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历史学 > 学习心得、资料 >

20世纪90年代以来明清徽州与徽商研究综述

http://www.newdu.com 2017-12-29 小胡子的BLOG 新民 参加讨论

    20世纪50年代以来,随着徽州文书的大量发现,研究者逐渐重视起徽州这个地方。特别是80年代以来,关于徽州和徽商的研究火热起来,产生了大量的研究成果,甚至还提出了“徽学”这个词,并且出现了一些专门介绍“徽学”的著作,如:姚邦藻主编的《徽州学概论》、朱万曙主编的《论徽学》。关于徽州和徽商研究的资料包括数十万件徽州原始契约文书、大量的徽州典籍文献、族谱和文化遗存等。在此基础上,90年代以来的研究者们在明清徽州与徽商研究方面取得了更大的成果。
    一、专著
    概括性研究。
    具有代表性的是卞利所著《明清徽州社会研究》(安徽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该书有八个主要部分,分别叙述了徽学的形成与发展、明清徽州的社会变迁、明清徽州的社会结构、明清徽商与徽州社会、明清徽州民俗与徽州社会、明清徽州的法制与社会、明清徽州的社会问题、徽州文书与文献资料研究。以上这些内容涉及到了徽学研究的主要内容,其中社会变迁和社会结构两部分都有个案剖析。
    专题性研究。
    朱万曙和谢欣所著《徽商精神》(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叙述了徽商的吃苦精神、开拓精神、诚信、好儒精神、群体意识等各种优秀品质和特点,同时也叙述了徽商的自卑心理和因“与天子交”而造成的悲哀。通过这本书可以全面而详细地认识徽商。
    另外,李琳琦著《徽商与明清徽州教育》、赵华富著《徽州宗族研究》、高寿仙著《徽州文化》、徐学林著《徽州出版史叙论》、卞利著《徽州古桥》、张仲一和曹见宾等人所著《徽州明代住宅》等书都从不同角度出发,对徽州和徽商作了研究。
    资料整理。
    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徽州文契整理组编校的《明清徽州社会经济资料丛编》第二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年版),王钰欣、周绍泉主编的《徽州千年契约文书》(40卷)(花山文艺出版社,1991年版)等徽州文书整理的成果,对于徽学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二、论文
    由于资料有限,据《人大报刊复印资料·明清史》及其索引统计,仅1990——1993年、1996——1999年、2005——2006年这十年间,关于徽州和徽商的直接研究的论文超过90篇,主要涉及徽商、宗族、法制、教育、学术、社会问题等几个方面。
    徽商。关于徽商的研究很多,如:
    唐力行的《论徽州商人文化的内涵、特征及其历史地位》(《安徽史学》1992年第3期)首先论述了徽商文化的基本特征,即科学性与实用性、封建性与伦理性、通俗性、广泛性;接着叙述了徽商文化推动中国早期启蒙思想和近代启蒙思潮的作用。他的另一论文《论明代徽州海商与中国资本主义萌芽》(《中国经济史研究》1990年第3期),通过剖析徽州海商的经济活动,进而探讨其与中国资本主义萌芽的关系。
    张民服的《徽商与明清文化》(《郑州大学学报(哲社版)》1991年第5期),认为明清徽商不是一个单纯的以经商营利为唯一目的的商业性集团,他们与文化有着密切的关系,其中不乏饱学之士,从而形成这个商业集团的独特风格。
    臼井佐知子的《徽商及其网络》(《安徽史学》1991年第4期),分时期叙述了徽商和其网络,首先是明末清初的徽商网络,重点探讨了编织这个网络的原因和构成徽商网络的基础,接着论述了乾隆末年以后徽商及其网络的变化。
    朱宗宙的《徽商与扬州》(《扬州师范学院学报(社科版)》1991年第2期),论述了明清时期徽商与扬州的关系,徽商特别是其中的盐商不仅推动了扬州的经济发展,对文化事业的发展也起了促进作用;同时,官商勾结也败坏了地方政事。张雪慧的《论明清徽商与西南民族地区社会经济关系》(《徽州社会科学》1991年第3期),论述了徽商到西南地区去的背景,徽商的木业经营活动以及他们集资合股经营的经营方式。
    关于徽商的论文还有陈学文的《明清徽商在杭州的活动》(《江淮论坛》1990年第1期),唐力行的《徽商人物:王直》(《徽州社会科学》1990年第1期),汪起发《略论徽商的别号与宅名》(《安徽史学》1992年第3期),宋元强的《徽商与清代状元》(《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1993年第3期),李琳琦的《明清徽州粮商述论》(《江淮论坛》1993年第4期),周致元的《徽商“好儒”新解》(《历史档案》1997年第2期),卞利的《明清时代徽商对灾荒的捐助与赈济》(《光明日报》1998年10月23日),李琳琦的《“激进”的言论与“保守”的行为:对徽商在传统价值问题上的心理分析》(《社会科学家》1998年第6期),王世华的《明清徽州典商的盛衰》(《清史研究》1999年第2期),秦宝财的《明清徽商的休闲生活》(《安徽师范大学学报》2004年第6期)……由于文章太多,内容不能一一详述。
    宗族。宗族方面的论文也很多,如:
    唐力行的《明清徽州的家庭与宗族结构》(《历史研究》1991年第1期)认为明清徽州宗族制度下的家庭结构是以核心家庭为主、主干家庭为次,也即大家族小家庭结构,并且认为徽商对徽州“家庭——宗族”结构的形成起了关键作用。
    赵华富的《论徽州宗族祠堂》(《安徽大学学报(哲社版)》1996年第2期)探讨了徽州宗族祠堂的兴起时代,建造规模、建筑装饰及其历史背景和社会作用,认为徽州宗族大建祠堂在嘉靖年间夏言进行民间祭祖礼制改革以后,其祠堂规模宏大,装饰精美,用以加强宗族观念和宗族团结,巩固宗族组织和宗族制度。他的另一论文《徽州宗族祠堂三论》(《安徽大学学报(哲社版)》1998年第4期)着重论述了徽州祠堂的朝向、徽州女祠、徽州庶母神主和庶母祠三个问题。
    陈柯云的《明清徽州族产的发展》(《安徽大学学报(哲社版)》1996年第2期)认为族产在明清时期的徽州从未中断,不过自明代中期以后,部分众存族产逐渐转化为祠产形式的族产,形成了众存族产和祠产并行交叉、一消一长的发展局面;由于族产在明清徽州经济中占绝对优势,它强化了宗族势力和封建宗族关系,巩固了封建统治秩序,对封建制度解体起了阻碍作用。
    卞利的《明清徽州的宗族管理、经济基础及其祭祀仪式》(《社会科学》2006年第6期)以六都为例,全面深入地对明清时代徽州的宗族管理、经济基础和祭祀仪式进行了探讨,以了解明清徽州宗族管理和运行的一般状况。
    栾成显的《明清徽州宗族的异姓承继》(《历史研究》2005年第3期)讨论了明清时期徽州宗族的异姓承继问题,认为明清徽州宗族的异姓承继相当普遍, 而不是个别现象。同宗继子乏人是异姓承继的原因之一, 保全家产为异姓承继的重要经济因素。异姓承继亦有感情问题。血缘关系是宗族组织建立的基础, 宗祧承继为宗法制度的一个核心内容。明清异姓承继的普遍及有关法规的调整, 表明封建宗法关系的松弛。
    关于宗族问题的论文除了上面详述的几篇外,还有赵华富的《论徽州宗族繁荣的原因》(《民俗研究》1993年第1期)、《歙县棠樾鲍氏宗族个案报告》(《江淮论坛》1993年第2期),毕民智的《徽州女祠初考》(《安徽大学学报》1996年第2期),(韩)朴元熇的《从柳山方氏看明代徽州宗族组织的扩大》(《历史研究》1997年第1期)、《明清时代徽州真应庙之统宗祠转化与宗族组织(以歙县柳山方氏为中心)》(《中国史研究》1998年第4期)、《明清时代徽州商人与宗族组织:以歙县柳山方氏为中心》(《安徽师范大学学报》1999年第3期)、《明清时代徽州的市镇与宗族:歙县岩镇和柳山方氏环岩派》(《上海师范大学学报》2005年第1期),陈瑞的《以歙县虹源王氏为中心看明清徽州宗族的婚姻圈》(《安徽史学》2004年第6期),周致元的《明代徽州官府与宗族的救荒功能》(《安徽大学学报(哲社版)》2006年第1期),胡中生的《凭族理说与全族谊:宗族内部民事纠纷的解决之道:以清光绪年间黟县宏村汪氏店屋互控案为例》(《济南大学学报(社科版)》2005年第6期),等等。
    法制。关于徽州的诉讼和法制问题,卞利作了不少研究,如:
    卞利的《明清徽州民俗健讼初探》(《江淮论坛》1996年第5期)对徽州民俗健讼的由来与形式、主要表现以及争讼处理程序和民俗健讼的实质都作了探讨。《明清徽州乡(村)规民约论纲》(《中国农史》2004年第4期)认为明清时期徽州的乡(村)规民约,是地域性的民众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约束的共同规则,事实上是地方的习惯法,起到了维持秩序,维系国家与乡村社会的联系,进而维护乡村社会社会稳定的重要作用。《明清徽州村规民约和国家法之间的冲突与整合》(《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6年第1期)以明清徽州村规民约为例, 全面探讨了村规民约的性质, 以及村规民约与国家法之间的互动关系;指出, 村规民约是国家法的必要补充和延伸, 构成了国家和社会稳定和谐的基石;但两者又经常有冲突和抵触, 为了维护社会稳定和巩固政权统治, 在发生抵触与冲突时, 国家法通常采取妥协和让步的路径寻求消弭冲突、进行整合之道, 而村规民约则采取主动“邀请”国家权力进入的方式,从而实现与国家法的整合。他还有文章《明中叶以来徽州争讼和民俗健讼问题探讨》(《明史研究》1993年第3期)、《明代徽州的诉讼:兼析明代民间诉讼观念的变化》(《光明日报》1997年5月13日第5版)也是探讨明代徽州诉讼问题的。
    另外,阿风的《明代徽州批契与其法律意义》(《中国史研究》1997年第2期)通过对明代徽州批契的分析,论述了批契作为一种成熟的法律文书在财产转移等方面的作用。
    教育。关于教育的论文不是很多,主要的有:
    赵克生的《明清时期的徽州教育》(《历史教学问题》1996年第3期)论述了徽商对徽州教育的支撑作用,徽州教育的形式与内容,即以科举为指归的儒学教育,作为治生手段的职业教育,以程朱理学为核心的道德教育,以及徽州教育的有效性和宗族性。李琳琦的《从谱牒和商业书看明清徽州的商业教育》(《中国文化研究》1998年第3期)通过对徽州谱牒和徽商编撰的商业书的分析,认为明清徽州的商业教育有这样的特色:注重对传统商业价值观的改造;商业教育内容具有实用性和可操作性;教育方式的多样化;重视商业道德和伦理观的教育。王昌宜的《明清徽州的职业教育》(《安徽大学学报(哲社版)》2006年第1期)叙述了明清时期徽州的职业思想教育,包括树立“四民平等”的职业观念,真培养重义轻利的职业道德,锤炼“勤俭治生”的职业精神等,以及职业技能培训,包括商业知识和技能的培训,农业生产管理知识教育等。
    除此,还有宗韵的《明清徽商家庭商业教育述略》(《安徽史学》2006年第3期),周惊涛的《徽商与明清江南文教事业》(《大学教育科学》2006年第4期),王昌宜的《浅论明清徽州的宗族办学活动》(《合肥学院学报(社科版)》2006年第2期),张晓婧的《论明清徽州书院的社会功能:一种社会学视角》(《淮南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第4期)。
    学术。学术方面的研究较少,集中在徽州朴学方面,如:
    曹国庆的《清代徽州朴学》(《文史知识》1997年第11期)叙述了徽州朴学的创始人江永、代表人物戴震以及戴震之后的朴学两系,最后叙述了徽州朴学的殿军胡适。金家恒的《徽派朴学在清代学术中的作用》(《黄山学院学报》2006年第2期)认为徽派朴学在清代学术的发展中起了重要作用:一是开创了“求真务实”的学风,二是创发了“义理”学说,三是构建了小学方面的诸多系统理论。
    社会问题。这一方面的也不是很多,如:
    卞利的《明代徽州的地痞无赖与徽州社会》(《安徽大学学报》1996年第5期)从剖析明代徽州地痞无赖产生和发展的历史背景入手,较为详细地罗列了明代徽州地痞无赖在徽州社会、经济和文化领域猖獗活动的种种表现,并着重提示了地痞无赖活动对明代特别是中叶以后徽州社会、经济和文化等诸多方面的影响。并指出,处在明代中后期社会剧烈变革的时期,地痞无赖作为社会阶层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横行的结果是直接污染了社会空气,扰乱了社会秩序,助长了官场腐败,阻碍了徽州社会经济的发展进程,造成了整个徽州社会的混乱无序状态。
    另外,张萍的《清代徽州民间社会对棚民的应对》(《淮南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第4期)、吴媛媛的《明清徽州灾害初探》(《兰州学刊》2006年第7期)等文也是探讨了明清时期徽州的社会问题。
    除了以后所列的几个主要方面以外,还有许多从不同视角来看徽州的研究,如李明的《明清苏州、扬州、徽州三地风俗的互动互融:兼谈“苏意”、“扬气”、“徽派”》(《史林》2005年第2期),李源的《明清徽州刻书事业简述》(《大学图书情报学刊》2005年第3期),张晓婧的《明清徽州贞节之风盛行的原因及其社会心理分析》(《合肥学院学报(社科版)》2005年第4期),朱琳的《明清徽州婚姻彩礼略述》(《黄山学院学报》2005年第5期),王振忠的《明清文献中“徽商”一词的初步考察》(《历史研究》2006年第1期),等等。
    综观以上论文,近二十年来,“徽学”研究偏重于徽商研究和徽州宗族研究,其他方面还稍显薄弱。我觉得研究者们的开阔视野,有些机构应当公开更多的文书,以使“徽学”研究达到更高的水平。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