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历史学 > 学习心得、资料 >

历史研究的新进展与新动向——2006年人大复印报刊资料《历史学》述评(下)(20071115)

http://www.newdu.com 2017-12-29 历史学 尤学工 参加讨论
现代历史教育和研究机构,以及史学流派是中国现当代史学史的重要内容。其中,清华国学研究院虽然存在时间不长,师生也不多,但他们支撑了文化转型时期中国学术队伍与学术思想的半壁江山,其人文传统、学术风格、治学理念、教育模式和方针等都对后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有人甚至将清华国学研究院的成立视为中国学术文化开始步入新阶段的标志,并将当时的清华史家称为“清华学派”,认为他们的研究水准直逼当时的“国际前沿”。当年身处其间的学子的回忆也颇真切感人,而对清华史学“历史与社会科学并重;历史之中西方史与中国史并重;中国史内考据与综合并重”的特色之总结,不但精当,而且让后人追慕不已(37)。对于清华国学研究院、清华史学、清华学派的研究,是当前史学史研究的一个生动个案。其他还有关于中央研究院史语所、北大史学系等研究和教育机构的研究。
     如果说中国现当代史学史是一座房屋,一个个史学家则是支撑这所房屋的一根根支柱。对于这些支柱,研究者们倾注了异乎寻常的热情,仅2006年《历史学》“史学家研究”和“访谈录”栏目中就收录了16位史家(38)。这些史家当中,有享誉史林的前辈学者,也有引领风骚的当代名家。他们的学术道路、治史旨趣、史学贡献、学术交游、人生取舍,既是宝贵的学术财产,也给后辈以极大的启迪。值得肯定的是,以“访谈录”的形式将当代著名史家的成长历程和学术思想保留下来,既可以使时人受其思想的润泽,同时也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活材料”。
     当然,现当代史家的学术活动及其成果也是研究者关注的对象。如张剑平梳理了童书业对中国古代社会经济形态问题的研究,指出童书业采取中外历史比较的方法,将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历史的实际紧密结合,进一步完善了西周封建论,丰富了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历史理论,推进了对中国古代社会经济形态问题的深入探讨(39)。这样的研究有助于丰富和深化现当代史学史的内容。
     以上是过去一年中史学界比较关注的几个方面的问题,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历史研究的新进展和新动向。当然,史学界关注的问题远不止这些。比如,关于中国史学的创新与发展问题,有研究者提出要以“新史学”作为历史学者的永恒追求,也有研究者指出了民族科技文化与史学创新之间的关系,提出了史学创新的思路(40)。比如,关于历史教育问题,有研究者分析了历史、历史学和历史剧之间的关系,指出历史教育要借助于历史剧,但历史剧必须尊重历史的逻辑,历史学和历史剧可以而且应当相辅相成,相得益彰(41)。再如,关于史学方法问题,除了对口述史学、“以诗证史”等方法的探讨之外,新的学科理论与方法也受到重视。有研究者将历史人类学作为一种研究方式和趋向,探讨了它与人类学、历史学等相关学科的关系,并反思了当前区域社会史研究中存在的问题(42)。也有研究者将人类学视为一种历史研究的新视角,认为这个视角的引入,可以帮助历史学更新观念、改变方法、扩展研究领域(43)。还有研究者将“原生态”概念引入历史研究,阐释了“原生态史料”与“原生态历史”、“原创性理解或解释”之间的依赖关系,突出了历史研究的原创性问题(44)。这样的问题还有不少,限于篇幅,不再一一论述。
     总的来说,在过去的一年中,中国史学界在理论与方法论上展现了开阔的视野,有些方面的研究正与国际史学接轨。对于中国史学今后的发展方向,史学界总体上有着比较清晰的认识,不同领域、不同层次的研究也在顺利地展开。这些都表明中国史学正在健康发展,并将继续保持这种健康发展的趋势。
     注释: 
     ① 朱佳木:《史学理论三题》,《历史学》2006年第3期
     ② 李杰:《唯物史观史学方法论的中国化问题》,《历史学》2006年第10期
     ③ 朱佳木:《史学理论三题》,《历史学》2006年第3期
     ④ 胡逢祥、张耕华:《当代中国史学建设的理论与实践》,《历史学》2006年第3期
     ⑤ 张岂之:《关于编写<史学概论>教材的情况与思考》,《历史学》2006年第8期
     ⑥ 陈祖武:《谈谈史学工作者的责任和素养》,《历史学》2006年第8期
     ⑦ 曹守亮:《唯物史观与历史理论研究的新成就》,《历史学》2006年第9期
     ⑧ 于沛:《关于马克思对东方社会性质及发展道路研究的再思考》,《历史学》2006年第10期
     ⑨ 张广智:《马克思主义史学的诞生(19世纪40年代前后)》,《历史学》2006年第5期;梁民愫:《当代英国马克思主义史学:注重理论渊源和文化研究传统的双重考察》,姜芃:《霍布斯鲍姆和佩里·安德森对唯物史观的理解》,《历史学》2006年第10期
     ⑩ 田居俭:《必须尊重中华民族的历史渊源——评历史虚无主义的一种表现》,《历史学》2006年第4期
     (11) 黄凯峰:《以科学的历史观指导历史评价——兼评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历史学》2006年第6期
     (12) 瞿林东:《前提与路径——关于中国史学进一步走向世界的思考》,《历史学》2006年第12期
     (13)(美)格奥尔格·伊格尔斯著、张爱红译:《世纪之交西方史学的转折点》,《历史学》2006年第1期
     (14) 易宁、李永明:《修昔底德的人性说及其历史观》,《历史学》2006年第2期
     (15) 吴道如:《贝克尔的相对主义史学》,《历史学》2006年第4期
     (16) 张国刚:《欧洲的中国观:一个历史的巡礼与反思》,《历史学》2006年第6期
     (17) 梁民愫:《英国新社会史思潮的兴起及其整体社会史研究的国际反响》,《历史学》2006年第5期
     (18) 朱政惠:《海外学者对中国史学的研究及其思考》,《历史学》2006年第11期
     (19) (美)马克·塞尔登:《对中国研究及中国在世界上之地位的再思考》,《历史学》2006年第3期
     (20) 张文杰等:《西方思想史研究笔谈》,《历史学》2006年第7期
     (21) 张广智:《再论20世纪中外史学交流史的若干问题》,《历史学》2006年第8期
     (22) 瞿林东:《中国古代史学中的比较研究》,《历史学》2006年第4期
     (23) 侯树栋:《庞卓恒先生的历史比较研究理论与实践》,《历史学》2006年第8期;邹兆辰:《历史比较:探寻真正世界性的历史普遍规律——一个中国历史学家的历史比较观》,《历史学》2006年第4期
     (24) 王晴佳:《文明比较、区域研究和全球化——第20届国际历史科学大会所见之史学研究新潮》,《历史学》2006年第4期
     (25) 刘家和等:《中西古代文明若干问题的思考与再思考》,《历史学》2006年第8期
     (26) 孙永芬:《中西封建专制政治差异》,《历史学》2006年第3期
     (27) 刘林海:《从二分到跨文化比较——西方的中西历史及史学比较述论》,《历史学》2006年第11期
     (28) 戴仁柱著、马佳译:《新五代史英文版序言》,《历史学》2006年第12期
     (29) 王晴佳《文明比较、区域研究和全球化——第20届国际历史科学大会所见之史学研究新潮》,《历史学》2006年第4期
     (30) 王晓德:《关于“全球化”与“美国化”的几点思考》,《历史学》2006年第10期
     (31) 于沛:《全球史:民族历史记忆中的全球史》,《历史学》2006年第4期
     (32) 王晴佳:《文明比较、区域研究和全球化——第20届国际历史科学大会所见之史学研究新潮》,《历史学》2006年第4期
     (33) 梅雪芹:《从“人”的角度看环境史家与年鉴学派的异同》,《历史学》2006年第6期
     (34) 高国荣:《环境史学与跨学科研究》,《历史学》2006年第2期
     (35) 吴晓军:《生态环境影响:解读西部历史变迁的新视野》,《历史学》2006年第2期
     (36) 王建伟:《史学年报及其学术史意义》,《历史学》2006年第12期
     (37) 何炳棣等:《“清华国学研究院与21世纪中国学术讨论会”笔谈》,《历史学》2006年第1期;李伯重:《20 世纪初期史学的“清华学派”与“国际前沿”》,《历史学》2006年第2期
     (38) 他们是苏秉琦、谷霁光、张舜徽、陈垣、谢国桢、史念海、白寿彝、陈寅恪、罗荣渠、童书业、朱绍侯、杜维运、瞿林东、仓修良、廖学盛、许苏民
     (39) 张剑平:《论童书业对中国古代社会的理论探讨》,《历史学》2006年第12期
     (40) 周祥森:《新史学:历史学者的永恒追求》,《历史学》2006年第1期;吴怀祺:《民族科技文化与史学的创新精神》,《历史学》2006年第10期
     (41) 邢贲思:《历史·历史学·历史剧》,《历史学》2006年第4期
     (42) 黄国信、温春来、吴滔:《历史人类学与近代区域社会史研究》,《历史学》2006年第12期
     (43) 卢卫红、刘兵:《人类学视角的引入对历史学研究的意义和价值》,《历史学》2006年第8期
     (44) 章开沅等:《历史研究中的“原生态”问题》,《历史学》2006年第9期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