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而又争夺的史实。然而,晚上,“当我从锦江饭店的客房向外眺望,看到的却是黑蒙蒙的一片———70年代初的上海跟如今是两回事。城市的昏暗照明和它夜晚的萧条,覆盖着它往昔的惊心动魄。我内心感到冲动:我要穿透这座城市昏暗低调的层面,揭示它以往的不凡。”———多年以后,魏斐德如是回忆。 授业:27岁的小导师 如今已经蜚声中西方史学界的周锡瑞,在撰写毕业论文的时候,曾经和魏斐徳有过激烈冲突,然而,魏斐徳宽阔的胸襟不仅化解了弟子的误解,而且使得师生俩日后建立了深厚的感情。 由于列文森猝然离世,伯克利校方破格提拔了魏斐德为教授,列文森所有的研究生也都归结到魏斐德手下。此时,越南战争爆发,美国的学生运动风起云涌,对于魏斐德这位才27岁的年轻的导师,比他小不了多少的学生们显然不那么敬服,尤其是对于充满挑战精神的学生领袖之一的周锡瑞(后来成为著名汉学家)而言。 如今已经蜚声中西方史学界的周锡瑞,在撰写毕业论文的时候,曾经和魏斐徳有过激烈冲突,然而,魏斐徳宽阔的胸襟不仅化解了弟子的误解,而且使得师生俩日后建立了深厚的感情。 由于列文森猝然离世,伯克利校方破格提拔了魏斐德为教授,列文森所有的研究生也都归结到魏斐德手下。此时,越南战争爆发,美国的学生运动风起云涌,对于魏斐德这位才27岁的年轻的导师,比他小不了多少的学生们显然不那么敬服,尤其是对于充满挑战精神的学生领袖之一的周锡瑞(后来成为著名汉学家)而言。 周锡瑞的挑战精神源于自信。他出身贵族,学习非常优秀,是哈佛的荣誉毕业生。其学术道路和魏斐德非常接近:从哈佛本科毕业以后,投奔到伯克利的列文森教授门下。列文森逝世后,年轻的魏斐德在课堂上受到了他的挑战。在魏斐德给学生们开列的必读书单中,有法国历史学家马克·布罗克的《法国农村史》,这遭到了周锡瑞等人的抵制,其理由是,我们学的是中国史,与西方史何干?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