学界做出有影响力的成果,那么培养自身的学术积累、思想厚度、研究视野就成为至为关键的步骤。如果仍旧寄希望于利用部分稀见史料来展开研究的做法,显然已经与时代脱轨,特别是史料在信息时代下已愈发公开的情况下,也更难实现。因此,需要青年学人更注重知识的积累、视野的拓展、跨学科素养的形成,更加深入地观察抗战时期中国政治、社会、外交、军事历史变迁的关键因素。 其次,具备一定程度的英语、日语能力,是深化抗战史研究的必要手段。抗战史研究不仅需要探究中方的政治、军事、社会等领域的历史变迁,更要考察日本侵华过程及其对沦陷区的控制掠夺,分析国际因素在抗日战争中的作用和影响,仅仅利用单方档案文献无法充分展现出抗战历史的复杂性与多元性。如果说此前日本、美国、英国、德国的档案资料获取难度较大,那么在当今各类数据库和网络数据平台已经公开大量外文历史档案的情况下,我们仍旧对之视而不见,或是无法充分利用相关资源,显然有“暴殄天物”之嫌。问题是,如果没有良好的日语、英语能力,我们面对大量开放的外文档案,只能是望洋兴叹。因此,如何培养、提高自身的外文水平,是我们这一代青年学人亟须认真考虑和解决的问题。 再次,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除中国学者外,日、英、美等国的二战史研究也在蓬勃发展,而日本右翼势力仍然以所谓的“学术研究”挑战我们的历史认知。因此,外语能力与学术研究的紧密结合,不仅可以在世界学术舞台上展现中国抗战史学的话语和成就,与海外学者展开平等的、有尊严的学术对话,更是捍卫民族历史尊严的现实需要。 最后,信息时代的抗日战争史研究更加需要勤奋务实、甘坐冷板凳的治学精神。随着信息时代的来临,学者获取史料看似容易,但史料的大规模呈现又使得如何全面而有效地整理史料成为难题。如果仅仅满足于截取部分史料,显然无法实现真正的学术创新。数据库、网络平台仅仅是为学者提供了更加有效便捷的途径,创新性知识的生产仍旧需要学者按照历史学的方法和规律,有条不紊、扎扎实实地完成,舍此并无其他捷径。 (作者单位:南开大学历史学院)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