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民族学 > 社会文化 >

[宫文华]梆子腔的起源、流布及其与道情之关系(2)

http://www.newdu.com 2017-12-29 中国民俗学网 宫文华 参加讨论

    二、“梆子腔”与“秦腔”、“乱弹”关系辨析
    中国戏曲声腔的命名主要有三种方式:一是来自其本身的体制,如杂剧、南戏、传奇等;一是来自其发源地,如海盐腔、余姚腔、弋阳腔、昆山腔、秦腔等;一是来自其主奏乐器,如梆子腔、渔鼓、竹琴等。很明显,“梆子腔”与“秦腔”并不是一种声腔,他们属于不同“属概念”之下的“种概念”;但由于它们都产生在秦地,于是就不可避免地发生了这样或那样的关系。
    “梆子腔”是以主奏乐器来命名的声腔,从前引墨遗萍《蒲剧史魂》中吕洞宾的资料可以得知,这种声腔演唱的还应该是道情,音乐体制也是曲牌联套体。换句话说,这种声腔除了主奏乐器变成梆子以外,和传统的说唱道情没有什么区别。由吕洞宾的生卒年代推测,这种声腔至迟在宋代已经出现。但这种声腔什么时候被称作“梆子腔”,限于资料的限制,我们现在无从得知。为了研究的方便,姑且称之为前梆子腔;藉以与后来的“板式变化体梆子腔”相区别。
    “秦腔”是流行于“秦地”的声腔。但这里的“秦地”并不是指今天的陕西省,而是特指西起甘肃东部、东到山西南部,以陕西的关中地区为中心的跨省区、讲关中话的“秦语”方言区。历史上,这里曾经是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百姓富庶,文化发达,戏曲演出繁盛。道情活动的中心——终南山就坐落在这里。历史上的“秦腔”也应该在这里形成和发展。刘献廷《广阳杂记》记载,“秦优新声,有名乱弹者,其声甚散而哀。”既有新声,必有旧声。那么这种旧声又是什么呢?据武艺民考证,在陕西以及西北地区的其他省份中,素有“老秦腔”之说。他是这样论述的:由于历史相隔久远,很少有人知道它(老秦腔)的具体情况。但同样事有凑巧,笔者在《中国戏曲音乐集成·宁夏卷》的审稿会上,亲耳听到了老秦腔的录音,原来它就是清代严长明先生在其《秦云撷英小谱》中所说的“秦腔”。他说:
     院本之后,演而为曼绰(俗称高腔,在京师称京腔)为弦索腔。曼绰流于南部,一变为弋阳腔,再变为海盐腔,至明万历后,梁伯伦、魏良辅出,始变为昆山腔。弦索流于北部,安徽人歌之名枞阳腔(吹腔),湖广人歌之名襄阳腔,陕西人歌之名秦腔……是秦声与昆曲体故同也。
    由上可知,“老秦腔”就是旧有的弦索腔。当然在其发展演变的过程中,它也接受和容纳了包括说唱道情在内的当地民间音乐的某些成分,它的演出剧目中就有道情的传统曲目,像《二度林英》、《林英降香》、《王祥卧冰》之类。它的音乐体制还是曲牌联套体,而且多少年来没有变化。所以严长明又云,“秦腔自唐、宋、元、明以来,音皆如此。”那么为什么“老秦腔”在这样的长时段内没有变化,居然还能继续存在和上演呢?这种现象至少说明了两个问题:一是它没有受到板式变化体音乐的影响;二是它与当地的敬神有关。这种“老秦腔”应该就是前述流沙所谓的西秦腔。汤显祖有诗曰:“秦中子弟最聪明,何用偏教陇上声?半拍为成先断绝,可怜头白为多情。”廖奔据此判定诗中的“陇上声”,就有可能是西秦腔。也应该就是后来的陇东调,或咙咚调。西秦腔起源很早,与后来的梆子腔没有太大的关系,唯一的关系就是它们都产生于秦地,彼此相互借鉴、影响而已。
    “乱弹”的名称起源较晚。这个名称的由来也与道情有关。“乱弹”即“乱札”,也就是“乱札道情”。既有“乱札”,必有“正札”。“正札道情”即流行于关中一带的传统道情,它的音乐体制是曲牌联套体。这种“正札道情”又是怎么转变成“乱札道情”的呢?据武艺民考证,它是经过了从“四情”到“三调”、由“三调”化“二音”、破整曲为“乱句”、由“乱句”变板式的发展演变过程。那么何谓“札”?就字面意思理解,“札”即书或册,当指剧本或曲本。但在这一带曲艺和戏曲艺人中,常常把唱词叫做“札子”。所以“札”在这里主要指唱词结构,推而广之,也包括唱腔音乐的结构在内。“乱札道情”就是突破原有的剧目内容,音乐变成了由“乱句”构成的板式变化体,唱词变成了齐言句的道情。“乱札道情”也就是“乱弹道情”,它首开板式体音乐的先河,简称“乱弹腔”。这种声腔大约在明代中叶形成,具有极强的吸附性。
    由以上分析可以得知:“梆子腔”与“秦腔”、“乱弹腔”是三种从不同角度命名的声腔。它们有区别,但也存在着相互交叉、相互影响的情况。“梆子腔”得名于其主奏乐器——梆子,最初的演唱内容和音乐体制应该还与说唱道情没有什么区别,这种腔调起源较早。“秦腔”是秦地的声腔,指称的范围相对较广,向有“老秦腔(西秦腔)”和“新秦腔”之分,在不同的文献里它的名称和所指有所不同。“乱弹腔”是相对于“正弹腔”而言的,其音乐体制是板式变化体。与此同时,这一带还流传着昆山腔、弋阳腔以及由昆山腔和弋阳腔复合而成的高腔。当“梆子腔”(前梆子腔)与昆、弋诸腔结合的时候,就形成“梆子秧腔”。又叫“昆弋腔”,它采用昆曲曲牌,而在其头、尾间采用弋阳腔加滚形式演唱,后世又称之为“昆头子”,是一种复合声腔。在《缀白裘》六集里有【梆子驻云飞】、【梆子山坡羊】、【梆子点绛唇】、【梆子皂罗袍】等曲牌,就是这种复合声腔的最初形式。显然,这种声腔所采用的音乐体制还是曲牌联套体,与板式变化无关。
    当“梆子腔”(前梆子腔)与“乱弹腔”结合的时候,就形成“乱弹梆子腔”或“梆子乱弹腔”。这种声腔的音乐体制是板式变化体。所以在乾隆三十四年版的《缀白裘》六集合刊本“凡例”里就有这样的记载,“梆子秧腔,即昆弋腔,与梆子乱弹腔,俗皆称梆子腔。是编中,凡梆子秧腔,则简称梆子腔,梆子乱弹腔,则简称乱弹腔,以防混淆。”虽然《缀白裘》成书于吴地,记载的是当时吴地的演剧实况,但从中也应该能够反映秦地的声腔流播情况。类似的记载见于清嘉庆三年,兵部寺郎兼江宁巡抚费淳奉清帝谕旨颁布的公告:
     近日倡有乱弹、梆子、弦索、秦腔等戏,声音既属浮靡,其所扮演者,非狭邪媟亵,即怪诞悖乱之事,于风俗人心殊有关系。此等腔调,虽起自秦、皖,而各处辗转流传,竞相仿效。即苏州、扬州,向习昆腔,近有厌旧喜新,皆以乱弹等腔为新奇可喜,转将素习昆腔抛弃。流风日下,不可不言行禁止。嗣后除昆、弋两腔仍照旧准其演唱,其外乱弹、梆子、弦索、秦腔等戏,概不准再进行演唱。
    在徐大椿编著的《乐府传声》里也提到,“若北曲之西腔、高腔、梆子、乱弹等腔,此乃其别派,不在北曲之列。”这里,徐大椿的意思是西腔、高腔、梆子、乱弹等腔都是北曲,但都不是正宗的北曲(元剧之北曲),应属于北曲之变体。既为北曲,则当出自北地。由此可以证明费淳所谓“此等腔调,起自秦、皖”的说法不太确切,应该是起自秦地。所以广义地讲,这几种声腔都应该属于秦腔。如果说明代中叶以后,海盐、余姚、弋阳、昆山继南戏之后,成为传奇的四大声腔的话;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这里的西腔、高腔、梆子、乱弹是继元代北曲之后,在清代中后期形成的北曲四大声腔。这四种声腔产生以后,相互影响,彼此共存,并以各自的方式向外传播,形成了一种颇为复杂的情况。
    三、梆子腔的流布
    通过以上辨析,我们明白:本文开篇所说的梆子腔实为板式变化体梆子腔,即梆子乱弹腔。这种声腔的直接渊源是说唱道情。因此,它的流布传播也与说唱道情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众所周知,说唱道情主要活动在陕西终南山一带;作为一种道教艺术,它必然伴随着道教活动而流布。这就形成了说唱道情的一个重要特点——顺山势而传播。因此,历史上的一些著名的道教圣地,如华山、嵩山、泰山、恒山、衡山、昆仑山、武当山、青城山、龙虎山、白云山等地区,都成了道情演出的中心。乱弹腔形成后,必然以终南山(秦岭的中段)为中心向秦岭的东西两麓传播。向西与传统的西秦腔相汇合,并对其产生影响,促使西秦腔向板式变化体音乐转变。清乾隆年间人檀萃在《滇南集律诗·杂吟》自注里有云:“殆南曲大兴而西曲废,无学士润色其间,下里巴人,徒传其音而不能举其曲,杂以‘吾伊吾’于其间,杂凑鄙谚,不堪入耳,故以乱弹呼之。”说的就是这种情况。这时的“西秦腔”已经变成了板式变化体音乐体制,“以乱弹呼之”;主要在乡间演出,缺乏文人的参与,所以长期以来没有变化,显得比较粗俗;这种声腔产生较早,所以檀萃说秦腔产生在南曲变体兴盛之前。
    在明中后期出现的传奇抄本《钵中莲》里,引用了【西秦腔二犯】的曲牌。这个曲牌接在【诰猖腔】之后出现。曲调为整齐的七言句式,上下对句,已经具备了后世板式变化体的规范。这本传奇创作于江西、浙江一带。由此可以证明:至迟在明代中叶,“西秦腔”已经完成了向板式变化体音乐的转变。但这里的“西秦腔”还不是梆子腔。
    向东与梆子腔相结合,形成梆子乱弹腔。秦岭的东端即华山,因此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这种结合就发生在华山及其周边地区。这里是中华文明的摇篮,尧、舜、禹在这里建都,元杂剧在这里繁荣,向来有很深厚的文化传统和祭祀演剧风气;梆子的创制者吕洞宾也诞生在这里;至今为止,仍然留存有大量的古戏台。据山西省吉县龙王庙明嘉靖年间《重修乐楼记》碑碑文,有“正月吉日由蒲州义和班献演”之句;明万历年间山西省河津县小亭村舞台题壁,有“万历四十八年建,新盛班到此一乐也”之句。其中所说的“义和班”、“新盛班”,论其班名,都已经很像后世惯例。有人据此推测,明中叶梆子腔已经在山西、陕西风行。所以认定梆子乱弹腔形成于明中叶的黄河三角洲(即今天的陕西同州、山西蒲州)一带,应该不错。这种梆子乱弹腔所采用的音乐体制是板式变化体,简称梆子腔,后来又有同州梆子和蒲州梆子(即蒲剧)的区分。
    由上可知,“梆子腔”的形成与“西秦腔”的向板式变化体音乐转变的完成,几乎发生在同一时期——明代中叶,而这一时期也是乱弹道情的形成时期。这一现象再次证明了梆子腔与说唱道情的渊源关系。所以自明代中叶以后,“梆子腔”和“西秦腔”都已经完成了向板式变化体音乐的转变。从这个意义上讲,认为“梆子腔”是板式变化体音乐的鼻祖,是不确切的。严长明在《秦云撷英小谱》里即指出:“秦中各州郡皆能声,其流别凡两派:渭河以南尤著名者三,曰渭南,曰周至,曰醴泉。渭河以北,尤著名者一,曰大荔。”流沙据此认为,渭河以北大荔派是梆子腔;而渭河以南三支秦腔都是乱弹腔。这里需要指出的是:实际上这两派声腔都属于乱弹腔,只不过大荔派以“梆子腔”命名,以此与渭南派相区分罢了。秦腔后期形成的西府秦腔、东路秦腔(同蒲梆子)、中路秦腔(西安乱弹)和南路秦腔(汉调桄桄)四种流派,应从这里起源。
    乱弹腔(乱弹道情)形成以后,便随着游方道士的足迹四处顺山势而传播。由于这种声腔先天具有极强的吸附性,所以每到一处,就与当地的民间音乐相结合形成新的声腔。到清代乾隆年间,就出现了全国范围内的花部崛起,形成了“花雅之争”的局面。因此,严格地讲,说唱道情才是板式变化体戏曲的远祖。当然,戏曲声腔的传播是一个极为复杂的问题,受好多因素的影响。换句话说,是多种因素的共同作用,促成了戏曲声腔的传播和发展。限于篇幅,就不再赘述了。
    (原文刊载于:《文化遗产》2017年第5期;参考文献及注释详见原文)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