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灵魂”崇拜的概念及其居所 无论是自然崇拜,图腾崇拜,还是后来的祖先崇拜都与灵魂观念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而灵魂观念在今天看来,它实际上源于原始先民对待死亡、昏迷、睡眠和梦境等等生理和心理现象的幻觉式的解释,是这种幼稚的错误的解释所产生的一种观念。 在原始先民看来,每一个人的生命里都是由肉体和灵魂两部分组成的,灵魂赋予肉体以生命、感觉、思想和活力。灵魂是生命之源,灵魂和肉体相依,生命便存在,但是灵魂和肉体是可以离开的,如果灵魂离开了肉体,就可以使人失去知觉或者死亡,灵魂永远离开了人的肉体,那么人就死亡了。在人类的幼年时代,原始的先民认为,这是因为有一个独立于人的肉体之外的灵魂存在。正因为这样,人才会在梦中见到已经死去的人。人在睡眠中灵魂会离开肉体到体外活动,人醒来时灵魂会回到人的体内,如果灵魂永远离开了人的肉体那个人就死了。但是,死亡的只是人的肉体,而灵魂是永恒的。那么灵魂居住于肉体的哪里,根据洪格力图墓葬、兴隆洼文化等遗存表明,远古先民认为人的灵魂主要存在于人的头颅中。原始先民根据最直观的观察,认为灵魂藏在人的头颅中,也因人的眼、口、鼻、耳都集中在头上,眼睛能视物,耳朵能听音,嘴巴能说话,鼻子能辨味。这种认识导致了头颅崇拜的产生。在兴隆洼文化兴隆沟遗址中就出土了一组摆放规整的动物头骨,经过鉴定认为是猪头和鹿头,猪头居多,并且在大多数动物的前额正中还钻有长方形或圆形孔,其中有两例还留有明显的灼烧过的痕迹[8]。 而头颅崇拜的表现形式主要有“割颅”和“猎首”两种。割颅是指原始先民在本氏族或本部落的祖先、首领死后,将其头颅割下,精心保存和供奉。猎首,是指原始民族将其他氏族或部落的战俘的头颅割下,作为祭神供品或避邪宝物。在上述墓葬中随葬的人面饰均为远古先民对灵魂崇拜的写实和具像。在兴隆洼遗址的一座圆坑内出土的一具人骨,头骨就是用一件造型相近的石质人面代替。在信奉萨满教的北方民族的习俗中,至今人们都认为人的灵魂以及祖先的灵魂都居住在头颅中。所以,亲朋好友会面时长辈都会亲吻晚辈的额头。这是对其祖先灵魂的尊重。远古先民认为虽然人的肉体不存在了,但是在人的枯骨里仍然遗留着灵魂的某些东西,因此,人们把枯骨当作圣物和法器使用。在蒙古族的跳查玛仪式中至今都要佩戴骷髅面具;藏族跳羌姆时均有骷髅面具出现;佛珠有的亦做成骷髅形或者是骷髅形坠。 时至今日,许多信徒对圣骨极为崇拜,这表明他们现在仍然认为枯骨中有圣人的灵魂并有圣人的一切主要能力,可以保佑他们平安、幸福、吉祥。 五、面饰的拥有者——巫及面饰的作用 人崇拜自然是因为人类依赖自然生态环境,需求是人与天神交往的动力,利益是人与天神交往的杠杆。人们为了与有灵性的自然万物进行沟通,举行祭祀活动、跳起独特的舞蹈、绘画出超凡的能力等艺术形式来取悦天神,求得自身的平安、幸福、远离各种灾祸。 人与天神之间的沟通是由人群中的特殊群体—巫来完成的,巫在《说文解字》中解释为“巫,祝也,女能事无形,以舞降神者也”。巫的起源比较早,在原始社会中开始有了原始宗教活动,巫师便应运而生,人们只有通过巫师的做法,才能与鬼神沟通。所以说,巫师是人与神之间的中介,他通过献祭、念咒、跳舞等手段与方法,向上传达人们的祈求,向下传达神灵的旨意,调动鬼神之力为人消灾致福。宗教的传播主要靠巫师,而巫师使用的手段是巫术。宗教的原始状态比较简易,所以巫职也不固定,人人都可以通神。但是,后来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才出现了精通宗教仪式、谙熟宗教知识的专职巫师。为了全体氏族的利益,巫师可以带领全氏族成员进行宗教祭祀活动。比如在红山诸文化中的富河文化中,就出土了一件动物的卜骨,这应当是当时的红山人在巫师的带领下进行占卜的实证。 弗雷泽在他的《金枝精要》一书中认为“在很多地区和民族中,巫术都曾声称它具有能为人们的利益控制大自然的伟力,假如确曾如此,那么巫术的施行者必然会在对他们的故弄玄虚深信不疑的社会中成为举足轻重的有影响的人物”[9]。巫师们在实施巫术与神灵沟通时,所使用的中介不但有玉器,从灵魂观念来看,人面饰也具有一种超自然的能力,巫师通过人面饰为中介与神灵沟通,以保护自己的氏族平安、兴盛。 人面饰从最初的蚌质人面饰、石质人面饰、玉质人面饰、发展到后来的陶质人面饰,是当时远古先民信奉灵魂观念的存在,并虔诚地在自己的社会生活中使用,用以沟通祖先的灵魂,起到保护本氏族平安、兴旺的作用。 参考文献: 〔1〕苏布德.洪格力图红山文化墓葬.内蒙古文物考古,2000,(2):17-19. 〔2〕〔3〕〔8〕刘国祥.兴隆沟聚落遗址发掘收获及意义.东北文物考古论集.科学出版社,2004.68, 68,61. 〔4〕刘国祥.兴隆沟遗址第一地点发掘回顾与思考.内蒙古文物考古,2006,(2):12;刘国祥,等.内蒙古赤峰市兴隆沟聚落遗址2002-2003年的发掘.考古,2004,(7):3-8. 〔5〕郭治中,包青川,索秀芬.林西县白音长汗遗址发掘述要,内蒙古东部区考古学文化研究文集.海洋出版社,1991.20,21. 〔6〕乌兰.巴林右旗博物馆收藏史前人面饰初探.中国古都研究,2001,(7):171. 〔7〕雪莲.新石器时代聚落址、居室葬共性比较研究——以兴隆洼文化和蒙古国东方省的考古遗存为例.赤峰学院学报,2013,(2):7. 〔9〕英?詹姆斯?弗雷泽.金枝精要.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7.128. (责任编辑 姜黎梅)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