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一般把1945年8月开始的苏联对日作战称为远东战役。但实际情况却是,当时苏军总参谋部并没有给这次重大的战役行动正式命名。远东战役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最后一幕,从战役策划到组织实施,反映了苏联领导人斯大林深远的政治谋略,显示出苏军统帅部高超的军事指挥艺术。 履行义务 师出有名 苏联发起远东战役,既是履行它对反法西斯同盟国所承诺的义务,也有对国家利益的现实考虑。 苏联在欧洲战场上进行着激烈战斗的同时,在太平洋战场上却保持着中立态势。苏日之间于1941年4月订有《苏日中立条约》,使两国之间维持着中立关系。太平洋战争爆发后,美国曾多次要求苏联参加对日作战,但苏联方面一直没有同意。 美国要求苏联出兵对日作战,最直接的目的是缩短太平洋战争进程,减少美军的伤亡,但这还不是全部。战时担任美国驻苏大使的哈里曼,在1951年向美国国会作证时,曾透露了美国政府更深层次的意图。他说:“关键的问题倒不在于苏联是否将参加太平洋战争,而在于是否能及时参战,有助于联合参谋总部关于进攻日本本土的计划的实施。存在的巨大危险是苏联可能袖手旁观,而等我们牺牲了大批美国人的生命,打败日本之后,红军长驱直入满州和中国北部大片地区。那时苏联人就能轻而易举地以‘公众要求’为口实,建立满州和蒙古人民共和国了”。简而言之,美国政府害怕苏联“坐山观虎斗”,在适当的时候下山摘“桃子”。 随着红军在苏德战场上的节节胜利,苏联决定在打败法西斯德国后挥师东向,对日宣战。在1943年11月的莫斯科三国外长会议上,苏联外长莫洛托夫向英国外交大臣艾登谈起了太平洋战争。艾登表示,在德国崩溃和日本崩溃之间,可能有一个相当长的间隔。莫洛托夫回答说:“间隔不会长。一旦德国投降,即使日本人也会明白他们的真正处境了”。 当然,艾登已经听出了其中的含义。 在会议期间的一次晚宴上,莫洛托夫对艾登和美国大使哈里曼说,他们马上要观看一部苏联1938年摄制的影片,描述的是十月革命期间日本入侵西伯利亚的事。艾登装作吃惊地说:“在我看来,这对于一个中立国是不合适的”。可是,哈里曼不愿装聋作哑:“我认为完全合适!”说罢,就鼓起掌来。他举起了酒杯,并且事先作了说明:“如果莫洛托夫先生不愿和我祝酒,我是完全能够谅解的。为我们有并肩对日作战的那一天而干杯!” “为什么不呢?太好了!这一天就会来的”。 莫洛托夫迅即回答道。 外长会议结束那天,斯大林举行招待宴会,美国国务卿赫尔坐在斯大林的旁边。在一个适当的时候,斯大林低声对翻译说:“注意地听一下,把我下面的话逐字逐句地翻译给赫尔听:苏联政府研究了远东的局势并已作出决定,在盟国打败希特勒德国、结束欧洲战争之后,苏联将立即对日作战。让赫尔转告罗斯福总统,这是我们政府方面的立场。但目前我们还要保守秘密”。 赫尔听了这个消息后又惊又喜,他立即向斯大林表示:美国人将怀着感激的心情,永远记住苏联准备帮助他们进行的艰苦斗争。 1943年11月28日,斯大林在德黑兰会议上用十分肯定的语气对美英两国首脑说:“一旦德国最后垮台,那时就有可能把必要的支援部队调到西伯利亚,然后我们就能联合起来打击日本。”罗斯福和英国首相丘吉尔很想苏联参加对日战争,所以斯大林的表态使他们十分高兴。 当然,苏联参战是有条件的。1944年12月14日,罗斯福让哈里曼与苏联商谈参加对日作战问题,斯大林提出了苏联出兵的条件。他摊开地图,对美国大使说:“千岛群岛和萨哈林岛南部应当归还苏联”。此外,斯大林还想得到大连和旅顺的租借权,以及中东铁路,并希望维持外蒙古现状。 1945年2月8日,在雅尔塔会议期间,斯大林与罗斯福就此进行了秘密商谈。由于美军在太平洋的逐岛作战中付出了很大伤亡,所以罗斯福迫切希望苏联能够早日出兵。他对斯大林说,日本现在还有陆军400多万人,海军有120万人;美军在太平洋和东南亚有160万人,英军有60多万。如果这样打下去的话,盟军的损失会更大。斯大林握着烟斗,静静地听着罗斯福的倾述。他赞同罗斯福的看法,“我们可以订一个出兵的时间表,我看打败了德国,再有三个月的准备,苏联就可以出兵远东”。同时,斯大林又提出了上述参战的条件。听了斯大林的话,罗斯福显得很高兴。他对斯大林说:“关于苏联在远东的利益,美国政府会充分考虑的”。罗斯福打算接受苏联对千岛群岛和萨哈林岛的领土要求,至于中国东北,罗斯福告诉斯大林,蒋介石愿意使旅顺和大连成为自由港。应斯大林的要求,苏、美、英三国就苏联提出的条件于2月11日签订了关于日本问题的书面协定,即《雅尔塔协定》。这个协定最终促成了苏联出兵东北,却损害了中国的利益。 从协定的内容不难看出,斯大林的目的是收复日俄战争中的失地,恢复沙俄丢失的侵华权利。二战后期,斯大林首先考虑的是确保苏联的国家安全,《雅尔塔协定》正是苏联远东安全战略具体化的体现,它是沙皇俄国安全战略的继承和发展,其核心就是最大限度地扩大疆域,以空间换取时间。 1945年7月,波茨坦会议前夕,斯大林和美国新任总统杜鲁门举行了短暂的会晤。在谈到对日作战问题时,斯大林毫不犹豫地说道:“苏联政府一定履行对日作战的承诺,我们将于八月中旬参战”。会议期间,由于美国原子弹试爆成功,杜鲁门已经不希望苏联出兵了,可苏联偏偏加快了行动的步子。 日本当局曾幻想通过作出重大让步,请求苏联出面调停,以避免向美英无条件投降,但得到的答复却是苏联的宣战通告。1945年8月8日,苏联政府向日本发表了如下声明: “美、英、中三大强国今年7月26日促令日本武装部队无条件投降的要求已被日本拒绝,因此日本政府请求苏联调解远东战争的建议已失去了一切根据”。 声明进而指出,苏联已参加波茨坦公告,并接受了盟国关于参加对日战争的建议。 苏联政府认为,这是使和平早日来临,使各国人民解除进一步牺牲和苦难的唯一办法。因此,苏联政府宣布:“从8月9日起,苏联将认为其本身已与日本进入战争状态”。 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全局来看,苏联参加对日作战,履行了它对同盟国所承担的义务,对战胜日本法西斯做出了贡献,同时苏联也得到了丰厚的回报。正如一位俄罗斯学者所说的那样:远东战役的结果完全弥补了俄国在日俄战争中的“损失”。 万里遣兵 周密部署 对德战争尚未结束,苏军统帅部便开始筹划远东战役。还在朱可夫指挥红军进攻柏林的时候,就接到了一封来自莫斯科的电报,要他把在德国境内的第39集团军和第5集团军,以及在捷克境内的近卫坦克第6集团军和第53集团军调往国内,做好去远东作战的准备。 调往远东的部队必须具备一定的条件,就是说要符合远东作战任务的需要,并根据其作战经验确定该调往哪个地区。关于这一点,什杰缅科大将这样说道:“最高统帅命令总参谋部加强外贝加尔方面军、远东方面军以及滨海集群的司令部和高级指挥人员,派去更多的是在对希特勒的作战中受过锻炼、而最好又曾在远东服役过的人员。同时最高统帅还吩咐在计划部队的调动时,首先应把在近似远东的条件下作过战的集团军和兵团调往远东”。 在指挥官的人选上,斯大林非常慎重,他几乎把苏军优秀的高级将领都派到了远东,其中有三位元帅,即华西列夫斯基、马利诺夫斯基和麦列茨科夫。华西列夫斯基经历过两次世界大战,是二战时期苏军的著名统帅,曾两次荣获“苏联英雄”称号。他具有丰富的统帅部工作经验,在指挥大兵团作战中显示出了卓越的组织才干。马利诺夫斯基是苏军最著名的将领之一。在斯大林格勒保卫战中,他指挥坦克兵成功地阻击了企图救援被围困德军的曼施泰因军团,并且乘胜追击,一直越过北高加索大草原。他率部从伏尔加河打到多瑙河,先后解放了罗马尼亚和匈牙利。麦列茨科夫则是列宁格勒保卫战的英雄。1943年1月,在突破列宁格勒德军封锁线时,他指挥的部队在第聂伯河东岸同德军进行了激烈的战斗,并突破了德军的封锁。斯大林对他的评价是:“机警的雅罗斯拉夫人,是有办法打败日本人的,因为他在森林地区作战和突破筑垒地域是很有经验的”。从苏联东部的滨海向中国满州进攻,需要越过一大片原始森林,麦列茨科夫当然是最合适的人选。 1945年春,远东苏军只有30个师,并且配置分散,装备也较差。因而,统帅部一着手工作,东调苏军的列车就秘密地开动了。 苏联百万大军的调动,横跨欧亚大陆,行程上万公里,仅仅靠一条单轨的西伯利亚铁路,而且部队的调动是在极其保密的情况下进行的,要做到这一点很不容易。特别是苏联远东地区的铁路距边境线最近处仅3公里,日本关东军在边境上完全可以看到铁路线上的运输情况。但是,日军对苏军调运车辆的估算还不到实际数量的一半。苏军把如此众多的兵力、武器及其它作战物资从9000至12000公里外的欧洲战场迅速调到远东,又没有被日军发现,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 苏军的调动,几乎动用了所有的运输工具。1945年5月至8月,向远东滨海地区和后贝加尔运去了136000节车皮的部队和作战物资。4月到9月,共发出火车1692列。其中,运送步兵有502列,运送炮兵为261列,运送坦克兵为250列,运送工程兵和其他部队为670列。在调运高峰的6月和7月,每天晚上发出的火车平均为26列。 部队到达集结地后,还要行军几百公里甚至上千公里向展开地域前进,因此苏军往往要靠两条腿走很长的路。 为了加速在远东集结部队,苏军从西部调到东部战区时,大量运输汽车都留在了原地。近卫坦克第6集团军的坦克甚至也留在了原配置地域,后来部队在远东车站下车后,即得到了从乌拉尔坦克工厂预先运去的新坦克。 为了达到进攻的突然性,苏军不仅采取了严格的保密措施,而且还采取了一些迷惑日军的行动。苏军总参谋长安东诺夫在向斯大林介绍部队调动情况时说:“我们所有的调动,都是用演习的命令下达的。边防部队仍然在按原计划巡逻。当地驻军也在正常休假。边防部队仍然像往常一样割草,并且有意在日本哨兵看得见的地方晒干草”。 “边境上的居民怎么样呢?”斯大林关切地问道。 “还没有撤走,但已经做好了准备,只要两天时间就可以全部撤走”。 安东诺夫很有把握地回答了斯大林的提问。 “很好”。斯大林满意地点点头。 安东诺夫接着说:“所有的坦克、汽车、火炮全部进入了地下坑道,上面进行了伪装。我们还采用了严格的无线电控制,新到的部队一律不准使用电台”。 为了麻痹日军的情报机构,苏军指挥部不让部队进入居民区,也不要同居民接触,并且禁止做饭和砍伐树木。 “到前沿观察地形的指挥员一律穿士兵服装,指挥员用的都是化名”。 安东诺夫继续向斯大林介绍说。 根据最高统帅部的安排,派往远东的三位元帅一律使用化名,他们前往远东时都奉命摘掉了元帅肩章。麦列茨科夫率方面军司令部到远东时,他们乘坐的特别快车伪装成普通列车。为了防止走漏消息,在列车到站前就挂出“票已售完”的牌子。麦列茨科夫告诉手下的参谋说,他们将去新西伯利亚。等到了新西伯利亚,他又说去克拉斯诺亚尔斯克,以后又说去伊尔库茨克。到伊尔库茨克又说去哈巴罗夫斯克,一直到了哈巴罗夫斯克,麦列茨科夫才宣布终点站是伏罗希罗夫市。有一个中校军官,利用列车在鄂木斯克停车的机会,给妻子发电报告诉了他此刻所在的地点,结果这名军官在党小组会议上受到了审查。当然,他发出的电报已经被截收了。 麦列茨科夫的化名是马克西莫夫上将。刚到远东时,他在滨海集群司令部开会,第一次向大家自我介绍说,我叫马克西莫夫。会后,一位军官走到跟前问麦列茨科夫:“您没听说人们都在谈论麦列茨科夫元帅到我们远东来了吗?”麦列茨科夫只好说没有听说过。 在后勤保障方面,苏军建立了200多座大型仓库、若干个野战医院和油库,储备的物资足以供150多万人使用。另外,苏军还研究了远东战区一些特有的后勤保障问题。考虑到在满州部队必须食用一些在苏联不常见的粮食作物,如高粱、小米等,后勤机关专门编写了关于这类作物食用方法的说明书,发给各参战部队。 日本认为苏联在远东地区战争潜力薄弱,西伯利亚铁路运输量有限,苏军对日作战的准备工作,起码到8月底才能就绪。但是,他们万万没有料到,在8月的头几天里,苏军在边境地区已集结了160万大军,并且做好了充分的战斗准备。 两翼合围 向心突击 关东军号称“皇军之花”,是日本陆军的精锐,总兵力近100万人,有作战飞机150架,坦克约160辆。尽管日军的现代化装备不如红军,但由于长期受到军国主义思想的熏陶,关东军的战斗力仍然不可小觑。 鉴于中苏边界走向有利于对敌形成包围态势,苏联决定东西夹击,合围关东军的主力。1945年6月底,苏军最高统帅部决定从两个方向,即由蒙古人民共和国东部突出部和苏联滨海地区实施向心突击,同时在其他各个战役方向上,实施一系列辅助攻击,一举歼灭日军主力。 7月30日,苏联任命华西列夫斯基为远东军总司令。远东军由后贝加尔方面军、远东第1方面军和远东第2方面军以及太平洋舰队组成。后贝加尔方面军65万余人,从蒙古东部向沈阳、长春方向实施突击。远东第1方面军兵力近60万人,从双城子等地向牡丹江和吉林方向实施攻击。远东第2方面军兵力30余万人,从饶河地域向哈尔滨方向实施进攻,协同上述两个方面军分割围歼关东军。太平洋舰队的主要任务是在日本海域积极行动,切断关东军与日本的联系,协同陆军在北朝鲜东海岸、南库页岛、千岛群岛登陆作战。 这样,在苏军统帅部,一个规模空前的战略性进攻战役计划形成了。其展开正面达5000公里,战役纵深为600至800公里,兵力多达80个师,158万人。 远东战区的地理和气候条件十分复杂,红军进攻的道路上既有森林覆盖的高山,水深浪急的河流,也有干旱无水的沙漠。在中苏边界的东面,有牡丹江和兴凯湖,还有太平岭、张广才岭和老爷岭,这三条山脉绵延达400多公里,犹如一堵天然屏障矗立在中苏边界。此外,这里还生长着大片的原始森林。在中苏边界的北面,有连绵不断的小兴安岭和广大的丘陵地带,还有流经中苏边界的黑龙江。在西面的中蒙边界,有蜿蜒起伏的大兴安岭,平均海拔在1000米以上,在大兴安岭的南部分布着浩瀚的沙漠。 战前的最后一个夜晚,空气似乎突然变得稀薄了,人们呼吸都显得异常紧张。在后贝加尔方向,星空万里,烤晒了一天的大地,犹如揭去盖子的蒸笼,热气袭人,静卧在进攻出发地域的部队,感到十分疲劳和干渴。而在黑龙江沿岸和滨海地区,则是乌云滚滚,雷电交加,倾盆大雨引起了山洪爆发。洪流冲毁了道路,吞噬着前进道路上的一切,似乎象征着苏联红军进攻的磅礴气势,预示着关东军不可挽回的失败命运。 1945年8月9日零时10分,苏军几乎在所有方向上都跨越了国界,强渡了额尔古纳河、乌苏里江和黑龙江,分别从后贝加尔、滨海地区和黑龙江沿岸进入我国东北境内,在5000公里的正面上展开了强有力的进攻。 日军主力集中于长春和沈阳地域,因此后贝加尔方面军的任务是,迅速穿过数百公里的沙漠和翻越大兴安岭,寻求与关东军主力决战。战役一开始,坦克部队在各路打头阵,铁流滚滚,锐不可挡。担任主要突击任务的近卫坦克第6集团军,沿三条行进路线,开始了它历史上最艰难的行军。蜿蜒数百里的大兴安岭,山高林密,坡陡弯急,有的山口被断崖封闭,有些地段被大片水洼切断。就在这荒无人烟的山区,部队十分艰难地行进在悬崖峭壁之间。直到8月11日,第6集团军才全部爬上大兴安岭。下山时,正逢大雨,部队行动非常困难。在战争史上,自从有了坦克后,还没有哪支部队像苏联红军那样,竟然将坦克开到了崇山峻岭上。华西列夫斯基元帅在回忆录中说,“强行穿越兴安岭之役是现代战争中无与伦比的英勇业绩”。12日,近卫坦克第6集团军全部越过大兴安岭,并急转向南,以每天180公里的速度向沈阳方向挺进。仅三昼夜,集团军就推进450公里,攻占了鲁北、突泉一线。14日,集团军攻取长春西部重镇洮南。这样,到战役第五天,后贝加尔方面军已前出到东北平原。 远东第1方面军却是另外一种情形。在这里,日军依托边境筑垒地域顽强抵抗,战斗十分激烈,苏军进展缓慢。担任主要突击任务的第5集团军正面,是日军的绥芬河筑垒地域。苏军每前进一步,都要浴血奋战,付出巨大代价。方面军司令员麦列茨科夫收到的作战报告显示,每个筑垒要点都是经过激烈战斗后才被攻占的。与第5集团军并肩突击的红旗第1集团军进攻地带,是难以通行的原始森林和沼泽地。这里森林茂密,古藤缠绕,到处是沟壑和溪流。苏军通过时,每一纵队都派先遣支队侦察,标明行进路线。先遣支队的坦克撞断树木,开辟通道。再后面是桥梁分队,负责清理被推倒的树木,架设桥梁,完成急行军路的铺设。苏军冒雨前进,整整一昼夜才走了五、六公里。到14日晚,远东第1方面军向前推进了120—150公里,先后攻取绥芬河和密山等筑垒地域。 担任助攻的远东第2方面军在松花江方向上与日军独立第4军隔江对峙,主要任务是切断独立第4军与关东军的联系,配合后贝加尔方面军和远东第1方面军作战。苏军渡过黑龙江后发现,日军除留较小的守备部队外,主力已撤往腹地。为了减轻对远东第1方面军和后贝加尔方面军的压力,远东第2方面军必须立即追击。但松花江的水位雨后猛涨,沿岸道路被冲毁,到11日黄昏,苏军才占领富锦县城。盘踞在富锦南郊的日军仍然阻挡着苏军前进的道路,经过多次白刃格斗,到13日晚完全粉碎了日军的抵抗。远东第2方面军很快占领佳木斯,进而向齐齐哈尔方向发起进攻,有效地牵制了日军。 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于是,苏军转入进攻的第二阶段,以更快的速度向前推进。18日,华西列夫斯基给后贝加尔方面军和远东第1方面军下达了组建快速支队的命令。20日至21日,东西对进的苏军快速支队分别在沈阳、哈尔滨和长春会合。22日,苏军在旅顺、大连实施空降,25日,占领朝鲜的平壤、咸兴等地。少数日军部队拒不执行关东军的投降命令,清剿战斗一直持续到8月30日,关东军才被全部解除武装。根据苏军战史资料,远东战役中消灭日军约70万人,苏军伤亡3.2万人。 远东战役虽然历时不到一个月,但苏联红军在战役组织的许多方面却是可圈可点。其战役组织的主要特点是:准备充分,完全掌握作战主动权;从西线向远东实施战略机动,在兵力对比上形成压倒优势;采取一系列伪装和保密措施,达成战役的突然性;集中优势兵力,正确选择进攻方向;采取东西对进的向心突击,实施大纵深的多路进攻;成立战区指挥机构,实行统一的后勤保障等。 对于远东战役,西方的战史学家向来是轻描淡写的,这显然带有冷战时代复杂的国际背景。实际上,这场战役不仅是促成日本投降的重要因素,而且在现代军事学术史上也占有不容忽视的地位。 本文主要参考资料 [1](俄)H.A.舍福夫:《俄罗斯最著名的战争与战役》,田永祥等译,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1年版。 [2](苏)M.B.扎哈罗夫:《结局》,隽青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78年版。 [3](苏)亚·米·华西列夫斯基:《毕生的事业》(上、下册),柯雄译,三联书店1977年版。 [4](苏)K·A·梅列茨科夫:《为人民而战》,王树森等译,解放军出版社1986年版。 [5](苏)尤·施切宾尼科夫:“争取正确阐明第二世界大战事件”,载中国第二次世界大战史研究会编:《二战史通讯》,1985年第7期。 [6](日)林三郎:《关东军和苏联远东军》,吉林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所日本问题研究室译,吉林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 [7](日)法眼晋作:《二战期间日本外交内幕》,袁靖等译,中国文史出版社1993年版。 [8](英)F·C·琼斯等:《1942—1946年的远东》(上册),复旦大学外文系英语教研组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79年版。 [9]汪宇燕、何明:《苏联出兵东北始末》,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10]王书君:《第二次世界大战百幕风云》(下),蓝天出版社1994年版。 [11]郑寅达:《会议桌上的世界》,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12]李凡:《日苏关系史(1917—1991)》,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原载《军事史林》2009.1)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