牟氏庄园全景 牟氏庄园坐落于山东栖霞市区北端的古镇都村,是清代大地主牟墨林及其后世子孙聚族而居的宅院,始建于清朝雍正年间,至民国初期形成了现存规模,共有六个院落,堂号分别是日新堂、宝善堂、西忠来、东忠来、南忠来和师古堂。六个大院共占地2万平方米,建厅堂楼厢480多间。1988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总体布局 虽然牟氏庄园建筑年代跨度较大,但总体布局却井然有序。整个群落由东部、西北部和西南部三个组群组成,呈“品”字型:东部自西向东由日新堂、西忠来和东忠来三个院落并列组成;西南部由南忠来和师古堂并列组成,南忠来居西,师古堂居东;西北部是宝善堂,自成一组。 牟氏庄园大门 其中日新堂居于中心位置,是牟氏庄园最早的建筑,一直由牟墨林的长子长孙所继承,人称“老柜”,共六进五个院落。日新堂的西侧有南北两组建筑,北为宝善堂,是牟墨林的二孙牟宗朴的住宅,有四进建筑;南为南忠来和师古堂,其中南忠来居西,是牟墨林的五孙牟宗榘的住宅,包含四进三个院落;师古堂居东,是牟墨林的六孙牟宗梅的住宅,也是四进三个院落;日新堂的东邻是西忠来,共六进五个院落;西忠来的东侧是东忠来,是牟墨林的四孙牟宗彝的居所,也是六进五个院落。 建筑之间排列有序,呼应成趣,建筑群落浑然一体。 艺术手法 牟氏庄园建筑是中国传统审美情趣与实用原则互融互济,相辅相成的成功范例之一。 譬如人们常说的“牟氏庄园有三怪,烟囱设在山墙外,穿堂门一线开,烧火洞开在寝室外”,这里所谓的“怪”,实质上就是牟氏庄园建筑的特色或个性,而这种特色的创造正是上述思维的运用结果。称“烟囱设在山墙外”为“怪”,是因为其空间位置的转换。通行的做法是把烟囱设置在屋面上,与墙体里的烟道对接起来,但这种设计的弊端是显然的,除了火灾隐患外,还有一个无法解决的问题,就是烟囱的重力直接作用在房坡上,处理不当会增加对屋面的压力,影响建筑物的功能和使用寿命,致使人们在设计时必须考虑它的大小轻重,顾及建筑的承重能力和使用寿命等因素,这就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对美的创造和追求,以至于出现了千篇一律的圆筒状烟囱。牟氏庄园把“烟囱设在山墙外”,用水平嵌在山墙上的石板托起,这样就解除了屋面承重的顾虑,可无拘束地按照美观的效果来处理烟囱的形状、体量等。事实上,运用这一思维建造的悬于山墙外的塔式烟囱,不仅新奇美观,而且还兼有抽力大、不倒烟和避开木构件可最大限度减少火灾隐患的优势;“穿堂门一线开”,指的是中轴线上的所有主体建筑均居中开有前门和后门,这些门全打开时,前后一线贯通,这种设计在北方民居建筑中极为少见。这一设计思维,同样是对实用和美的两相兼顾。从适用意义上讲,一是前后来往便捷,避免了往返迂回的麻烦,二是空气对流,可随时通风,保持室内空气新鲜,并能在闷热的夏日里形成凉爽舒适的对流风。它的审美意义则在于,当穿堂门打开时,便可与院落的花卉树木等景物相互作用,相得益彰,产生出丰富多彩的掩映效果和深浅不一的景深层次,营造怡情环境;“烧火洞开在寝室外”,是说在室外的墙上开的一个方形洞口,与室内的火炕相通,用于烧炕。北方人有睡火炕的生活习惯,火炕通常与室内的灶台相连,人们通过灶台生火做饭同时烧炕。而牟氏庄园设有专用伙房,不必在居室做饭,因而室内不建灶台,而是在室外开一烧火洞,通过烧火洞烧炕。这样,不仅节省了室内的空间,而且还避免了烟火的污染,保持了室内洁净环境。 牟氏庄园建筑这种艺术手法把原本用于起居的生活空间升华为审美对象,是牟氏庄园建筑艺术的精华所在。 伦理特征 作为一种文化现象,牟氏庄园建筑的一个重要文化特征是传统礼制意识的多方位体现。我们可以通过它的建筑布局、方位、体量以及奢简程度等情况,从中解读其时代特征和社会意识。 牟氏庄园三怪之一:烟囱立在山墙外 牟氏庄园中的东忠来是六个大院当中最晚建成的一个,就布局而言,东忠来与其他院落一样,坐北朝南,呈中轴对称,建筑依次是倒座、前厅、大厅、大楼、小楼和北群房,层层推进,构成多进院落。在这个院落的主体建筑体系中,第一进前厅是体量较小的一个单体,进深仅有4米,它与进深更小的倒座、东群厢南四间,组成了一个院落,构成这个组群的前沿序列。这里便是账先生、看门人、长工等雇员居住和活动的空间,其特点是房间面积小而数量多,风格简朴,位置居前。这种划分所反映出的是一种内外关系,它把雇员与家庭成员的关系以建筑要素的形式区分出第一个层次,表明这里可以视为院内的公共空间;主体建筑的第二进是大厅,进深达10.6米,梁架高昂,彩饰华丽,这里是接待宾朋和举行庆典的场所。特点是建筑体量大,宽敞明亮,装修豪华。但因位置居前,仍用作一个有条件的公共空间;第三进是大楼,俗称“老爷楼”,是男主人起居的场所。建筑进深8.36米,较之大厅略有收缩,但分上下两层,上为书房,下为卧室。院内配有东西两厢,分别是临时居所和专用伙房。大楼在所有建筑中体量最大,高度居首,位置居中,功能最为完备。反映了男主人在家庭中至高无上的地位和特权。另外在大楼院落的入门处,建一圆门,将贯通前后的甬道相对隔断,作为私密空间与公共空间的分界标志;第四进也是楼房,俗称“少爷楼”,是“少爷”们起居的场所。虽属楼房,但体量较大楼明显收缩,进深只有6.1米,高度也明显低于大楼。“少爷楼”与“老爷楼”的这种对比关系,形象地反映了长幼有序、尊卑有别的伦理关系;最后一进是北群房,进深仅有3.8米,屋架低矮,体量狭小,而且位居院落的最深处,离大门最远。这里是女眷的住所。又在入门处,建一影壁,将南北甬道再度隔断,作为内外有别的警示,将男女各自的活动范围做严格划分,明确界定。体现了“男女有别”、“男女授受不亲”等封建礼制观念,表明了在男尊女卑的封建意识支配下,妇女不但地位低下,而且活动范围也受到家规限制,正是所谓的“大门不出,二门不迈”。 牟氏庄园这种呈中轴线对称的多进院落,对礼制意识的表达极为鲜明,使尊卑、长幼、男女、主仆在居住关系上体现出明显差别。这种差别所表达的不仅是道德内容,同时也是政治内容,是对以道德和政治相统一为特征的中国传统文化的客观反映。 牟氏庄园建筑继承和发展了中国北方民居建筑的优秀成果,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堪称“传统建筑之瑰宝”。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