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宪实档案:1962年出生于黑龙江讷河县,北京大学史学博士、南开大学历史系博士后,主要从事隋唐史、敦煌吐鲁番学研究,著有《敦煌百年》、《汉唐文化与高昌历史》等论著,现任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副教授。 安冬说两句: 与学者打交道,最大的好处是能学到一些东西,最舒服的感觉是他们都很温文尔雅,不会让人莫名地生出些闲气来。 孟宪实就是这样的学者。 以前觉得孟宪实应该是个比较锐利的人,他曾经说过,《百家讲坛》里的主讲人没有一流的学者,我不知道他这么说会不会让其他人反感,或者有炒作的嫌疑,但从我们的对话来看,他对自己也不太客气,直言不讳。但他的语气是平和温厚的,就像在说一个史实。我觉得这大概是一个历史学者的真正本质,不藏着掖着,不虚与委蛇,有话直说。 一个采访过孟宪实的同事这么评价他:“这是个在学术上绝对靠得住的人。”这么一说,有一点倒是可以放心,就是无论孟宪实在《百家讲坛》上讲述唐史讲得让人爱听还是不爱听,他的史学专著让人爱看或不爱看,至少,我们可以听到和看到一个真正的史实。这就够了。 孟宪实档案:1962年出生于黑龙江讷河县,北京大学史学博士、南开大学历史系博士后,主要从事隋唐史、敦煌吐鲁番学研究,著有《敦煌百年》、《汉唐文化与高昌历史》等论著,现任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副教授。 2006年12月,在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栏目主讲《玄武门之变》;2007年5月,再次出现在《百家讲坛》栏目主讲《贞观之治》;2007年5月,出版《孟宪实讲唐史——从玄武门之变到贞观之治》;2008年5月,出版《唐高宗的真相》。孟宪实还是电视剧《贞观之治》的主要编剧。 中国传统文化需要系统传承 记者:《百家讲坛》的主讲人,我采访过于丹和钱文忠,都是非常有责任感的人,他们走上讲坛,就是想用深入浅出的讲述来传播传统文化。你也有这种想法吧? 孟宪实:这个想法差不多。近些年,大家确实意识到该为中国传统文化做些事情,一方面,我们的传统文化没有系统传承,另一方面,只有中国的古代与现代联系得很紧密,外国的像希腊文,欧洲有多少人会懂?而我们的古汉语却没那么难,只要有中等教育,基本就能看懂古文,所以我们至今仍然能够从古代文献阅读和理解中国文化,找回传统。所以说,我们的传统文化与现在这个时代仍然在一个气场里,这样说起来,我们的传统文化还是有希望的。 记者:说到“希望”,我想起你曾经说过,中国文化正处于危亡状态,所谓的国学热仍浮在表面,中国文化在中国本土事实上是处于边缘化的状态。为什么会有这种忧虑? 孟宪实:什么是国学热?办了几个班管什么用?《百家讲坛》也只是阵雨下过、微风吹过,也就起一点点作用。我们现在面临多种传统,但很少是中国传统,更多是西方的。在世界一体化过程中,政治、经济一体化不可避免,但一个国家是否有特色,还是要看这个国家有没有完整的文化建设体系和总体战略以及路线图。在这块儿土地上,中国传统文化被边缘化了这是事实,造成的问题就是对未来的忧虑:以后中国不以中国文化为标志,那以什么文化为标志?你如果不建设和发展我们自己的文化,就会落后和被淘汰。你说国学热,有什么热的啊!最主要的还是要看教育体制,孩子们对传统文化的感觉才是重要的,例如唐诗宋词,在教育中占多大的份额?现状如何?历史又是非重点科目,如果大学不学历史,那基本上就封死了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途径。很多人用大部分时间学英语,要求达到多少级,那有没有要求中国文化达标的呢?那些有机会了解和接触中国文化的,要么是个人的兴趣爱好,要么是顺道听来的,没有一个系统完整的中国文化认识。如果长期这样下去,中国传统文化就会水土流失,这个以后会感觉出来,丢失了就找不回来了。你的思维模式和方式方法都是人家的。现在我们的状况是,全面接受人家的文化不可能,自己的文化又没有系统传承下来,也不了解多少,以至于如今说到中国文化,很多人没有研究,说出来的东西也不一样。这种状况不值得忧虑吗?我们在人大成立国学院,也是想在正规教育系统中打开一片天地,慢慢解决中国文化传承的一些问题。现在的状况其实很不乐观,只能一点点儿来吧。 记者:虽然你认为《百家讲坛》是阵雨微风,但不能否认的是,近几年国学受到了很多关注,主讲人出版的书都很热卖,包括你最近出版的《唐高宗的真相》,不论是出于兴趣还是好奇,至少在一定程度上唤起了国学声势,这在你看来,是不是值得欣慰的? 孟宪实:买这些书的人都不是研究国学的吧?欣慰不欣慰谈不上,我也没觉得有多大声势,只是唤起了一些人的兴趣。非虚构的历史叙述以前在电视和书籍方面没多少,《百家讲坛》和主讲人出版书籍也只是填补了一个空白,所以大家蜂拥而上,一下买了好多,一时看起来让人欣慰,但以后这种东西多了,选择余地大了,会怎么样呢?国学在民间非专业中推广是有好处的,但真正奠定中国传统文化地位的,不是几十万册的坊间历史书,还是我刚才那句话,关键是教育体制。 历史让我的生命有了落脚点 记者:在《百家讲坛》讲述《玄奘“西游记”》的钱文忠不认同“学以致用”,他认为学问完全是个人的一个爱好,是“志业”,你怎么认为?我这么问的理由是,你一直强调用你的专业和国学院的正规化来为传承中国传统文化做些努力。 孟宪实:他去讲《百家讲坛》不就是学以致用吗?学问是多种形式和方向并存的,通俗解释为大家服务,或在书房里研究都没有问题,我们应该鼓励多元化。 记者:《百家讲坛》里你是为数不多的专业历史领域出身的人。为什么专业历史学者做历史普及工作的人不多呢? 孟宪实:向社会大众提供非虚构的历史读物,是历史学界的职责,但是目前史学界相对冷淡,一方面,有的学者还在坚持象牙塔的崇高,担心这类通俗写作影响了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