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努力终觅手稿《玛纳斯》 2012年两会期间,中国民协原主席冯骥才参加全国政协会议,在铁道大厦下榻。时任中国民协主席冯骥才、书记罗杨,刘锡诚、杨亮才先生和我一同研究数据库的有关工作。当时,刘、杨二位先生提到丟失了两个重要的口头文学资料,希望能够找回录入数据库:一是上世纪八十年代中芬联合考察广西三江资料遗留澳大利亚;二是找回在文革后丢失的“1961—1965年《玛纳斯》汉译手稿”。大家认为,这些资料是中国民协老一辈工作者多年的心血,是珍贵的民间文化遗产,资料散落在外,抢救工作刻不容缓,不能够等到人亡事息,让珍贵的资料遗失殆尽。当时商定:第一件事,由刘锡诚先生联系,当年10月份,冯、罗二位领导出访澳洲时将资料带回; 第二件事,找回1961—1965年《玛纳斯》汉译手稿。 2012年4月,我详细地向刘、杨等前辈了解相关情况。根据两位先生的指点,得知《玛纳斯》手稿存放在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资料室。 2012年底,经郎樱老师协助联系,在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朝戈金、吴英老师协助下,确定了扫描《玛纳斯》手稿的办法。元宵节后,我安排汉王有限责任公司数据库项目组的同志,在中国社科院民族文学研究所资料室,用一周的时间完成了94册《玛纳斯》手稿的扫描。之后,我对94册《玛纳斯》作了编目、复印等工作,并请郎樱老师撰写了当年调查组采录《玛纳斯》的有关情况,对手稿进行了审阅、整理。她详细地查看了手稿,再次编排目录,并写了说明。而后,我将以上情况整理成中国口头文学遗产数据库档案材料之二十六——《玛纳斯(1961—1964手稿)总目录》,存档备查。 郎樱老师在说明中说,这批手稿缺少第二部。1966年“文革”前,《玛纳斯》的第二部,交由工作组组长刘发俊同志(新疆文联)保存。 为了完整地保存这批手稿,我认真阅读了当年同为《玛纳斯》工作组组长、中国民协的老领导陶阳先生( 1926—2013)撰写出版的《英雄史诗<玛纳斯>调查采录集》,多方了解情况,请有关同志协助查找。 2014年3月,中国民协副主席、新疆民协主席马雄福寄来了《玛纳斯》第二部《赛麦台依》。我将收到的《赛麦台依》送郎樱老师审阅。3月底,我将郎樱老师存疑的意见转告了马雄福副主席,并请他将知道的情况写出。4月6日,他回函称,本次“汉译影印资料本,其中,刘发俊翻译的《玛纳斯》第二部《赛麦台依》正是根据居素甫•玛玛依1961年和1965年演唱记录翻译的”。7月中旬,郎樱老师再次看后,比对了有关资料认为,送来的《赛麦台依》手稿一部分是原稿,一部分是1979年刘发俊在原稿的基础上增加补录的。她对资料进行了归类整理,写了审读意见。 上述情况全部补录到中国口头文学遗产数据库档案材料之二十六——《玛纳斯(1961—1964手稿)总目录》,并将《赛麦台依》扫描,对原稿进行了编码,保存在中国口头文学遗产数据库图书资料室。 至此,经过三年的努力,终于找回了大部分1961—1965年《玛纳斯》手稿。 珍贵的《玛纳斯》汉译手稿 “1961—1965年《玛纳斯》汉译手稿”是解放后我国民间文艺工作者早期的比较系统、完整记载的柯尔克孜族《玛纳斯》英雄史诗。这批手稿是两位《玛纳斯》大师上世纪六十年代的唱本,是最早期的大批量柯文和汉译同时进行采录的文稿,历时多年,凝聚了许多民间文艺工作者的心血,具有不可替代的学术价值和历史地位。 “1961—1965年《玛纳斯》汉译手稿”的形成过程大致是这样的: 1961年,居素普•玛玛依唱《玛纳斯》前五部时,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文联成立调查组,采录后组织人力将其译成汉文,铅印了第一部《玛纳斯》作为内部资料(两册),并于1963年送中国民间艺术研究会(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的前身)征求出版意见。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