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国史 > 中国近代史 >

走向抗战丨蒋日记周周读(五十三)

http://www.newdu.com 2018-01-04 浙江大学蒋介石与近代中 佚名 参加讨论

    蒋日记周周读53:1937年岁末,蒋感叹“未知明年今日将如何耶?”
    (1937年12月26日-12月31日)
    12月26日,蒋介石仍在病中,“寒热未退,不能起床”,身体还没有痊愈。
    当天晚上有一个令他“心为之大慰”的消息,即德国大使陶德曼转来了日本方面最新的“和谈条件”。蒋介石感到欣慰,并非因为条件宽和,恰恰是相反,日本的条件“苛刻至此”,足以让一切“主和”的国人断了念想。蒋介石认为,从此,关于战与和,我国“内部亦不致纠纷”,他从而心感安慰,“决置之不理”。
    德国大使陶德曼担任中、日间调停人,至少三次向蒋介石传达日本的条件。11月4日转达的是日方的“七项和平条件”。12月2日,陶德曼到南京面见蒋介石,日方的条件基本上未变,当时日本在军事上处于比一个月前明显的优势,但所列条件并未升级,因此,国民党上层军政官员多愿意以此为条件来谈判,蒋虽不悦,但未拒绝陶行曼的调停行动。
    但是,当日军在军事上取得重大进展,尤其是占领上海、南京后,其野心膨涨,自然不再满足于之前的条件。日方明确对以前的条件表示出质疑:“能否仍以十一月间所提出之原则为谈判之根据,殊属疑问。”果不其然,12月下旬,日本通过陶德曼转来的“和谈条件”已换了副模样,咄咄逼人,更进一步。蒋记下了日本的基本条件:
    一、中政府放弃亲共抗倭反满政策,须与倭满共同防共。二、必要地区划不驻兵区,并成立特殊组织。三、中与倭满成立经济合作;四、相当赔款。此外另附二件,甲、谈判进行时不停战;乙、须由我派员费到其指定地点直接交涉云。
    这根本就不是“和平谈判”的条件,而差不多是一个战胜国对战败国的最后通牒。
    12月27日上午,国防最高会议召开常务委员会,讨论日方所提条件,由汪精卫主持。会上,多数人觉得日本条件虽苛,但中国军事上无力支撑,仍主张议和,会上还有人对蒋介石迟迟不决定“和谈”进行指责。
    当天,蒋虽寒热已退,但精神仍不济,只能卧而会客,未参加会议。但他记下了会议的场景并有所感慨:
    国防会议讨论敌人所提条件,多主议和,于右任等且评余为优柔而非英明。此种糊涂评论固不足计较,但一经失势,则昔日趋炎附势者,今皆变为投石下井矣。本党老糊涂亡国元老之多,此革命之所以至此也。
    蒋接着记,他在病床上与张群“谈和战与存亡,及个人生死以国家之利害问题”。据此推测,会中情形是张群告诉他的。日记中直接点名于右任等主和,痛骂其为“趋炎附势”与“落井下石”的“老糊涂”。
    28日,蒋介石会见汪精卫、孔祥熙、张群,后者汇报昨天会议情形,决定对日和战的问题,由蒋、汪、孔三人做最终的决定。蒋介石坦白地说了他原则与底线:
    国民党革命精神与三民主义,只有为中国求自由与平等,而不能降服于敌,订立各种不堪忍受之条件,以增加我国家与民族永远之束缚。若果不幸全归失败,则革命失败不足为奇耻,只要我国民政府不落于敌手,则敌所凭藉,我国随时可以有恢上复主权之机也。乃即决定不理敌之条件。
    最后决定,当日公开发表对日主张,声明拒绝日本的“和谈条件”。
    调停如劝架,争执双方又似在做买卖,是否和解的前提无非是得势一方提出的价码高低,和劣势一方可妥协的弹性程度。无论试探、商量或者让步终归只是方法、手段,本质上决定成交的还是原则和底线。蒋认为日方条件苛刻至极,有违其底线。国民党内主张“和谈”的大有人在,蒋认为他们多是“文人”、“老朽”、“糊涂元老”,“投机取巧者”,毫无革命精神。观察蒋日记所载,似乎有一种不可挑战的“投降观”支撑着他:
    宁为战败而亡,毋为降敌求存。
    战败则可转败为胜,降敌则虽存必亡,而且永无复兴自拔之时矣。
    宁交友被负,毋降敌招亡
    只有为中国求自由与平等,而不能降服于敌,订立各种不堪忍受之条件。
    从这些豪言壮语中可以看出,蒋认为特殊时期的“和谈”,接受敌方过分的条件,与投降无异。从近代中国屈辱的历史来看,投降意味着民族必将受辱签订各种条约,只会“增加我国家与民族永远之束缚”。而蒋是国家的主政者,所有投降与民族屈辱的责任,历史的骂名,均要他来承担,所以,蒋在极度困难的条件下,仍坚持抗战。
    
    蒋介石坚持抗战
    12月30日,蒋介石会见了从南京战场撤退出来的各师师长,他听取报告后,对南京撤退混乱实情感到“痛愤”。推其痛心愤怒之由,大约“痛”在大量士兵非牺牲于战场,而丧命于撤退路上,“愤”在造成此种惨状是由于命令下达不明,指挥不当等人为原因。南京保卫战期间,由于敌人进攻太猛,多处城墙被突破,唐生智于12月12日晚17时正式下令各部撤退,因其组织不利,造成情况混乱,撤退命令无法正常传递,导致大部分军队拥至长江边,然而仅有少数船舶,造成人人争渡,任意鸣枪,挹江门外“被踏死者堆积如山”,江上“船被击毁者有之”,“装运过重沉没者有之”,场面无法控制。上万滞留城中的士兵,被日军大量屠杀。蒋认为唐生智应对此负主要责任,他写道:“此余用人不当,有以致此。唐生智始终为误国之徒也。”此后,蒋也未再重用过唐。实际上,蒋介石对南京保卫战的失败与撤退中的混乱状况,也要负责的。
    1937年即将过去,这是中华民族历史上重要的一年,也是蒋介石个人生涯重要的一年。日军全面侵华与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天翻地覆。辞旧迎新之际,蒋介石在12月31日的日记中,记下了一个由细节引发的感慨:
    去年今日,犹在南京与益之、天翼等密商大局也,未知明年今日将如何耶?
    1936年的最后一天,蒋介石刚从西安脱险回到南京,抱病与朱培德、熊式辉等密商大局。万不曾想,一年后,朱培德已病逝,南京更已陷入日军之手。未来一年的战况如何,前途何在,蒋介石完全没有把握。
    然而,可以确定的是,无论如何,中华民族终将抗战到底。正所谓“铁骑踏过无踪觅,冬去春来还我城,抗战将士杀敌忙,惟盼大地重安生。”
    蒋介石日记原文
    12月26日 星期日 晴
    雪耻 勿忘勿助。
    本日,寒热未退,不能起床。晚间,闻听德大使转达倭寇所提条件。余病中闻之,以为倭俄或以和缓条件诱我政府,使我政府内部仅又发生争执或动摇。深夜,得悉其所提者四个原则:一、中政府放弃亲共抗倭反满政策,须与倭满共同防共。二、必要地区划不驻兵区,并成立特殊组织。三、中与倭满成立经济合作;四、相当赔款。此外另附二件:甲、谈判进行时不停战;乙、须由我派员费到其指定地点直接交涉云。余见此,心为之大慰,以其条件与方式苛刻至此,我国无从考虑,亦无从接受,决置之不理,而我内部亦不致纠纷矣。
    12月27日 星期一 雪
    雪耻 富贵不淫,贫贱乐。
    本日,国防会议讨论敌人所提条件,多主议和,于右任等且评余为优柔而非英明,此种糊涂评论固不足计较,但一经失势,则昔日趋炎附势者,今皆变为投石下井矣。本党老糊涂亡国元老之多,此革命之所以至至此也。今日,寒热已退,但精神未复,卧而会客。与岳军谈和战与存亡,及个人生死以国家之利害问题。
    12月28日 星期二 雨
    雪耻:正气。
    本日,汪、孔、张诸兄来会报。余以昨日国防会议情形与意见,由汪、孔与余三人决定。余坦白告以国民党革命精神与三民主义,只有为中国求自由与平等,而不能降服于敌,订立各种不堪忍受之条件,以增加我国家与民族永远之束缚。若果不幸全归失败,则革命失败不足为奇耻,只要我国民政府不落于敌手,则敌所凭藉,我国随时可以有恢上复主权之机也。乃即决定不理敌之条件。晚,会苏俄新大使,约谈二时半。
    12月29日 星期三 阴
    雪耻 揆之天理而顺,裁之吾心而安。
    预定:一、查上次械弹何在。二、石祖德部驻地。三、见各军师长。四、决定行政院长人选。五、见德顾问与卢汉。
    注意:一、阎、汪、程等会商办法;二、外线如停,则内战必起,与其国内大乱,不如抗战大败。三、除抗战以外,再无其他办法,四、电龙志舟商大局;五、作最后打算。
    上午,批阅、记事。约于、居谈抗战方战(针)不可变更,此种大难,大节所关矣,必须以主义与本党革命立场为前提也。下午,会客、批阅,决定行政院与大本营各部长人选。
    12月30日 星期四 气候阴
    雪耻 始终如一。
    预定:一、见王雪艇、陈厚甫等。二、决定行政院与军委会改组名单。三、约阎谈话。四、电白回汉。五、见鹰屋与卢汉。六、发魏款。
    注意:一、美借款已签字。二、倭炸广州美国学校。三、今日最危之点在停战言和。四、最后之打算与基本工作之决定。
    本日,决定行政院与军委会改组名单,与孔、张讨论政策。见南京撤退各师长,当时实情令人痛愤,此余用人不当,有以致此。唐生智始终为误国之徒也。
    12月31日 星期五 晴
    雪耻 从前种种譬如昨日死。
    预定:一、侍从室应增研究组或顾问室。二、军校训话。三、戴、康等无线电与航委会通信。四、军力总检查。五、战败总因检查。
    注意:一、伤病、散勇、难民之处置。二、游击部队之规律。三、对共党之方针。四、敌军行动之判断。五、阎、汪、程、白之会商。六、最危险之点。七、总兵力。
    上午,批阅、会客。正午,见伯川,见其流泪心伤,为之凄然。下午,会客,见公权与希圣,皆可用之才也。晚,记事。去年今日犹在南京与益之、天翼等密商大局也,未知明年今日将如何耶?
    毛泽东在1937年
    12月30日 连发两电:一电关于长江南北作战部署的一件。一电关于日军进攻的形势和我之战略部署。并说所提意见请考虑后向蒋介石提出。
    《竺可桢日记》中的1937年
    12月26日 今日出发赴兰溪。
    12月27日 要家眷船先开金华。
    12月28日 要沈仁湘看兰溪至常山、玉山交通。我得车站电话知铁路无望,要学生乘舟赴玉山。
    12月29日 经兰溪至常山。
    12月30日 托购柴油。
    12月31日 在常山。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