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堂邑令劉君衣物名”,2017年3月—11月,出土於山東省青島市黃島區土山屯村東北M157。[1]衣物名記有名物72件。其中,“衣”30“領”、“小物”42件。我們嘗試對“衣卅領”進行分類討論: 一、襌衣 □上襌衣一領。□丸上襌衣一領。無尊上襌一領。 牘文中的“上襌衣”,應指“襌衣”,即單層的上衣。《漢書·江充傳》:“充衣紗縠襌衣,曲裾後垂交輸,冠襌纚步搖冠,飛翮之纓。”顏師古注:“襌衣,制若今之朝服中襌也。”[2]“無尊上襌”省“衣”字。 “丸”,讀爲“紈”。《急就篇》卷二“縹綟緑紈皁紫硟”,顏師古注:“紈,即素之輕細者。”[3]從牘文“白丸”、“皁丸”來看,“丸”指質料,不指顏色。 “無尊”,應即“毋尊”。李家浩先生據《急就篇》顏師古注、原本《玉篇》以及居延漢簡的資料認爲,“毋尊”即“毋繜”,是“布名”。[4] 二、袷 白相丸袷一領,皁丸領、紬、緣。 “袷”,《漢書·匈奴傳上》“服繡袷綺衣、長襦、錦袍各一”,顏師古注:“袷者,衣無絮也,繡袷綺衣,以繡爲表,以綺爲裏也。”[5] “相”,讀爲“緗”。《廣韻·陽韻》:“緗,淺黃。”[6] “皁”,指黑色。《急就篇》卷二“縹綟緑紈皁紫硟”,顏師古注:“皁,黑色”[7] “領紬”,即“領袖”,指“袷”的衣領和衣袖。“緣”,指緣邊。《說文》糸部:“緣,衣純也。”段玉裁注:“沿其邊而飾之也。”[8]從後文“襦”有“白丸緣”和“白丸領、紬”來看,“緣”與“領”、“紬”,應指“袷”的緣邊。 三、袍 皁丸袍一領。□袍一領,白相緣。皁袍一領。 “袍”,指長衣。《急就篇》卷二:“袍襦表裏曲領帬。”顏師古注:“長衣曰袍,下至足跗。”[9] 四、襜褕 □皁丸大襜褕二領。□皁丸小襜褕一領。 “襜褕”,一種長單衣。《史記·魏其武安侯列傳》:“元朔三年,武安侯坐衣襜褕入宫,不敬。”司馬貞索隱:“褕音踰。謂非正朝衣,若婦人服也。”[10]《漢書·雋不疑傳》:“始元五年,有一男子乘黃犢車,建黃旐,衣黃襜褕,著黃冒,詣北闕,自謂衞太子。”顏師古注:“襜褕,直裾襌衣。”《何並傳》“林卿迫窘,乃令奴冠其冠被其襜褕自代”,顏師古注:“襜褕,曲裾襌衣也。”[11] 五、襦 □□長襦一領,白丸緣。□沙襦一領,白丸緣。練縹襦一領,白丸緣。白縹襦一領,白丸領、紬。白絳襌三領。白練襌襦一領,白丸領、紬。 “襦”,《說文》衣部:“襦,短衣也。一曰㬮衣。”段玉裁注:“襦若今襖之短者。袍若今襖之長者。”[12]《急就篇》卷二:“袍襦表裏曲領帬。”顏師古注:“短衣曰襦,自膝以上。”[13] “沙”,讀爲“紗”。《玉篇》糸部:“紗,紗縠也。”[14]《集韻·麻韻》:“紗,絹屬,一曰紡纑,通作沙。”[15] “練”,《說文》糸部:“練,湅繒也。”[16]《急就篇》卷二:“綈絡縑練素帛蟬”。顏師古注:“練者,煮縑而熟之也。”[17]從上下文看,“練”更可能指顏色。 “縹”,指青白色。《急就篇》卷二:“縹綟緑紈皁紫硟。”顏師古注:“縹,青白色也。”[18] “絳襌”漏“襦”字。“絳”,《說文》糸部:“絳,大赤也。”段玉裁注:“大赤者,今俗所謂大紅也。”[19]“”,亦見於馬王堆一號墓遣策簡。整理者釋爲“紋”。[20]《長沙馬王堆漢墓簡帛集成》改釋爲“”,認爲:“可能是‘緹’或‘紙’的異體。”[21]《集韻·支韻》:“,《字林》:‘縴,挽舟繩。’”[22]據文意,“”也應該是指顏色,讀“緹”可從。 六、絝 白丸大絝一。皁丸大絝一。練皁大絝二。白練絝二。 “絝”,即“袴”。《漢書·司馬相如傳上》“絝白虎”,顏師古注:“絝,古袴字也。”[23]《急就篇》卷二:“襜褕袷複褶袴褌。”顏師古注:“袴,謂脛衣也,大者謂之倒頓,小者謂之。”[24]牘文中的“大袴”,疑即顏注中的“倒頓”。 七、被 襌被三。繡被一。綿被一。縹冰被一。 《楚辭·招魂》:“翡翠珠被,爛齊光些。”王逸注:“被,衾也。”[25] 《詩·召南·小星》:“肅肅宵征,抱衾與裯。”毛傳:“衾,被也。裯,襌被也。”[26]牘文中的“襌被”即毛傳中的“襌被”。 《漢書·霍光傳》:“光薨,上及皇太后親臨光喪。太中大夫任宣與侍御史五人持節護喪事。中二千石治莫府冢上。賜金錢、繒絮,繡被百領。” “綿被”,即“緜被”,用絲綿製作的被子。“緜”,《玉篇》糸部:“新絮也。”《廣韻·仙韻》:“緜,精曰緜,麤曰絮。”[27]“冰”指質料。《漢書·地理志下》:“故其俗彌侈,織作冰紈綺繡純麗之物,號爲冠帶衣履天下。”顔師古注:“冰謂布帛之細,其色鮮絜如冰者也。”[28] [1]青島市文物保護考古研究所:《青島土山屯墓群考古發掘獲重要新發現》,《中國文物報》2017年12月22日第4版。 [2]班固撰,顏師古注:《漢書》,中華書局1964年,第2176頁。 [3]史游撰:《急就篇》,岳麓書社1989年,第119—120頁。 [4]李家浩:《毋尊、縱及其它》,《文物》1996年第7期。 [5]班固撰,顏師古注:《漢書》,中華書局1964年,第3758頁。 [6]陳彭年等編:《宋本廣韻》,江蘇教育出版社2008年,第50頁。 [7]史游撰:《急就篇》,岳麓書社1989年,第119—120頁。 [8]許慎撰,段玉裁注:《說文解字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第654頁。 [9]史游撰:《急就篇》,岳麓書社1989年,第142頁。 [10]司馬遷撰,裴駰集解,司馬貞索隱,張守節正義:《史記》,中華書局1959年,第2854—2855頁。 [11]班固撰,顏師古注:《漢書》,中華書局1964年,第3037、3266—3267頁。 [12]許慎撰,段玉裁注:《說文解字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第394頁。 [13]史游撰:《急就篇》,岳麓書社1989年,第142頁。 [14]顧野王:《大廣益會玉篇》,中華書局1987年,第125頁。 [15]丁度等編:《宋刻集韻》,中華書局1989年,第60頁。 [16]許慎撰,徐鉉校定:《說文解字》,中華書局影印本1963年,第273頁。 [17]史游撰:《急就篇》,岳麓書社1989年,第122—123頁。 [18]史游撰:《急就篇》,岳麓書社1989年,第119頁。 [19]許慎撰,段玉裁注:《說文解字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第650頁。 [20]湖南省博物館、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編:《長沙馬王堆一號漢墓》,文物出版社1973年,第149頁。 [21]裘錫圭主編:《長沙馬王堆漢墓簡帛集成(陸)》,中華書局2014年,第210頁。 [22]丁度等編:《宋刻集韻》,中華書局1989年,第7頁。 [23]班固撰,顏師古注:《漢書》,中華書局1964年,第2563、2565頁。 [24]史游撰:《急就篇》,岳麓書社1989年,第143—144頁。 [25]洪興祖撰,白化文、許德楠、李如鸞、方進點校:《楚辭補注》,中華書局1983年,第204頁。 [26]阮元校刻:《十三經注疏》,中華書局影印本1980年,第292頁。 [27]陳彭年等編:《宋本廣韻》,江蘇教育出版社2008年,第39頁。 [28]班固撰,顏師古注:《漢書》,中華書局1964年,第1660頁。 (編者按:本文收稿時間爲2017年12月26日11:14。)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