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在19世纪西方古典学传入中国的进程中,以艾约瑟为代表的传教士发挥了主导作用。他们创办的期刊如《六合丛谈》、《万国公报》和《中西闻见录》等引介了古希腊罗马的历史沿革、政治制度、经济状况、文化风貌、宗教信仰、风俗习惯、著名人物等古典学的大量知识,此外还编译出版了中国第一部希腊罗马史专著《希腊志略》和《罗马志略》。这些作品使中国对西方世界的历史有了比较切实的了解,也为中国适应新的世界环境提供了具体而有参考价值的背景知识。 关键词:19世纪 传教士 西方古典学 一、引言 西方古典学(Classics)是关于古希腊-罗马文学、艺术、哲学、历史、科技乃至建筑、雕塑、音乐、绘画、舞蹈、陶器等方面的知识和学问。1中国人对西方(主要是古罗马)很早就有了一鳞半爪的朦胧认识,2但较系统的了解始于明末清初的西学东渐。当时耶稣会士为配合传教,向中国人译介了希腊罗马时代的自然科学和哲学知识以及零星的历史知识;苏格拉底、亚里士多德、梭伦、屋大维、托勒密以及众多的希腊罗马文化名人甚至古罗马的奴隶制都出现在中文书籍中。3迨至19世纪前期,以马礼逊、郭实腊、麦都思等为代表的新教传教士取代耶稣会传教士成为西方古典学传播使命的主要承担者。他们编辑《东西洋考每月统纪传》等杂志,出版《外国史略》、《东西史记和合》等书籍,向中国人介绍诸如“希腊国史”、罗马历代皇帝大事纪略以及古希腊罗马文学等西方古典学知识。 近代西方古典学引介传播的高潮出现于19世纪后期。随着第二次鸦片战争之后列强侵略权益的扩大,外国传教士取得了在内地自由传教的特权。他们所到之处,大量建立各种文化设施,包括报刊(如《六合丛谈》、《万国公报》和《中西闻见录》)和出版机构等,客观上扩大了古典学引介传播的渠道。 二、《六合丛谈》、艾约瑟与西方古典学 在19世纪后期西方古典学的引介工作中,创办于19世纪50年代末期的《六合丛谈》贡献颇着。《六合丛谈》是上海第一份中文月刊,1857年1 月26日创刊,由英国传教士伟烈亚力主编,1858年出至第2 号因经费拮据而停刊,共出15期。4内容包括科学、文学、新闻、宗教、上海进出口货单等。作者除了伟烈亚力外,还有艾约瑟、韦廉臣、慕维廉等。伟烈亚力在创刊号《小引》中,揭明其创刊宗旨为,“欲通中外之情,载远今之事,尽古今之变。见闻所逮,命笔志之,月各一编,罔拘成例,务使穹苍之大,若在指掌,瀛海之遥,如同衽席”。5 这份杂志虽是传教士所办,但综合14期内容来看,大量内容是西方科学文化知识包括相当数量的古典学知识,宗教并不占主要部分。 艾约瑟为《六合丛谈》所撰介绍西方古典学知识的文章最多。艾约瑟(Joseph Edkins,1823-1905)是英国人,毕业于伦敦大学。1848年,被伦敦布道会派来中国,9月2日到上海,为伦敦会驻沪代理人,先协助墨海书馆麦都思的工作。1856年麦都思离任回国后,他继任监理,主持该馆的编辑出版工作。曾与李善兰等合译《格致西学提要》、《光论》、《重学》等书。1860年赴烟台。后移居天津。1863年迁北京。1872年,在北京与丁韪良创办《中西闻见录》月刊。1875年,获英国爱丁堡大学神学博士。1880年,被中国总税务司赫德聘为海关翻译,先住北京,后迁上海。编译有《欧洲史略》、《希腊志略》、《罗马志略》、《富国养民策》、《西学启蒙》等书,由上海总税务司出版,颇有影响。1905年在上海逝世。 艾约瑟具有卓越的语言天才。他掌握的语言有英语、法语、德语、拉丁语、希腊语、希伯来语、波斯语、梵语、汉语、苗语、日语、满语、朝鲜语、藏语、蒙古语、泰米尔语、叙利亚语等。6这为他的传教活动提供了方便,自然也非常利于他向中国人传播西方古典学知识。艾约瑟并未将西学窄化为自然应用科学,而更重视学术的整体与渊源,尤其重视历史学特别是古典文明成果的译介。 1857年《六合丛谈》创刊号发表了艾约瑟的《希腊为西国文学之祖》一文,对荷马史诗作了描述,称“初希腊人作叙史事诗,和马(荷马)、海修达(希西阿德)二人创为之,余子所作今失传。时当中国姬周中叶,传写无多,均由口授。每临盛会,歌以动人,和马所作诗史,传者两种,一伊莱贾凡24卷,记希腊列邦攻破特洛呀事。一阿陀塞亦24卷,记阿陀苏自海洋归国事。此二书皆每句十字无韵,以字音长短为步,五步成句,犹中国论平仄也,和马遂为希腊诗人之祖。”这段记述简要说明了两部史诗的主要内容、史诗的特点及荷马的历史地位。 在这篇文章中,艾约瑟还论述了希腊文化在欧洲文化发展史中的地位:“今之泰西各国天人理数、文学彬彬,其始皆祖于希腊,列邦童幼必先读希腊罗马之书入学伊始即习其诗文古辞,犹中国之治故名家也。”“西国则真有诗史也,希腊全地文学之风,雅典国最盛。希腊信西国文学之祖也。”艾约瑟文中还论及古罗马的主要文学成就:“罗马之善为说辞者,曰基改罗(西塞罗)。罗马作诗之名士曰微尔其留(弗吉尔),所作诗曰爱乃辑斯(伊尼阿特),实仿和马而作,凡十二卷。” 7这篇文章发表后很受重视,影响颇大,以致二十多年后的《万国公报》和《申报》还予重刊。8 在《六合丛谈》1857年第十二号发表的《和马传》中,艾约瑟进一步介绍了有关荷马史诗作者的争议:“和马者,不知何许人也,或曰耶稣前1184年,或曰耶稣前684年。生于小亚西亚,其地有七城,争传为和马生地。”“或云两诗十二卷非出一人之手笔”。难能可贵的是,艾约瑟对史诗作者归属提出了自己的独到见解:“统观二诗,叙事首尾相应,当出一人手笔。” 这篇文章提到了史诗中的主要人物,如赫格多尔(赫克托耳),以大加(伊大卡)国王阿陀苏(奥德修斯),亚基利斯(阿基里斯)等。对两大史诗的不同特点和影响也作出了精到概括:“诗中好言鬼神之事。有所谓丢士(宙斯)者居众天神之首,丢士之妇希里(赫拉),善战斗之神曰亚底那(阿瑞斯)。……伊莱贾诗金戈铁马,笔势粗豪;阿陀塞亚诗玉帛衣冠,文法秀润。……泰西武人喜读之,以为兵书。马其顿王亚历山大以和马二诗置为枕中秘云。” 他最后高度评价荷马及其史诗:“和马善作诗,其诗为希腊群籍之祖。”9 《六合丛谈》第三号又刊载了艾约瑟《希腊诗人略说》,大体准确地介绍了荷马其人及荷马史诗的流变,提到了希西阿德(海修达)、萨福(撒夫)等希腊作家的作品及特点:“希腊诗人和马者,耶稣诞生前九百余年,中国周孝王时人也。作诗以扬厉战功,为希腊诗人之祖。时仅口授,转相传唱而已。雅典王比西达多(庇西特拉图)时,校定成书,编录行世。其诗足以见人心之邪正,世风之美恶,山川景物之奇怪美丽。纪实者半。余出自匠心,超乎流俗。海修达与之同时,所歌咏者农田及鬼神之事。周末一女子能诗,名曰撒夫,今所存者犹有二篇。” 在同一篇文章中,艾约瑟还论述了古希腊戏剧的起源和戏剧创作以悲剧为主的特点:“周定王时,希腊人始有演剧之事。每装束登场,令人惊愕者多,怡悦者少。”古希腊三大悲剧作家家爱西古罗(埃斯库罗斯),娑福格里斯(索福克利斯),欧里比代(欧里庇底斯)以及喜剧之父阿里斯多德尼(阿里斯托芬)、梅南特尔(米南德)均出现在艾约瑟的笔下,对他们作品的特点也作了简要评析:“爱氏所著,观之能乐于战阵,有勇有方;娑氏精妙绝伦,人尤爱之;欧氏所著,笔意稍逊,所演儿女之情,诲淫炽欲,莫此为甚。又有阿里斯多德尼,讽刺名流,志存风厉。梅南特尔作传奇数种,才气高迈,而无粗豪之习,惜其书已佚。”10 艾约瑟在介绍希腊文学家之外,还列述了古希腊哲学家和史学家。在《百拉多传》中介绍了古希腊哲学大师柏拉图的生平思想著述:“年二十,师事娑格拉底斯(苏格拉底),后自成性理一大家,所著书皆推明其师之意。时见国王劝以良法美意。国王不听,退而教授著书终老,年八十一卒。至今百拉多遗书皆在。其书十五种。”11 在《士居提代传》中,艾约瑟比较系统地介绍论述了修昔底德的生平行迹与《伯罗奔尼撒战争史》的主要内容及其治史特点:“士居提代者,雅典国人,希腊作史名家也。生于耶稣前471年。当雅典国与士巴达国征战二十七年之始,年已四十矣。书此战事以成史记。在外二十年,客士巴达境内。四百有三年,归于雅典后,国人杀之于德拉基。其作史也,出于耳闻目见,恒坐德拉基大树下,成是书凡八卷。前七卷中,载卿士议政,将帅誓师之辞。第八卷无之。有疑其文劣,非出一人者,或云其女续成之。首卷论两国战争为希腊一大事。其自以兵刑得失为国家治乱之源。自云此大手笔,千古不朽。” 关于战争原因,艾约瑟认为是由于“雅典财富力强,士巴达患之,乃战。”关于修昔底德写作伯罗奔尼撒战争史的缘由动机,艾约瑟的论述也比较切合事实。论述修昔底德著作的特点:“实事求是,考据年代甚详。笔法谨严,务文简而言事赅。先采之备,后择之精。经营意匠。未尝自言:此八卷书使他人为之,且数十巨册矣。其可贵而垂远在此。又道理明通,俾人人知所观感。如论雅典疾疫事,雅典以兵船攻破西西里之叙拉古事,是也。史家文笔往往好以己意出奇,士居提代亦然。字字遒炼,力破余地,为希腊群籍中难读之书,日久且莫识其文所在。近泰西诸国翻译此书者颇多。”12 艾约瑟的《黑陆独都传》是近代早期有关希罗多德的最详细的传记。他指出希罗多德是“希腊作史之祖也”,“小亚细亚哈里加拿苏人,生于耶稣前四百八十四年。……幼时喜诵和马所作之诗。……所作之史,凡九卷,皆记波人与希人战事,至希人自亚西亚海滨凯旋,而此书终矣,事止于耶稣前四百五十六年,后屡加删改始成。”“作史既成,宣诵于阿伦比亚希(奥林匹亚)之文士咸会,辄魁其曹。会众称贺,声情激越,士居提代闻之,悲不自胜,其感人如此。”艾约瑟认为,希罗多德之所以能写出这部巨作,是因为非常注重实地考察:“作此史时居于以大利之土里依,先是出游四方,周知列邦山川险要、风土人情,名城废垒、古庙丛祠,靡不遍览,远至黑海、阿拉尔海。在北方之思古退国(指俄罗斯),又至推罗西顿访彼人事、黑尔古里神之遗迹,又至埃及国,纪埃事颇详。游尼罗河,访埃地上游古道,自埃及向西,至古里奈,纪迦大其人与语之事亦多,疑曾至迦大其地也。又东至巴比伦及波之二名城。足迹所至,手笔甚勤,凡有记载,委曲详尽,实事求是,古来作史者,此为第一。”正因为实地考察,“于其所目睹者,言之详且确也,至今有至埃及、希腊、亚西亚诸国者,考之尤信。”“故人多喜读之。近刻印颇广,亦大有裨于舆地之学云。” 艾约瑟还评论“黑陆独都喜谈奇异,见闻广,多学识。” 13寥寥数语,点出希罗多德史学的特色。 艾约瑟还在《六合丛谈》上发表过数篇介绍古罗马文化的论文。在《罗马诗人略说》一文中,艾约瑟论及罗马史上的很多重要学者如西塞罗、加图、瓦罗、利瓦伊、撒卢斯特、卢克来修、弗吉尔、贺拉斯等。他写道:“罗马作剧之祖曰恩纽斯14,最有名。嗣有伯劳都斯15,又有该几留斯16。基改罗云,罗之剧本,该几留斯最妙。罗之文学最盛基改罗(西塞罗)时。加多(加图)所作,述国政及农事,国政诗失传,农事犹有存者。又一人曰伐罗(瓦罗),人品博雅,究心农政,及他学术。作史记者曰撒庐斯底(撒鲁斯特),与希腊史体例略异。不特记事,兼之穷理。西人史中穷理之学自此始。所载皆国家经济有用之学。该撒学问优通,文法精炼。利未乌斯(利瓦伊)着史数十卷,甲于罗马史家。卢各类的乌斯(卢克来修)作长诗十二卷。微尔其留(弗吉尔)推拉丁诗中之圣,比中国之李杜焉。和拉底乌斯(贺拉斯)能令人笑,能令人骇,讥时论世,暗含讽刺,谈笑出之。”17 艾约瑟还专为雄辩家西塞罗立传:“姓都利斯,名马可,字基改罗”,认为他“有辩才,为罗马第一。”18十二铜表法也出现在艾约瑟的笔下:“周秦时,罗马之律例会典绘摹在铜版。”“罗马人有律例十二,镌于铜版,藏之大庙,后被电击,铜亦熔损。”“革老丢(克劳狄)为帝,其谕言亦镌刻铜版。”19 自《东西洋考每月统纪传》提到“穷理超群者”普林尼之后,艾约瑟为这位作家列了传,详细介绍了他的《自然史》:“伯里尼(普林尼)者,以大利北方人也,生于耶稣降生后二十三年,当中国东汉时。着一书曰《格物志》(《自然史》),列代相传有名。……希腊罗马格物之学,天文地理、风云水石、飞潜动植,皆在其内。彼亦纪载人事,共三十七卷。第一卷目录,后列引证书目二千部,著书人姓氏五百家。第二卷论天地造化之理。言天地自有生命,无始终,体圆,日为天地之神。天一日一周,以常环转,故地亦球形。地球以他理明之,四边皆有人居,人之灵皆从星精所降。……江河流沙而成平地,火山坟起而为海岛,其言较他说有理。卷三至卷六论地球,皆引他书为证,述印度、师子二国颇确。言地面东西,较南北甚广。里海与北冰洋相通,以今考之,古时本当联络。”艾约瑟指出:“伯里尼文笔甚佳,从积学所成,喜作反复推求之语。其书久翻译作泰西各国方言,重其能博学而详说之也。”20 艾约瑟还在有关文章中介绍罗马人日常生活和风俗:“罗马人自幼,教以读书。当有王及无王时,齐家之道甚严。百姓日用有常,勤于职业,家各有主。督课子弟变化气质,学问日新。为母者不忍以其儿托于仆媪之家,以教子为己任,使之去恶从善,习于言语,娴于礼仪。罗俗有辞令可观者,得推择至显僚。童雅先习对簿折辩之事,学武备兵械。至十七岁为成人乃服裳衣,就外传,教以辞令,率之往观狱诉听断之是非,议论朝廷政事之得失。凡其人言辞之敏给者,多登于载籍,传为佳话焉。”21 可见,艾约瑟对于希腊罗马文化之介绍,内容相当广泛,但对于每一具体内容则仍停留在较浅显的程度上。这似乎与传教事业的特点有关。 三、《万国公报》与西方古典学 在传教士创办的诸多报刊中,存在时间最长、传播西方古典学最力、影响也最大的当属《万国公报》。如果连它的前身《教会新报》合并计算,此刊一共刊行了三十九年(1868-1907),其间一度成为“广学会”的机关报。其中仅1874到1890年间刊发的介绍希腊罗马历史知识的文章就超过了20篇。举其重要者有:艾约瑟的《希腊为西国文学之祖》、《希腊古迹》、《希腊性理纪略》,韦廉臣的《希利尼源流备考》、《希利尼律例备考》、《希利尼贤哲纪略》,林乐知的《论希腊罗马古时风俗》、《论欧洲古今女人之地位》、《论腊丁族人就衰之故》,高葆真的《雅典法政之起源》等。 (一)林乐知对古希腊罗马史的译介研究。林乐知是万国公报的创办人之一。林乐知,本名Young Allen,1836年出生于美国乔治亚州,23岁来华传教,日间卖米卖煤卖棉,晚间讲神讲道讲学。但他发现自己面对的是一个沈淀着千年愚昧的乡愿社会,必须利用“设立教会大学、译书撰报、创立印书局”等手段帮助中国人以知识改变命运,因此,毅然于上海创办《教会新报》,直到1874年办到第300期时结束,易名《万国公报》。《万国公报》仍以传播基督教为宗旨。但为了吸引读者注意,增加报刊销量,增加了有关西方历史、人物和科学知识的介绍。林乐知身体力行,为《万国公报》撰写了数篇介绍西方历史文化的文章,其中与希腊罗马史有关的就有3篇。 在《论欧洲古今女人地位》22一文中,林乐知用两节的篇幅论述了希腊女人之地位和罗马女人之地位。他认为,希腊人初始“既无定居,又无恒业,平时渔猎为生。桀骜者则以战争为事。”23这实际上描述了军事民主制时代的希腊社会状况。进入文明社会后,“男正乎外,女正位乎内,男女平等,方能治家,一男数女,必不能齐家也。古希腊诸邦中,能定位此等婚礼者,其开化有明证矣。”24接着,林乐知采录希腊神话传说和相关材料,论述了希腊妇女的家庭和社会地位。“考希腊古传古诗中,所载女子忠孝节义之故事甚多。……古时贤妇安道麦基与其夫赫克贪(现通译赫克托耳)相敬如宾,好合终身。又有节妇本纳罗庇(现通译帕涅罗普),其夫越海出征多年不回,杳无音信。本氏望夫归家之心,十余年不改其初。其夫在外亦深信其妻坚心守节,千古传为美谈。”这段叙述明显取自《荷马史诗》。林乐知赞曰:“古诗所咏赞美女子者较赞美男子者为多,此可见古世女子实有其不可没之志节矣。”25林乐知分析古希腊妇女的生存状态:“希腊律法家之拟定律例、理学家之整饬伦常,皆以为女人有两大区分。即在家之妻与在外之赫底拉(妓也)是已。在家之妻当效忠于夫,不容有他念,在外之赫底拉则不责其守节矣。在家之女幽闭深宫,足不出户,内言不出,外言不入,专司纺纱织布刺绣缝纫。理家政,管奴仆,有事出门则有奴仆随之。不与宴会,不涉戏院,不见男宾。如有外客,即不与其夫同席而食。”他认为古希腊妇女的这种情况“与今日中华女俗正复和同。”26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