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历史学 > 学习心得、资料 >

中国社会史讲纲

http://www.newdu.com 2017-12-29 读与思 杜正胜 参加讨论

    中国社会史﹙一﹚讲纲
    92年度台湾大学历史系﹙92:9~93:1﹚ 
    杜正胜
    壹、方法学的探讨
    (一) 中国社会史研究之史的分析
    主旨:论20世纪中国社会史研究的缘起、趋势,并从学术社群﹙内在理论﹚与非学术因素﹙外在条件﹚分析其研究取向。 
    主要参考文献:
    杜正胜,〈中国社会史研究的探索〉,中兴大学《第三届史学史国际研讨会论文集》,1991年收入,杜氏着《古代社会与国家》,允晨文化出版公司,1992。 
    冯尔康,〈社会史研究的探索精神与开放的研究领域〉,收入周积明、宋德金主编《中国社会史论》,湖北教育出版社,2000。 
    常建华,〈20世纪中国社会史研究〉,出处同2。 
    常建华,〈中国社会史研究十年〉,《历史研究》1997:1。 
    (二) 社会史研究在台湾
    主旨:在台湾,社会史研究方法或学风的转变,讨论新史学的形成。
    主要参考文献:
    康乐、黄进兴主编 《历史学与社会学》,华世出版社,1981。
    ──从社会史到社会的历史﹙E.J.Hobsbawn,"From Social History to the History of Society"康乐译﹚
    ──论经济史的研究﹙W.H.B. Court, "Economic History",杜正胜译﹚
    ──史学、量化与社会科学﹙Allan G. Bogue and Jerome M. Clubb,"History, Quantification, and the social Sciences"刘铮云译﹚ 
    古伟瀛,〈历史量化的反思〉,《新史学》2:2,1991。 
    杜正胜,〈什么是新社会史〉,《新史学》3:4,1992。 
    梁其姿译〈新历史〉,《食货》,12:11、12;13:1。 
    杜正胜,〈医疗、社会与文化〉,《新史学》8:4,1997。 
    黄应贵,〈仪式、习俗与社会文化〉,《新史学》3:4,1992。 
    李贞德,〈超越父系家族的藩篱──台湾地区「中国妇女史研究」﹙1945-1995﹚〉,《新史学》7:2,1996。 
    参考文献:
    许倬云,〈社会学与史学〉,《求古篇》,pp. 619-645。 
    《思与言》,12:4,「社会科学与历史学」讨论会纪录,1974。 
    赖建诚译,〈年鑑学派〉,《史学评论12》,1986。 
    梁其姿译,〈心态历史〉,《思与言》,20:4,1982。 
    夏伯嘉,〈战后欧美史学发展趋势〉,《新史学》,3/2,1992。 
    《新史学》,3:2,三篇书评﹙赖建诚、王汎森、林富士﹚。 
    杜正胜,〈新史学之路〉,《新史学》13:3,20 
    (三) 超越国族的历史研究
    主旨:检讨民族主义史学,思考为何研究中国历史
    本讲作业,试根据谭其骧《中国历代地图集》以中国地图为底本,将历代中国行政疆域界限用不同色笔划在同一张图上。
    主要参考文献
    钱穆,〈国史大纲引论〉,《国史大纲》,1940。 
    李济,《中国民族的形成》﹙英文1928﹚,李光谟中译,河北教育出版社,1996。 前言,第一章 
    郝延平,〈中国与域外:近代国史上的内与外〉,第三届国际汉学会议论文集,陈国栋主编,《汉文化与周边民族》,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2003。 
    沈松侨,〈我以我血荐轩辕──黄帝神话与晚清的国族建构〉,《台湾社会研究季刊》,28,1997。 
    沟口雄三,〈日本人为何研究中国〉,《新史学》,1:2,1990。 
    参考文献
    毛子水,〈国故和科学的精神〉,《新潮》,1:5,1919。
    傅斯年,〈历史语言研究所同仁工作旨趣〉,《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1:1,1928。
    王明珂,〈民族史的边缘研究:一个史学与人类学的中介点〉,《新史学》,4:2,1993。
    沟口雄三,〈做为「方法」的中国〉林右崇中译,国立编译馆, 1999。第5章〈做为「方法」的中国──以世界为「目的」的中国学〉。 
    杜正胜,〈一个台湾观点的中国古代史研究〉,《古今论衡》3,1999。 
    贰、中国社会史基本问题(举隅)
    (一) 关于「中国」、「中国人」的概念
    主旨:「中国」或是居中国主体的「汉」,都是一个发展的观念,我们要观察几千年来,这个关念的范围怎样扩充,同时这个观念的内涵怎样复杂化。
    主要参考文献 
    杜正胜,〈中国古代社会多元性与一统化的激荡──特从政治 
    与文化的交涉论〉,《新史学》11:2,2000。
    李济,《中国民族的形成》,第七章 公元1644年之前的三次北方大入侵 
    傅斯年,〈中国历史分期之研究〉﹙1918﹚,收入《傅斯年全集》 第四册,联经。 
    谭其骧,〈近代湖南人中之蛮族血统〉,《史学年报》2:5,1939。 收入《长水集》,人民出版社,1987。 
    王明珂,〈徘徊在汉与非汉之间〉,第三届国际汉学会议论文集,蒋彬、何翠萍主编,《国家、市场与脉络化的族群》,2003。 
    杨彦杰,〈闽西东山萧氏的宗族文化及其特质〉,同上。 
    作业:查正史非汉族建国者对其祖先的追述,并比较外国传的祖先。 
    (二) 中国政治社会结构的基础 ──编户齐民
    主旨:中国帝制二千年的基础是社会上的个体家户的人口,即是编户齐民,只有对编户齐民有深入的分析,中国帝国的特质才能有所掌握。
    研读:
    杜正胜,《编户齐民》,联经,1990。
    从国家武力、地方行政组织、土地所有、国家法律社群,以及身分制等项目,观察秦汉以下的现象。
    (三) 皇权主宰下的中国社会
    主旨:中国社会受政治的影响甚深,而中国传统政治皇帝制度是极关键的因素,宜有此概念中国社会的特质才容易把握。 
    .西定生,〈中国古代统一国家的特质-皇帝统治之出现〉,杜正胜译,收入杜编《中国上古史论文选集》,华世出版社,1979。
    邢义田,〈中国皇帝制度的建立与发展〉,﹙1982﹚收入邢着《秦汉史论稿》,东大图书,1987。 
    萧璠,〈皇帝的圣人化及其意义试论〉,《中研院史语所集刊》62:1,1993。
    徐復观,〈两汉知识分子对专制政治的压力感〉,收入徐着《周秦汉政治社会结构之研究》,学生书局,1975。 
    .吴,《皇权与绅权》,天津人民出版社,1988。 
    (四) 中国社会人群组合的根本──婚姻与宗族
    主旨:血缘姓氏成为所谓传统中国社会构成的主体也是特色。
    主要参考文献 
    杜正胜,〈传统家族结构的典型〉,收入《古代社会与国家》,允晨,1992。
    杜正胜,〈五服制的族群结构与伦理〉,同上。
    陈其南,〈「房」与传统中国家族制度:兼论西方人类学的中国家族研究〉,收入《家族与社会》,联经,1990。
    冯尔康,《中国宗族社会》,浙江人民出版社,1994。
    第六章 〈宗族与社会〉
    参、中国文明的起源
    (一) 通识与讨论
    A. 这个问题可分广、窄两种领域来看,窄的领域只针对国家形成那个阶段。这里先介绍的五本书是从广的领域立言,同学应先有个宽广的视野再注意较小的问题。
    Li Chi, The Beginnings of Chinese Ciuilizahin, University & Washing ton Press , Seattle and London,1957此书中译见刘梦溪主编《中国现代学术经典 李济卷》,河北教育出版社
    夏鼐《中国文明的起源》,北京文物出版社,1985又台北,沧浪出版社,1986
    苏秉琦,《中国文明起源新探》,香港,商务印书馆,1977
    列.谢.瓦西里耶夫(L. S. Vasilev),《中国文明的起源问题》,俄文Problemy Genezisa Kitaiskoi Tsivilizatsii(1976),中译,北京,文物出版社,1989。
    文明起源研讨
    《考古》1992:6.
    〈中国文明起源研讨会纪要〉(1911,11)
    《考古》2001:12
    〈中国古代文明的起源及旱期发展国际学术讨论会纪要〉(2001,8)
    比较两篇纪要,注意研究重点的异同,同时也观察九0年代这十年来中国在这个课题上的变化。
    格雷M 费曼(Gary M. Feinman),〈早期文明比较研究〉,《考古》2001:10,
    此文注提供的书单可供作世界古文明比较研究的参考。
    杜正胜,〈考古学与中国古代史研究〉,《考古》1992:4收入杜着《古代社会与国家》台北,允晨文化,1992
    张光直,〈中国相互作用圈与文明的形成〉(1989),张着 《中国考古学论文集》,联经,1995
    童恩正,〈中国北方与南方古代文明发展轨迹之异同〉,臧振华编辑,《中国考古学与历史学之整合研究》,史语所1997
    (二)从村落到国家
    村落和国家是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两个最具指标性的阶段,现在讨论这个课题大部分依据考古学的资料,而靠多学科合作解读。
    这个课题的基本资料是中国有关新石器时代的报告,但可先读苏秉琦主编《中国通史第二卷远古时代》2、3、4章,1994
    A. 作物 
    何炳棣《黄土与中国农业的起源》,香港中文大学,1969
    安田喜宪,<东亚稻作半月弧与西亚麦作半月弧>收入严文明,安田喜主编宪《稻作、陶器和都市的起源》,北京,文物出版社,2000
    严文明,<稻作、陶器和都市的起源>,同上
    关于中国稻作起源可参考看严文明《史前考古论集》第三部分所作三篇相关论文,亦分别载于《农业考古》1982:1、2,1989:2,《江汉考古》1990:3,
    Charles Higham and Tracey L-D. Lu,"The Origins and dispersal of rice cultivation", Antiquity Vol.72,1998
    B. 国家
    张忠培<中国古代文明的形成>,收入杜正胜主编《考古、文明与历史》史语所,1999
    张光直,<从夏商周三代考古论三代关系与中国古代国家的形成>,《中国青铜时代》,联经,1983
    杜正胜,<从考古资料论中原国家的起源及其早期的发展>,《史语所集刊》58:1(1987)收入杜着《古代国家社会与国家》1992
    高炜,<龙山时代的礼制>,《庆祝苏秉琦考古五十五年论文集》北京,文物出版社,1989
    高崇文,<长江流域礼制文化的发展>,收入高崇文,安田喜宪主编《长江流域青铜文化研究》,北京,科学出版社,2002
    任式楠,<中国史前城址考察>,《考古》1998:1
    李学勤主编,《中国古代文明与国家形成研究》第一篇,云南人民出版社,1997 
    肆、古典世界
    中国古典世界是指传统史学所谓的三代,不过夏代尚无直接文献,本课程专注于商周。兹列数种研究,以供阅读。基本上还是分开殷与周,再来探讨王国维周是新制的理论。
    ﹙一﹚商王国
    Li Chi, Anyang,Seattle: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Prees,1977 中译 贾士蘅,《安阳》中国社会科学,1990
    白川静,《甲骨文?世界》东京,平凡社,1975,蔡哲茂,温天河中译,台北巨流图书公司 1977
    郭沫若,《奴隶制时代》人民出版社,1954 
    ﹙二﹚周
    白川静,《金文?世界》,东京,平凡社,1972,蔡哲茂、温天河中译,台北,联经,1989
    白川静,《诗经》,东京,中央公论社,1970,杜正胜中译,新版,台北东大图书公司,2001
    李宗侗,《中国古代社会史》,台北华冈出版社,1954 
    ﹙三﹚城邦
    许倬云,《西周史》,台北,联经,1984
    杜正胜,《周代城邦》联经,1979
    杜正胜,<中国古代?都市国家--「城」与「城邦」>(中文本)大东文化大学 汉学会志42号,2002
    日知主编《古代城邦史研究》人民出版社,1989 
    ﹙四﹚礼制
    郭宽,《古史新探》,中华书局,1964
    杨尚奎,《宗周社会与礼乐文明》,人民出版社,1992
    黄展岳,《中国古代的人牲人殉》,文物出版社,1990 
    ﹙五﹚非华夏 
    傅斯年,〈夷夏东西说〉,﹙1934﹚收入《傅斯年全集》,联经。
    王国维,〈鬼方昆夷玁狁考〉,《观堂集林》,世界书局。
    蒙文通,〈赤狄白狄东侵考〉,收入杜正胜编《中国上古史论文选集》,华世出版社,1979。
    王玉哲,〈楚族故地及其迁移路线〉,同上。
    杜正胜,〈关于先周历史的新认识〉,﹙国立台湾大学历史学系学报﹚,第16期,1991。
    伍、原型帝国
    主旨:中国帝制超过2100年,学者有不同划分法,大体上秦汉的帝国(221BC-AD219)这440年可以称作原型帝国。
    中国传统两千年的政治、社会、经济、思想、学术以至宗教都在此时奠定基本形式,也构成所谓「中国」的基本特质。
    ﹙一﹚政治社会结构性问题
    参考本讲纲贰之(二)、贰之(三)之1.2.3.、贰之(四)之1.2.
    徐復观,<典型专制政体的成立>,收入徐着《周秦汉政治社会结构之研究》
    许倬云,<西汉政治与社会势力的交互作用>,收入许着《求古编》,台北联经,1982
    贺昌群,<秦汉间个体小农的形成和发展>,收入贺着《汉唐间封建土地所有制形式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1964
    贺昌群,<论两汉土地佔有形态的发展>,同上
    余英时〈东汉政权之建立与士族大姓之关系〉,《中国知识阶层史论》。
    劳 榦〈汉代的豪强及其政治上的关系〉,《庆祝李济七十岁论文集》。
    ﹙二﹚社会阶级
    许倬云〈由新出简牍所见秦汉社会〉,《史语所集刊》51:2。
    邢义田,<从战国至西汉的族居、族葬、世业论中国古代宗族社会的延续>,《新史学》6:2,1995
    徐復观,<中国姓氏的演变与社会形式的形成>,同1.
    邢义田〈东孝廉的身分背景〉,《秦汉史论稿》。
    杨联陞〈东汉的豪族〉,《清华学报》11:4。
    (三)经济
    许倬云,<汉代的精耕农作与市场经济>,收入许着《求古编》,台北联经,1982。
    杜正胜,<战国的轻重术与轻重商人>,《史语所集刊》61:2,1990。
    劳榦,〈汉代的雇庸制度〉,《史语所集刊》,23上,1951。
    谷霁光,〈战国秦汉间重农轻商之理论与实际〉,﹙1945﹚,收入于宗光等编《中国经济发展史论文选集》下,联经。
    (四)政制社会思想 
    王健文,《奉天承运--古代中国的「国家」概念及其正当性基础》,东大图书公司,1995。
    余时英,<汉代循史与文化传播>,收入余着《中国思想传统的现代诠释》,联经,1987。
    刘增贵,〈东汉的门第观念〉,《国史释论》下,食货出版社,1998。
    陆、基本心态
    ﹙一﹚ 礼俗忌宜
    张寅成,《中国古代禁忌》,臺北,稻乡出版社,1990。
    江绍原,《中国古代旅行之研究》,商务,1935。
    刘增贵,〈秦简日书中的出行礼俗与信仰〉,《史语所集 刊》,72:3,2001。
    刘增贵,〈中国古代的沐浴礼法〉,《大陆杂志》98:4,1999。
    饶宗颐,《云梦秦简日书研究》,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 1982。
    蒲慕州,〈睡虎地秦简日书的世界〉,《史语所集刊》62:4,1991。 
    ﹙二﹚ 生命与心态 
    杜正胜,〈形体、精气与魂魄〉,《新史学》2:3,1991。
    杜正胜,〈从眉寿到长生〉,《史语所集刊》66:2,1995。
    闻一多,〈神仙考〉,《闻一多全集》。
    余英时,〈中国古代死后世界观的演变〉,《中国思想传统的现代 诠释》,联经,1987。
    蒲慕州,《追寻一己之福——中国古代的信仰世界》,允 晨,1995。
    杜正胜,〈生命之间是联繫还是断裂──中国本土的生死 观〉,《当代》58,1991。
    杜正胜,〈古代物怪之研究﹙上﹚〉,《大陆杂志》104卷1-3 期,2002。 
    江绍原,〈中国古代旅行之研究〉,商务,1935。 
    ﹙三﹚ 方术
    李建民,《方术、医学、历史》,臺北,南天书局,2000。读辑一
    李零,《中国方术考》,北京,人民中国出版社,1993。读绪论与上篇
    杜正胜,〈内外与八方——中国传统居室空间的伦理观和宇宙观〉,黄应贵主编,《空间、力与社会》,1995。
    李建民,〈马王堆汉墓帛书「禹藏埋胞图」笺证〉,《史语所集刊》65:4,1994。
    黄一农,〈从尹湾汉墓简牍看中国社会的择日传统,《史语所集刊》70:3,1999。 
    中国社会史﹙一﹚参考讲纲
    八十八年度 台湾大学历史系
    中国社会史(一)
    杜正胜
    第一讲 为何要研究中国史
    沟口雄三 〈日本人为何研究中国〉,《新史学》 1/2,1990。
    毛子水 〈国故和科学的精神〉,《新潮》 1/5,1919。
    胡 适 〈国学季刊发刊宣言〉,《国学季刊》 1,1923。
    傅斯年 〈历史语言研究所工作之旨趣〉,《史语所集刊》,1928。
    钱 穆 〈国史大纲引论〉,《国史大纲》,1940。
    郭沫若 《中国古代社会研究》序,1929。
    杜正胜 《古典与现实之间》,1996。
    杜正胜 《历史的再生》,1989。
    杜正胜 〈一个台湾观点的中国古代史研究〉,《古今论衡》3,1999。
    第二讲 社会史研究在台湾
    许倬云  〈社会学与史学〉,《求古编》,pp. 619-645
    杜正胜  〈中国社会史研究的探索〉,《古代社会与国家》,pp. 971-1001
    《思与言》,12:4,「社会科学与历史学」讨论会纪录,1974
    康乐、黄进兴主编  《历史学与社会科学》,华世出版社,1981。
    ──从社会史到社会的历史﹙E.J.Hobsbawn,"From Social History to the History of Society"康乐译﹚。
    ──论经济史的研究﹙W.H.B.Court, "Economic History",杜正胜译﹚。
    ──史学、量化与社会科学﹙Allan G. Bogue and Jerome M. Clubb,"History, Quantification, and the social Sciences"刘铮云译﹚。
    杜正胜  〈什么是新社会史〉,《新史学》,3/4,1992
    赖建诚译 〈年鑑学派〉,《史学评论12》,1986
    梁其姿译 〈心态历史〉,《思与言》,20:4,1982
    梁其姿译 〈新历史〉,《食货》,12:11、12;13:1
    夏伯嘉  〈战后欧美史学发展趋势〉,《新史学》,3/2,1992
    《新史学》,3:2,三篇书评(赖建诚、王汎森、林富士)
    第三讲 从历史的骨骼到历史的血肉
    傅斯年  〈夷夏东西说〉,《庆祝蔡元培先生六十五岁论文集》(下册)。 
    杜正胜  〈西周封建的特质〉,《食货》,9:5/6。 
    许倬云  〈西汉政权与社会势力的交互作用〉,《史语所集刊》,35。 
    唐长孺  〈南朝的屯、邸、别墅及山泽佔领〉,《山居存稿》。 
    宫崎市定 〈从部曲到佃户〉,《食货》,3:9、10。 
    陈寅恪  〈天师道与滨海地域之关系〉,《史语所集刊》,3:4。 
    沈刚伯  〈齐国建立的时期及其特殊的文化〉,《文集》。 
    余英时  〈名教危机与魏晋士风的转变〉,《食货》,9:7/8。 
    杨联陞  〈报--中国社会关系的一个基础〉,《食货》,3:8。 
    杜正胜  〈生死之间是连续还是断裂?〉,《当代》,58。 
    第四讲 社会史研究的新工具
    周作人  1944 〈我的杂学〉,《苦口甘口》(《周作人先生集》)。 
    白川静  1980 〈民俗学的方法〉,《中国古代民俗》(何乃英中译,1988)。 
    江绍原  1927 〈发鬚爪:关于它们的迷信导言〉,《江绍原民俗学论集》(1998)。 
    拉普普  ? 〈住屋形式的几个理论〉,张玫玫译《住屋形式与文化》(1991)。 
    汉宝德  1983 〈风水--中国人的环境观念架构〉,《国立台湾大学建与城乡研究学报》,2(1)。 
    杜正胜  1995 〈作为社会史的医疗史〉,《新史学》6:1。 
    杜正胜  1997 〈医疗、社会与文化--另类医疗史的思考〉,《新史学》8:4。 
    K.克拉克 1960 〈人--一切事物的标准〉,杨孟华译《文明的脚印》,1989。 
    蒲慕州  1992 〈西方近年来的生活史研究〉,《新史学》3:4。 
    谢和耐 (Jacques Gernet) 1962 〈导言〉,刘东译《蒙元入侵前夜的中国日常生活》,1995,页1-7。 
    第五讲 古代农作
    何炳棣  1969 《黄土与中国农业的起源》,香港中文大学。 
    齐思和   〈毛诗谷名考〉,《燕京学报》36。 
    Charles Higham and Tracey L.-D. Lu 1998 "The origins and dispersal of rice cultivation", Antiquity Vol. 72. 
    Zhang Juzhong and Wang Xiangkun 1998 "Notes on the recent discovery of ancient cultivated rice at Jiahu, Henan Province: A new theory concerning the origin of Oryza Japonica in China", Antiquity Vol. 72. 
    汪宁生  1990 〈耒耜新考〉,《新史学》1:2。 
    佟柱臣  1983 〈二里头文化和商周时代金属器代替石骨蚌器的过程〉,《中原文物》1983:2。 
    第六讲 国家起源与早期国家
    严文明  1989 〈中国新石器时代聚落形态的考察〉,收入《史前考古论集》。 
    张忠培  1999 〈中国古代文明的形成〉,《考古、文明与历史》(史语所)。 
    杜正胜  1992 《古代社会与国家》第二部。 
    张光直  1983 〈从夏商周三代考古论三代关系与中国古代国家的形成〉,《中国青铜时代》。 
    白川静  1972 《甲骨文世界》(有中译本)。 
    张秉权  1985 〈殷代的祭祀与巫术〉,《中国上古史(待定稿)》。 
    第七讲 古典世界
    李宗侗  1954 《中国古代社会史》。 
    侯外庐  1955 《中国古代社会史论》。 
    许倬云  1984 《西周史》。 
    杜正胜  1992 《古代社会与国家》第三部。 
    杜正胜  1979 《周代城邦》。 
    白川静  1980 《诗经》(中译本《诗经研究》)。 
    杨 宽  1964 《古史新探》。 
    第八讲 传统政治社会之形成
    杜正胜  《编户齐民》 
    西嵨定中 〈中国古代统一国家的特质〉,杜正胜编《中国上古史论文选集》。 
    许倬云  《求古编》 秦汉知识分子 汉代的精耕农作与市场经济 
    徐復观  《周秦汉政治社会结构之研究》
    汉代专制政治下的封建问题
    汉代一人专制政治下的官制演变
    两汉知识分子对专制政治的压力感
    邢义田  〈中国皇帝制度的建立与发展〉,《秦汉史论稿》。 
    萧 璠  〈皇帝的圣人化及其意义试论〉,《史语所集刊》62:1。 
    徐復观  〈中国姓氏的演变与社会形式的形成〉,《周秦汉政治社会结构之研究》。 
    第九讲 传统社会心态的基础
    许倬云  《中国古代文化的特质》,联经,1988。
    杜正胜  〈形体、精气与魂魄〉,《新史学》2:3,1991。
    李建民  〈尸体、骷髅与魂魄--传统灵魂观新论〉,《当代》90,1993。
    闻一多  〈神仙考〉,《闻一多全集》3。
    余英时  〈中国古代死后世界观的演变〉,《中国思想传统的现代诠释》,联经,
    1987。
    杜正胜  〈从眉寿到长生〉,《史语所集刊》66:2,1995。
    蒲慕州  《追寻一己之福--中国古代的信仰世界》,允晨,1995。
    杜正胜  〈宫室、礼制与伦理〉,《古代社会与国家》,页747-778。
    杜正胜  〈内外与八方--中国传统居室空间的伦理观和宇宙观〉,黄应贵主编
    《空间、力与社会》,1995。
    刘增贵  〈门户与中国古代社会〉,《史语所集刊》68:4,1997。
    刘增贵  〈中国古代的沐浴礼法〉,《大陆杂志》98:4,1999。
    江绍原  〈中国古代旅行之研究〉,商务,1935。
    李建民  〈马王堆汉墓帛书「禹藏埋胞图」笺证〉,《史语所集刊》65:4,1994。 
    第十讲 帝制初期的族群与聚落
    杜正胜  《古代社会与国家》第五部
    传统家族结构的典型
    五服制的族群结构与伦理 
    许倬云  〈汉代家庭的大小〉,《求古编》。 
    罗彤华  〈汉代的家产分割方式〉,《新史学》4:4。 
    俞伟超  《中国古代公社组织的考察》,文物出版社,1985。v
    杜正胜  〈"单"是公社还是结社〉,《新史学》,1935。 
    邢义田  〈汉代的父老、僤与聚族里居〉,《秦汉史论稿》。 
    罗彤华  〈郑里廪簿试论--汉代人口依赖率与贫富差距之研究〉3:1,1992。 
    劳 干  〈汉代的亭制〉,《史语所集刊》22。 
    第十一讲 从豪强到门第
    杜正胜  〈战国的轻重术与轻重商人〉,《史语所集刊》61:2。 
    许倬云  〈由新出简牍所见秦汉社会〉,《史语所集刊》51:2。 
    劳 干  〈汉代的豪强及其政治上的关系〉,《庆祝李济七十岁论文集》。 
    邢义田  〈东汉考廉的身分背景〉,《秦汉史论稿》。 
    杨联陞  〈东汉的豪族〉,《清华学报》11:4。 
    余英时  〈东汉政权之建立与士族大姓之关系〉,《中国知识阶层史论》。 
    刘增贵  〈东汉的门第观念〉,《国史释论》。 
    何启民  《中古门第论集》,学生书局。 
    唐长孺  〈门阀的形成及其衰落〉,《中国社会经济史参考文献》,华世出版社。 
    毛汉光  〈中古大士族之个案研究〉,《中国中古社会史论》。 
    第十二讲 帝制前期的奴役和依附阶层
    劳 榦  〈汉代奴隶制度辑略〉,《史语所集刊》5:1。 
    鞠清远  〈三国时代的"客"〉,《食货》3:4。 
    杨一中  〈部曲沿革考〉,《食货》1:3。 
    唐长孺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客和部曲〉,《魏晋南北朝史论拾遗》。 
    唐长孺  〈唐代的客户〉,《山居存稿》。 
    姜伯勤  〈论敦煌寺院的’常住百姓’〉,《敦煌研究》第一辑(《中国社会经济史参考文献》) 
    九十学年度 台湾大学历史系
    中国社会史 上
    杜 正 胜
    一、中国社会史研究之史的分析
    二、早期农庄(C. 10000- 5000 BP)的研究
    所谓『原始社会』的研究及其批判 
    传统典籍关于三代以前的认识 
    考古资料与解释
    (1.)物质基础
    (2.)社会层面
    (3.)精神领域 
    三、"国家"的形成(C.5000-4000 BP)
    理论分析 
    考古资料 
    四、古代城邦(C.4000-2500 BP)的论述
    传统典籍关于三代的认识
    (1.)战国
    (2.)秦汉以后 
    古代社会观诸说的检讨 
    城邦说的论述典范 
    五、古代城邦史料分析
    书与诗的世界 
    甲骨文的世界 
    金文的世界 
    考古资料的世界 
    六、礼乐宗法论述研读
    宗族组织v
    生活典范 
    国家祭典 
    礼的普遍意义 
    七、帝国的形成(C.2500-2200 BP)
    各种学说的探讨 
    考古资料 
    八、传统中国政治社会结构的基础
    经济基础 
    编户齐民论 
    羡不足论 
    九、法律研究
    传统文献 
    新出简牍 
    十、"第一中国"社会的特质
    家族和社区 
    域外文化 
    夷夏族群意识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