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 要:二战后出现了众多的世界史编撰体系。由于对世界历史的较成熟的认知体系还未产生,这些世界史著述在开创之初都面临如何克服欧洲中心论的问题。许多学者批评欧洲中心论,致力于建立新的世界史,可是仍未获得显著成绩。因为我们的世界史体系是由西方学者建立的,是根据欧洲经验得出的,其中有客观的一面,也有欧洲中心论的一面。非西方国家和地区的史学,是学习西方史学后建立的,缺乏从自己的历史出发建立的理论。现在的世界史只是一种准世界史。 关键词:世界史 欧洲中心论 帝国 文明 一 世界史作为历史学的一门分支学科,和其他的国别史、地区史、断代史并立,成为有自己的研究对象、研究方法的独立学科,应该说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才出现的,到现在也不能说已经发展成熟。此前,特别是19世纪历史学发展成为科学的历史学以来,欧洲人也编写过许多多卷本历史,有的直接就命名为世界史,但欧洲人的世界是基督教世界,所以仍然是欧洲史,只有在涉及和欧洲有关的问题时才述及世界上别的地方。①第一次世界大战后,面对战后满目疮痍,欧洲人对自己的成就感到幻灭,于是才有了汤因比的《历史研究》,对世界上欧洲以外的国家、民族的历史给予关注。第二次世界大战对人类文明造成了前所未有的大破坏,所以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倡议下,计划写一部世界史,宣传人类的和平与相互理解。主编托尔诺希望它能成为教育人类和平相处的历史教科书。此书的主旨是要平等地对待所有的文化和宗教,是纯粹的和平史,没有爱国主义、没有政治、也不冒犯任何人;每一种文化就像一条河流,有其源头,有其或长或短的独立途径,最后汇成大河,但均不失其存在;即每一种文化均对世界文化有贡献。大家都给予,大家都接受,任一文化都在历史上有同等的地位。这一计划可称十分美妙,但执行起来却困难重重,主要原因就是占史坛统治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例如我们所熟悉的剑桥三史(上古史、中古史、近代史)仍然是这种格局,可是不知为何我们翻译的 The New Cambridge Modern History要译成《新编剑桥世界近代史》(该书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组织翻译,自1988年至今已出版12册)。 位的欧美史学家和第三世界的史学家观点差距太大,不能统一。①最后这部书以《人类史:文化和科学的发展》为题出版,共为6卷;从人类的起源一直写到20世纪。②因为主持此书写作者实际上仍然为欧美学者,所以它并不能如最初的设想那样成为世界和平的教科书。 《人类史》这部书偏重于描述人类文化和科学的发展,不能说是一部世界史,但它的编写过程却说明了写一部真正的世界史十分困难。随着二战以后第三世界的崛起,亚、非、拉美国家的历史受到史学家广泛关注,出现了许多带有世界性的综合著作,其中最有名的如布罗代尔的经济史巨著《15至18世纪的物质文明、经济和资本主义》,虽然主要论述的是西欧经济史,但也把中国、土耳其等作为经济世界来分析。③艾森斯塔得的《帝国的政治体系》,更纵论历史上各种官僚帝国,包括拜占庭、波斯、中国、欧洲专制帝国等。④与此同时,苏联、美国,还有中国的史学家都展开了编写世界史的努力,并且取得了不少成果,世界史逐渐作为一个独立的历史学学科而得到史学界的关注。但它仍然缺少一个大家承认的明确定义。对于苏联史学家来说,世界史就是世界各地按五种生产方式递进的历史。另一些学者则强调世界历史是各地文化交流的历史。而吴于廑则认为世界历史不是一开始就有的,他倾向于主张16世纪海道大通才使世界连成一片,才有了世界史。⑤有人认为世界史就是“全世界的全部历史”,这是一个没有明确原则的选择。⑥这一简单的论述也许更适合大家的需要。 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参看G.Allardyce,Toward World History,Journal of World History,vol.1,no.1,1990,PP.26—39.其中第4卷(1300—1775)主编哥特查尔克(芝加哥大学史学家,1899—1975)1951年写信给为编写此书成立的“人类科学和文化史国际委员会”主席卡尼罗(巴西人)说想要把此书称之为“欧洲的世纪”时,卡尼罗回答说,世界史上没有一个世纪可以称为欧洲的世纪,世界史涉及的每一个区域都是平等的。此书初稿写出后讨论时意见分歧很大,有人认为它太欧洲中心了,有人认为每个人都有份的历史不是历史,这时的英国如何能和马里、刚果一样呢。有的对40页的正文送来60页的意见,而苏联学者的意见稿更高达36磅重。后来哥特查尔克认识到他无法完成一部令大家都满意、谁也不冒犯的著作,甚至请辞。 ②History of Mankind:Scientific and Cultural Development,vols.1—6,london,1963—1969.此书后来还出过一个修订版,History of Humanity,vols.1—7,1994—2005.该书现在我只看到前6卷,每卷标题是以时间(几世纪到几世纪)来表示的,参加写作的中国大陆学者有吴汝康、贾兰坡、张长寿、安志敏、周一良、张广达、王思治等人。但该书从架构来看,依然是西方人的那种欧洲史,东亚、非洲、拉美,不过稍加涉猎而已。 ③费尔南·布罗代尔:《15至18世纪的物质文明、经济和资本主义》第1—3卷,顾良、施康强译,北京:三联书店,1992—1993年。 ④S.N.艾森斯塔得:《帝国的政治体系》,阎步克译,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2年。类似的著作还有伊曼纽尔·沃勒斯坦:《现代世界体系》第1—3卷,庞卓恒等译,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2000年。迈克尔·曼:《社会权力的来源》第1卷,刘北成等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Vol.2,The Rise of Classes and Nation—States,1760—1914,Cambridge,1986.佩里·安德森:《从古代到封建主义的过渡》,郭方等译;《绝对主义国家的系谱》,刘北成等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戴维·S.兰德斯:《国富国穷》,门洪华等译,北京:新华出版社,2002年。保罗·肯尼迪:《大国的兴衰》,梁于华等译,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90年。等等。 ⑤《吴于廑学术论著自选集》,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年,第45页。 ⑥B. Mazlish, Comparing Global history to World History, Journal of Interdisciplinary History, vol.28, no.3,1998, p.385. 在世界史还未发展成熟之际,又出现了全球史的题目。本来全球史就是世界史的另一种称呼,如斯塔夫里阿诺斯的《全球通史》,也就是世界史。当然他的写法和其他人的有所不同。1961年他在美国西北大学提出全球史的教学计划,就在于破除单纯对地区、国别史的研究,而关注世界的、全球性的问题,所以才写成《全球通史》。不过,最近的全球史与以前的有所不同,是在全球化的形势下提出的,所以它关注的是导致全球化的那些因素的发展过程,是要在全球的水平上看过去的问题。所以它叙述的应该是空间发展、核威胁、环境问题、跨国公司、全球消费以及政治全球化、文化全球化等等。①也有人认为,过去的世界史是西方启蒙思想的产物,其描述的范式即是发达的西方通过掌握了技术和物质力量逐渐控制全世界、规定非西方的发展进程,而非西方经过曲折的进程,日益西方化,双方差距逐渐缩小。但是全球化发展的结果,却和这一进程颇为不同。如(1)工业发展的形式大有变化,一些第三世界国家迅速实现工业化,不发达地区出现工业飞地,而原来工业化地区也出现了被放弃的落后地区,超越了所谓的中心、外围理论;工业化重新划分世界,引起了新的暴力冲突;(2)原来的一些强有力的帝国主宰世界的情况已经过去,全世界的金融、贸易、信息不绝流动,跨国公司、网络等成为无国界的运动方式;(3)原来是欧美等强国向第三世界殖民,现在是第三世界各国向欧美等富国移民;出现了大众文化,各种文化形态都通过大众传媒如电视、广播、电影等向世界各地传播,形成一种公众认同;可是也有宗教、种族等差异导致的冲突和屠杀;(4)过去的民族国家作为自主结构也遇到了挑战,许多问题越过国家、政治机构寻求解决方法,家族、种族有时会取代国家行动。②也就是说,原来是以普世的欧美为指导的现代性,而现在是多元的现代性,所以没有了指导世界历史的编写原则。③其中马兹里士(麻省理工学院历史学教授)等在推进全球史方面做了不少工作,已经召开过四次讨论全球史的国际会议。他们倡导要写出不同于世界史的全球史,因为过去的世界史没有全球意识,仍然是西方的历史观指导,没有第三世界的历史观。但是这种全球史还处在萌芽阶段,从对这几次讨论会所出文集的评论看,似乎全球史的倡导者仍然是欧洲中心论的思维,他们的世界史中没有第三世界的地位,第三世界的人民只是殖民主义的牺牲者、抗议者、反抗者,没有写出第三世界的人民对世界历史、欧洲历史发展的贡献。所以他们被认为还没有做好编写全球史的准备。④ 我认为,客观的世界史可以说自从有人类以来就存在。有了人类,也可以说就有了世界,也可以说就有了世界的历史,因为历史就是由人类的活动构成的,有了人类,也就有了人类的活动。这种客观的世界历史,不管人类主观上是否认识到它,是否记载下来,是否编写下来,它都是存在的。如同亚欧大陆上的人不知有印第安人时,并非美洲印第安人不存在。根据这样的认识,我想我们可以说世界史也就是全世界的人类的历史,是全世界的各民族、国家的自古及今的历史。但是编写出来的世界史那就是另一个问题了。前已指出,科学的世界史只是近半个世纪以来才出现的。要编写一部世界史,当然不是把每个国家、每个民族的历史,都进行排列;把每个历史事件,不分大小,都进行记录、评述。而是要有所取舍,有所整合,需要解决的是(1)你叙述的单位是什么,过去是民族、国家,后来有文明、世界体系、世界网络,还是一种“横向整合的宏观世界历史”;(2)世界历史是怎么发展的,是否是中心、边缘式的,抑或是其他的如地区之间的先进与后进、平衡与不平衡的相互转化;(3)这种发展的动力是什么;(4)各国家、民族或文明等的共性与特性,这同时也就说明,编写世界史不可避免地要进行比较研究等。每一部世界史,实际上都要回答这些问题,只是你自觉或不自觉的回答而已。所以每一部世界史——科学的世界史,都有一个理论、都有一个体系,这是无法回避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B. Mazlish, Comparing Global history to World History, Journal of Interdisciplinary History, vol.28, no.3,1998, pp.389—390. ②Geyer, World History in a Global Age, American Historical Review, vol.100, no.4 (Oct.1995), pp.1051—1052. ③ibid.. ④有关书评参看 American Historical Review, vol.100, no.5 (Spring 1995), pp.1517—1518, vol.100, no.2 (April 1995), pp.482—483; Pacific Affairs, vol.71, no.1 (Spring 1998), pp.83—85. 二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出现的各种世界史、文明史(许多文明史实际上和世界史并没有区别),我以为大致上可以分为三种体系,下面试图对之做一介绍。 第一种世界史的体系是苏联编写的多卷本《世界通史》,该书俄文版第一卷出版于1955年,原计划出10卷,从人类的起源写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来增加为13卷,写到1970年。①它按照历史唯物主义原理把全世界的历史(包括各民族、国家、地区,网罗相当详尽)做系统阐述,把主要国家、民族都按照五种生产方式,即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的原则编制起来,是一种世界史的格局。这一通史以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斗争为社会发展的动力,强调革命变革、农民起义、奴隶起义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对各个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现象都做了分析,有自己的观点和方法。全书各章节都由研究有素的专家写成,质量很高。当然,这种按照单线发展史观统一排比全世界各国历史的方法现在看来有不妥之处。从理论上说,五种生产方式是马克思的,还是斯大林的?是否是一种普遍的客观规律,还是只是西欧的规律,或者在西欧也不是规律,正在那里争论不休。20世纪30年代和70年代曾经发生过两次亚细亚生产方式的大讨论,就是围绕着欧洲以外的国家有没有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是亚细亚生产方式、还是别的什么生产方式而进行的。②实际上,苏联《世界通史》排列全世界历史的根据,仍然是西欧的模式。例如,由西多罗娃主编的该书第三卷序言,在谈到封建社会的基本规律时,认为封建社会的形成,都以农村公社解体、自由农民受奴役为特征,封建土地所有制都具有等级结构等,③这显然是从西欧出发的,对世界上其他国家不一定合适。第五、六、七卷为近代部分,强调英国革命、法国革命、1848年革命、巴黎公社等的革命斗争,这就是我们所熟悉的三大运动:资产阶级革命运动、工人运动、殖民地人民反抗运动。对非欧洲国家的历史本身则表述不够。而俄国的历史内容过长,对其作用也过分强调。 第二种世界史体系应该是由麦克尼尔所写的《西方的兴起》为代表,他认为世界历史的发展主要归功于各文明、文化之间的相互交流,相互作用,而高技术、高文明地区向低技术地区的传播即为其主要表现,因此世界历史的发展道路就是欧美文明的胜利进军。所以他的这本书以西方的兴起为标题,副标题是“人类共同体的历史”。④而书中第三部分的题目就是“西方统治的时代:1500年到现在”(这里的现在是1917年)。书中不少地方充满了对西方文明的颂扬,如说它吸收了古典、拜占庭、伊斯兰文明,所以较其他文明更有理性,13世纪就发明了机械和钟,为其他文明所不及;尤其是群众参与政治和经济文化生活更为其他文明所不能及。这里的贸易很早就是大众消费品,而不是东方那样的奢侈品,这里的教士、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苏联科学院编:《世界通史》第1—13卷,北京:三联书店,1958—1990年。 ②参看郝镇华编:《外国学者论亚细亚生产方式》,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年。 ③苏联科学院编:《世界通史》第3卷,北京:三联书店,1961年,第6—12页。 ④W. H. McNeill, The Rise of the West:the History of Human Community, Chicago,1963. 贵族、市民、甚至农民,很早就识字了。虽然有贵族寡头,但人民很早就参与政治,如议会和三级会议等。①二战以后,虽然西方短暂统治世界之地位已然消失,但同时进行的是全球各民族之西方化,西方的兴起正方兴未艾,今天依旧没有达到它的顶点。② 《西方的兴起》出版25年后,在1988年的一次讨论会后,麦克尼尔作了自我评论。他认为该书反映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的帝国情绪,是一种知识帝国主义的形式(虽然作者本人并没意识到这一点),而60年代它的畅销也和社会上的这种帝国情绪有关。麦克尼尔还认为,他对世界历史的分析太偏重于文明的单位,而对各文明交流形成的世界体系(在公元前1700—500年之间和1500年之后)关注不够,是该书体系上的一大缺点。他还认为,该书的1000—1500年这一段时间内,没有把中国作为中心来描述是不对的,这时世界体系的中心转移到中国,而1500年以后西方的兴起,也是向中国学习的结果。③ 第三种世界史的体系是由中国学者提出的。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学者致力于编写一部新的世界史,主要是为了高等学校教学的需要,因此开展了多年的世界史体系的讨论。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曾经有过编写一部多卷本世界史的设想,所以对世界史体系进行过一些讨论。④中国学者对世界历史体系的认识,突出的是对西方世界史所反映的西欧中心论(或欧洲中心论)的批评,几乎每一个学者都注意到这一问题。⑤另外,因为我们编写世界通史主要参考苏联的教材,所以对苏联的世界史用五种生产方式强制割裂各国的历史、造成世界史是国别史的机械堆砌也不满意。1985年,吴于廑在内蒙古大学的演讲中,明确提出要把世界史建立为一个历史学的分支学科。他认为世界史所应该研究的是世界历史的纵向发展和横向发展,即世界各民族、各地区的历史发展经历了由低级到高级的历程,这是纵向发展;而在发展过程中也相互作用,由相对孤立闭塞而走向紧密联系,这是横向发展;世界史就是要研究世界由古及今经历了怎样的历史演变过程,怎样由原始、闭塞、各个分散的群体的历史发展为彼此密切联系的、形成全局的世界历史。⑥以后吴于廑还写了一系列论文,具体阐述他的这一观点,如《世界历史上游牧世界与农耕世界》,《世界历史上的农本与重商》等。⑦吴先生强调世界历史的横向发展对打破世界史是国别史的堆砌贡献巨大,但他也认为“十五、十六世纪以后的四百年中,由欧洲西北角这一率先变化而引起的世界范围的经济、政治、文化的矛盾和适应,新旧嬗递之中的批判和吸收,外来力量与固有力量之间的冲突和融汇,构成历史成为世界历史这一宏伟过程的全景。”⑧在他所写的系列论文中,有一篇是《亚欧大陆传统农耕世界不同国家在新兴工业世界冲击下的反应》,这都颇有点冲击—反应模式的味道。吴先生还组织国内的一些史学家,根据他所提出的论点,编写新的世界通史。1994年,由吴于廑、齐世荣主编的6卷本《世界史》出版,甚有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W. H. McNeill, The Rise of the West:the History of Human Community, Chicago,1963, pp.558—559. ②ibid., pp.566—567. ③W. H. MeNeill, The Rise of the West after Twenty-five Years, Journal of World History, vol.1, no.1,1990, pp.1—3,5,18. ④参看《世界历史》1984年各期的有关文章,如郭圣铭:《建立马克思主义的世界史体系》,《世界历史》1984年第1期。 ⑤中国对西欧中心论的批评,早在老一辈学者已经开始。例如雷海宗1928年评韦尔斯的《世界史纲》,即指出其并非世界史,实为西洋史,见《伯伦史学集》,北京:中华书局,2002年,第614页。 ⑥吴于廑:《世界史学科前景杂说》,《内蒙古大学学报》1985年第4期。 ⑦有关论文参看《吴于廑学术论著自选集》。 ⑧《吴于廑学术论著自选集》,第543页。 意。但正如最近有人指出的那样,这部书的近代部分,与国内许多其他的世界史一样,仍然带有西欧中心论的倾向。他们把近代世界的历史,归结为由西欧率先启动,独立推进的现代化进程,经济上建立了市场经济、资本主义体系,还创造出了与之相适应的政治体制、价值观念等,而其他国家则不同程度地受到冲击,并根据自身的条件做出反应。①依然是冲击一反应模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参看徐洛:《评近年来世界历史编撰中的“欧洲中心”倾向》,《世界历史》2005年第3期。 三 近年来随着第三世界国家(或者称发展中国家)经济的发展、国际地位的提高,对这些国家、地区的历史重新研究已经大力展开,因此出现了编写新的非欧洲中心论的世界史的动向,我仍然把它分为三种略作介绍。 第一种可以巴勒克拉夫、斯塔夫里阿诺斯、麦克尼尔等为代表,他们致力于编写一部能平等地对待世界各民族、国家的世界史。巴勒克拉夫早在1980年应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要求编写的《当代史学主要趋势》中,已经批评了各种欧洲中心论的世界史(包括苏联的世界通史),②后来他在主编《泰晤士世界历史地图集》时,力求避免欧洲中心论,平等地看待世界各民族、国家的历史和它们在世界上发生的作用。这本地图集的文字说明可以当作一本简明世界史来读,③可是它仍然被认为是没有摆脱欧洲中心论的束缚。④斯塔夫里阿诺斯的《全球通史》声称要站在月球上看地球,⑤不过他过分强调西方文明的独特性,而这种独特性导致它改变了世界。⑥麦克尼尔从他写作《西方的兴起》以后,就逐渐致力于研究一种新的世界史的框架与体系,他从强调各文明、文化之间的交流出发,认为这种交流是社会发展的动力,⑦所以研究了全世界各地区之间疾病的传播,物种的交流,特别强调商业把全世界沟通起来并拉动各地区发展的作用,写了《瘟疫与人口》,《竞逐富强》等著作。⑧麦克尼尔认为在公元前1700—500年之间,在古代以中东为核心,形成了一个世界性的体系,有一系列的大帝国,如埃及、赫梯、亚述、巴比伦、波斯等,而后来的印度、希腊、罗马文明,也深受其影响。⑨1000—1500年,则是以中国为中心形成新的世界性体系。他在1982年出版的《竞逐富强》中,已经根据哈特维尔、伊懋可、斯波义信等人对宋代的研究,把1000—1500年,标题为“中国称雄的时代”,认为中国宋代的商业经济拉动了欧亚大陆东部以至整个欧亚大陆经济的发展。⑩麦克尼尔能比较平等地看待各文明在世界历史发展中的作用,并不断改进自己的认识。他在1992年为弗兰克的书所写的序言中,说到30年来他的观点一直在变化,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