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述中国历史》作者:(美)魏斐德版本:东方出版社2008年6月版定价:115.00元 近日,世界最杰出的近代中国史学家之一魏斐徳先生的著作《讲述中国历史》(上、下册)一书,由其夫人梁禾主编,东方出版社出版。魏斐徳的著述,在宏大叙事及理论与实证结合上均为典范。为了表示对魏斐徳先生学术成就的敬意,本报记者特意撰写了本文。 魏斐德 1937年生于美国堪萨斯州堪萨斯城,本科毕业于哈佛大学,上世纪60年代中期获伯克利加州大学博士学位并留校任教。2006年去世。生前曾任伯克利大学东亚研究所所长,美国社会科学研究理事会主席,美国历史学会会长等职,也是20世纪70年代美中文化交流委员会主席。其著作《大门口的陌生人》、《洪业———清朝开国史》、《上海警察》、《上海歹土》等享有很高声誉。 众议:世界一流学者评价魏斐德 对于任何对中国真正感兴趣的人来说,从现在开始,魏斐徳的书是他首先要读的最重要的著作之一。 ———美国现代中国学奠基人费正清 在我看来,他写的最好的书在每个角度都含义深刻,无论在长度还是在精神上,都充满着意外,承转着情感。魏斐徳可以被称为近30年来最好的近代中国史学家。 ———美国著名汉学家史景迁 《讲述中国历史》是一部非同凡响的历史著作,魏斐德的著述最优秀,也许是唯一的,关于中国社会力量的韦伯式分析明证,应该成为对所有重要文明进行比较分析的模型。同时,魏斐德超越了韦伯的研究,他的研究还涉及到了现代中国的动荡。他的著作不仅是一位伟大学者的纪念碑,也成为一代又一代学者的楷模与挑战。 ———世界著名社会学家艾森斯塔特 求学:曾经想当小说家 这时,他想当小说家。在大学里他写了三部小说,前两部是高度自传性的,没有发表。第三部《皇家棕榈大道17号》,大学毕业后以EvansWakeman笔名发表,销量达十万册,超过了他后来写的任何一本史学名著。 1974年,作为美国药物学家代表团翻译的魏斐德首次到中国大陆“远航”。这个中国大门口的陌生人准备了很长时间之后,终于敲响了中国大门的门环。此时,他37岁。 魏斐德 1937年12月出生在美国堪萨斯州堪萨斯城。1944年,他的父亲已经发表了两部成功的小说,其中一部《小贩》,被好莱坞改编成颇受欢迎的同名电影,因此获得了大笔收入。他决定带全家周游四海。7岁的魏斐德的少年时代就在四处周游中度过,他先后在加州,墨西哥、古巴、百慕大、法国上过中小学,最后在佛罗里达完成中学学业。在国外上学的经历给了他学习多门外语的机会。到中学毕业时,他的法语、西班牙语、德语都已相当好。后来在哈佛又学会了俄语和德语———正是因为他掌握多种语言,美国中央情报局还试图招募他。 《洪业(清朝开国史)》版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在本书中,魏斐德把中国历史上王朝循环中的一环———明清嬗代过程,作为运思课题。此书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民族、国防诸方面的宏大背景之中,对一个帝国如何最终陷入不可自拔的困境、另一个帝国又如何重建秩序走向强盛的过程,作了总体的解剖和透视。 在他还很小的时候,父亲就指定他精读古希腊、古罗马历史学家的著作,然后又让他通读吉本、卡莱尔、斯宾格勒和汤因比。他经常被要求在餐桌前汇报读书心得。11岁的时候,魏斐徳在古巴,父亲给他读莫里孙写的《哥伦布传记》,他被吸引住了,读了好几遍。然后,父亲亲自驾船带着全家重新驶过传记中叙述的一段精彩航程,这使得魏斐德对传记和航程都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事隔多年之后,魏斐德认为,父亲对他的教育远远超过他去过的任何一所中小学。而他对航海运动的热爱,则一直贯彻终身。 哈佛大学读本科的时候,魏斐德开始学习俄语,而他的专业是欧洲历史与文学,侧重文学。他重点研习19世纪法国文学,毕业论文是关于法国的自称先知先觉者。魏斐德后来认为,文学分析精微细致的特点对他的历史研究很有帮助。这时,他想当小说家。在大学里他写了三部小说,前两部是高度自传性的,没有发表。第三部《皇家棕榈大道17号》,大学毕业后以EvansWakeman笔名发表,销量达十万册,超过了他后来写的任何一本史学名著。 治学:对中国产生兴趣 “当我从锦江饭店的客房向外眺望,看到的却是黑蒙蒙的一片———70年代初的上海跟如今是两回事。城市的昏暗照明和它夜晚的萧条,覆盖着它往昔的惊心动魄。我内心感到冲动:我要穿透这座城市昏暗低调的层面,揭示它以往的不凡。”———多年以后,魏斐德如是回忆。 1959年从哈佛大学毕业后,魏斐德去巴黎政治学研究所攻读苏联研究与政治理论。在选修一门有关东南亚的课程时,他被越南的一个民间教派吸引。这一兴趣很快把他引向对中国民间教派的关注。与此同时,一个名叫门德的法国记者写的几本有关中国的书给他留下了深刻印象。 1960年,魏斐德到伯克利加州大学师从著名汉学家列文森读博士。为了完成伯克利东方语言与东亚历史系的博士课程,他需要学习另外两种外语———中文和日文。虽然他有非凡的语言天赋,这两门语言却让他感到十分困难。在伯克利的第一年,他每天只睡两个小时。在此期间,魏斐德曾作为伯克利的研究生在台湾学习。此时,参议员富尔布莱特发表演讲,提议承认红色中国。魏斐德和其他两名在台湾的美国学生联名致信《纽约时报》,表示支持富氏意见,结果,这封信在美国和台湾都引起很大反响,遭到了一些人的激烈反对。 在完成了有关1839至1861年间华南地区社会动乱的博士论文之后,27岁的魏斐德执教于该校历史系,开始了其40多年的教学生涯。10年之后,他才得以踏上中国大陆的土地。在首次对中国大陆的访问中,他第一次见到了颐和园昆明湖上慈禧太后1894年为她60大寿而修建的巨型石舫。在游览中,魏斐徳看到了两个身着南海舰队制服的健壮青年。他不由想到,“在郑和的七下西洋之后,这是中国的武备将政府权力的延伸第一次引入东南亚的海域。”(当年发生在西沙的战事)。 正是这次访华,使他对上海产生了强烈的兴趣。在进入大陆之前,他已经细读了美国中央情报局首次解密的一批二战时期上海警察局档案。这里面透露的多国势力在政治、军事、情报、经济、文化等领域里盘根错节的关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