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南京 王继军 图中所示是笔者收藏的一件民国茄子型文房用具:铜水滴。其长12、厚4、高3.5厘米,重196克。就外形看,该水滴呈暗褐色外表,造型与实物无异,尤其是爪形的茄蒂部分凹凸有形,紧贴在茄身上,和细长的把部浑然一体,栩栩如生。观察可见这件水滴为中空结构,底部有1厘米见方的平面用于平稳摆放,茄身上端及尾部各有一个圆形小孔,分别用于注水及出水。而看似无用的茄子细把部位,做工依然精致而不失天然,粗细分明且自然弯曲,体现出制作者严谨的工匠精神。整体上看,此水滴造型奇特,纹理细腻,用料考究,包浆熟旧,是一件不可多得的文房雅物。 水滴,也称砚滴,顾名思义,是古代文人磨墨时用来装水、滴水的文具。它还有一个好听的名字叫做“水注”,意指用它来注水入砚台,因形似注酒壶而得名。据相关典籍记载,汉代就已出现砚滴,古人将它分为两种,有嘴的叫水注,无嘴的叫水丞。随着朝代更替,古人所用的水滴材质逐渐变化,从铜质到瓷质各不相同;形状也从人物、动物发展到植物及几何形状,造型各异,有的粗犷奔放,有的细致典雅。许之衡《饮流斋说瓷》第九“杂具说”中记载:“水滴象形者,其制甚古,蟾滴,由来久矣。古者以铜,后世以瓷。明、清有蹲龙、宝象诸状。凡作物形而贮水不多则名曰滴,不名曰盂。”以此看来,这件“茄子”当是典型的水滴无疑。 笔者的父亲当初购得这件水滴的经历颇为有趣。那是20多年前,父亲所在单位组织去安徽绩溪古城游玩。在清澈的溪水旁,青砖黛瓦,整齐地排列着古朴的建筑群。同事们走进一家专售古玩的商店,老张拿起这件水滴问大家,这是什么?众说纷纭的回答让老张连连摇头,接着,他拿起水滴放到嘴边,就着上端小孔吹了起来,呜呜之声不绝于耳:“这可是件古代的好乐器哦!”老张大声说。喜爱书画的父亲走上前去纠正了他,并拿起水滴,放进旁边装满水的面盆,顿时水流从小孔流了进去。父亲又将水滴拿出,拇指按住上端小孔,无水留出;拇指放开,尾端小孔立刻出水。顿时老张的说法引来一阵哄笑。老板也爽快地将水滴卖给了父亲。笔者大学毕业去偏远的乡村任教,父亲特地将水滴拿出相送,勉励我“不要忘记党和人民的培养,滴水之恩,当涌泉以报,全身心投入到工作中去。” 如今,父亲已离开我多年。教学之余,我也时常沉醉于翰墨书香。尽管随着各种书画墨汁的广泛使用,水滴也早已退出了历史舞台,然而我对这件文房雅物却情有独钟。它不但让我感受到厚重的中华文化,还让我体会到父亲的谆谆教诲。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