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谷歌时代的柏拉图

http://www.newdu.com 2017-12-29 文汇报 原作科林·麦克金 参加讨论

    
    《柏拉图在谷歌总部》(Pantheon Books出版) 丽贝卡·戈德斯坦著 资料图片
    美国小说家和哲学家瑞贝卡·戈德斯坦(RebeccaGoldstein)最近写了本有关我们这个时代的有趣的书《柏拉图在谷歌总部》(PlatoattheGoogleplex)。作者借由此书带我们回到了古希腊时期,并试图探讨柏拉图的著作可以给现代人哪些有关生命意义、政治、儿童抚养、知识和事实、头脑和智力以及真善美的启发。哲学的嘲弄者声称哲学缺乏智识,在这个科学的时代也没有未来。哲学当然反对这样的评价。而在这样的背景下,通过这本书,柏拉图又被引入我们的生活。
    《柏拉图在谷歌总部》虚构了柏拉图来到现代的情节:他出现在各个现代化场景中——坐镇谷歌总部、在曼哈顿参与小组讨论、担任咨询专栏的顾问、接受有线新闻的采访等。戈德斯坦充分运用小说技巧,将抽象的概念融入具体的现代叙事中,为作品增色不少。书中有一处写道:柏拉图在一个有线电台的新闻现场接受质询,有人丝毫未被这位卓越的古希腊贵宾震慑到,对他说:“人家告诉我你是一位哲学大咖,但是我对哲学家可是相当不以为然。”柏拉图冷冷地回应:“很多人都不以为然。人们对哲学家的反应不一而足,有钦佩的,有戏谑的,也有批评的。有些人认为哲学家毫无价值,但有些人认为哲学家是这世间的一切。哲学家有时以政治家、诡辩家的身份存在,甚至,他们有时给人的印象是他们完全疯了。”
    “来到现代”的柏拉图当然轻而易举地赢得了所有辩论,当然,他的对话者未必能回过神来。谈及道德专家的可能性,有人认为“众包(crowdsourcing)”方式是实现道德判断的好方式,应该以此取代在精英群体内部培育道德判断能力的途径。柏拉图并不认同这种认识。他和戈德斯坦都认为,我们应该慎重考虑进行伦理学的专业培训,来矫正我们道德的缺陷。
    在儿童教育方面,柏拉图呼吁重视每个人与生俱来的美感,由此,在数学教育中,其实合适的方式是启发对于数学的美的认识。教育最终是为了把人们从幻觉和自我中心主义中解放出来——我们必须看清楚独立于我们的主观视角的客观现实。这和许多强调技巧和诀窍的实用主义教育观点相反,与“教育应该是一种自我探索”的观点也相反。
    说服力和影响力之间的区别是柏拉图观点中至关重要的一环。他认为只有前者才是人们被说服的原因,而影响力只带来心理压力和偏见,它其实只停留在宣传层面。影响力在当今文化领域的应用无处不在——政治广告、互联网喧嚣、推特上的尖锐之声等。戈德斯坦将今天的这些实际问题视为柏拉图所处时代就存在的问题,对任何一个问题而言,重要的是系统地训练理性判断的能力,而不是依靠“本能反应”或各种民意调查数据。
    戈德斯坦十分关注古希腊时期盛行的“特别的精神气质”,她在书中谈到了苏格拉底是如何在“什么使人生有价值”的问题上挑战了雅典的传统观念的。苏格拉底犀利地区分了真正的美德和良好的声誉。美德和名声其实是分道扬镳的。一个人可以经历很好的生命时光,而那时光里并不一定有赞美,甚至还可能被恶语相向。根据苏格拉底的立场,个人道德品质凌驾于此人所深深扎根的城邦上。雅典人当然无法适应远离美德和声誉,因为他们深切地信任所属的城邦。今天的我们也没好到哪里,在对声誉和美德的区别中,我们同样摇摇欲坠。
    戈德斯坦在书中也概述了宗教和世俗对于轴心时代(大约公元前500年)所存在的问题的回应。关于人类文明的关键问题在轴心时代开始被具体化。当人们开始严肃思考究竟是什么使生命有意义时,以希伯来人为代表的一部分人构想出了“一神”的概念,即对整个人类而言,这个唯一的神都很重要;以希腊人为代表的另一部分人的构想是,人生是在人自身内心层面具有意义的。正如戈德斯坦所言,这种基本的选择其实在今天也不断重现。比如,亚伯拉罕诸教是否有关于好的人生的正确观点呢?希腊人是否就在向着更好的生活迈进呢?
    柏拉图在《理想国》中阐述的观点是:人类生命的价值包含着对客观现实的认识,这种认识是由数学的完善和人的内在美所赋予的,而不是通过某种超自然存在而实现的。在柏拉图看来,我们唯一可以把握的永恒的生命,其形式应该是不断吸收永恒的客观现实,而不是为了实现永恒而拼命活着、呼吸着。柏拉图的天堂并不是一个等我们死后可以顺利到达的极乐世界,而是一个当我们活着时就能进入我们灵魂的本体域。
    柏拉图的著名对话中的重点之一是对于审判苏格拉底的探讨。戈德斯坦写道:“苏格拉底不会允许任何不幸的意外事件,即使是死罪判决,去干扰他追求自己最感兴趣的哲学。”苏格拉底因为“对上帝和宗教的不敬和对青年的腐蚀”被判死罪,因为他质疑了对美好生活的约定俗成的看法,这实际上侵蚀了雅典人骄傲的例外主义。当苏格拉底被问道“什么惩罚适用于你的罪”时,他建议在城市公共场所比如市政厅等地发放免费餐,以感谢他对他所在的古希腊城市长达70年的贡献。如此“厚颜无耻”简直注定了他的命运。苏格拉底虽被判死刑,但他对自己的“罪过”不思悔改。他所做的是以一个真正的哲学家的姿态走到最后——不断质疑和求索。当权者并不在意他非正统的教学方法,尽管他带给世界的智慧比以往任何人都更多。因此,苏格拉底是因为过于真实而赴死,他被那个宣称具有开明和民主美德的城市宣判了死罪。
    苏格拉底在前往受审途中提出“尤西弗罗困境”也并非偶然。高傲的尤西弗罗自信满满地告诉苏格拉底:神圣的定义是“上帝所爱的”。苏格拉底指出尤西弗罗太落后了:上帝爱着的神圣是因为它已然神圣了,并非借着上帝之所认为才变得神圣。换言之,事情并非因为上帝的认可才成为好的,而是因其自身很好,才得到了认可,这种好独立于上帝的意志。苏格拉底这番观点动摇了神学可以为道德提供基础的观点,开辟了思考美德之天性的一种十分世俗的方式。正如戈德斯坦所评论的:这是道德哲学史和人类文明发展史上一个开创性的时刻,它显示了纯粹理性思考的力量。我们有必要提醒一下今天嘲弄哲学的人们:哲学在很久以前就给予世界巨大的贡献。
    苏格拉底声称对自己没有积极看法,他只是东奔西走地摧毁别人自满的信念。而柏拉图有很多自己的观点值得我们注意:他认为真善美之间有千丝万缕的联系;自然界的数学之美使自然的本质容易被理解;在人们可感知的经验主义的世界之外,存在完美和恒定的普遍抽象的世界;教育包含在向无形的普遍世界不断攀登的过程中,并最终与善相遇;这种攀登的实现要依靠严缜的数学训练并结合体育和音乐的训练,还要依靠儿童对美的自然感知的推动作用,而这种教育仅仅产生适用于政府的道德专家;美德需要知识,因此教育在于指引通往美德的路;值得经历的生命相应地也是充满知识的生命;最重要的并不是培育人类的本性,而是将自身融入对客观宇宙的思考。
    我们的确应该密切关注这些柏拉图的思想。宗教和世俗的世界观已经在文化上取代了柏拉图的哲学,但是他的这些观点依然在宗教和世俗之外开辟了另一种世界观。柏拉图已经过世2000多年,但他仍然活力充沛地存在于当下,存在于如今热辣新鲜的互联网网页中。
    原文刊于《华尔街日报》,作者为英国哲学家科林·麦克金(ColinMcGinn)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