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毕摩是彝族原始宗教的祭司,是族群生活中的核心人物,是享有族人特殊尊重的群体,是彝人聚居区的保护神;毕摩仪式在民间广泛流传,毕摩在仪式中用山歌式的旋律和歌谣式的语言唱诵族群的行为规范,反映了彝族民众的心理特征、审美观念和价值取向。通过对毕摩仪式音乐形态的考察分析,揭示该仪式音乐的特征所在。 关键词:彝族;毕摩;仪式音乐;彝族颤音;短长节奏 彝族是学界公认的跨界民族,主要聚居在我国西南的四川、云南、贵州等地区,亦有部分分布在缅甸、泰国、老挝、越南等国家。彝族族群拥有悠久的历史和古老的文明,其宗教、历史、天文、历法、语言、文字等均有史料记载。 彝族人信奉本族的原始宗教,其神职人员被称为毕摩,彝人将毕摩划归为知书识礼的、有较高社会地位的阶层。由毕摩主持的毕摩仪式涉及族人生活的各个方面,婚丧嫁娶、生老病死都有相应的仪式。那些在仪式中所唱诵的经文(被彝族人称为百科全书)传承了彝族古老的文化,是彝族音乐文化最为核心的部分,是世人奉献给神灵的语言,具有超凡的法力。本文将整理分析多次在四川老凉山彝族聚集区田野工作中收集的毕摩仪式经腔音乐。 一、毕摩仪式音乐类型 凉山毕摩经腔音乐的核心音调现今主要流传的有21种,这些音调是毕摩仪式音乐的核心要素。毕摩用这些相对固定的音调在各种仪式中唱诵不同的经书,其中包含诵唱经文的“近语言”念诵、念咒声和“近音乐”的经文唱诵。从音乐风格的角度,将其分为“咏唱式”(包含单声部和多声部)、“吟唱式”、“诵唱式”、“综合式”四类。 记谱说明:基于对异文化的尊重,本文选择西方民族音乐学中“局外人的”“分析的”“描述性乐谱”的记谱方法。根据毕摩仪式音乐中音乐与语言的特性,使用西方音乐记谱法记录音高和节奏,借助语言中的标点符号(逗号和句号)替代小节线,试图描述乐音吟诵风格。经腔基本是建立在主要旋律反复的基础上,它既包含原样反复又有变化幅度不大的变体反复,故用省略号替代惯用音乐反复记号(因部分经腔系小幅度的变化反复)。乐谱中用“yz~”为“彝族颤音”的标记符号(后文有解释)。 记音说明:从“语言音色说”的角度,绝对排斥译文歌词(歌词大意以注释的方式出现),因为使用译文歌词必然丢失地域性语言音色,也就是丢失各地域(各民族)音乐元素的显性符号。所以乐谱下第一行是彝语拼音,第二行是国际音标,另有歌词译意。 采集时间:2008年7月—12月。采集地点: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美姑、雷波、昭觉等地。演唱:吉克伍沙、曲比拉火、曲比拉吉、曲比尔日等。彝语注音:沙马吉哈(中央民族语言翻译局彝语室主任)。彝语翻译:阿牛史日(美姑县档案局局长)、曲比尔日(美姑毕摩文化研究中心专职毕摩)。录音、摄影、记谱、访谈均为笔者。 (一)咏唱式 “咏唱式”经腔是仪式音乐中音乐特征最为显著的类型。连绵起伏的旋律线条和相对规整的节奏特点,展现古朴而浪漫的歌唱性格。咏唱式音调按声部可分为单声部和多声部两类。 1.单声部音调 记录了彝族一个女子的成长过程,从降生开始,一岁、二岁……一年又一年的成长经历,然而女子不幸夭折,死后变鬼作祟于活人。毕摩通过引导、劝导、诱导等多种方式劝阻和驱赶。 歌词译意:仪式有程序,现在到了诱送女鬼时。自古汉人引魂者,依靠庙宇来引魂;藏人引魂者,依靠庙堂神像引亡魂;彝族毕摩引魂时,全靠额毕神位作依托。作法诱引女鬼魂,世间难寻诱魂的毕摩,并非真难寻…… 音乐分析:经腔旋律悠长,似山峦连绵起伏,富有山歌韵味。上句善用短鼻腔音,之后四度上行接“彝族颤音”,上扬感觉清晰;下句用“鱼咬尾”的方式发展,旋律回转到句首音,上下句旋律形成大波浪线条(~~)。音乐中连续的四度(sol-do)(re-sol)、二度(do-re)的旋律进行,彰显山歌韵味。 2.多声部音调 赎魂调,彝人认为人时常会受到诱惑丢失魂魄,必须采取救赎的仪式将灵魂赎回人的身体,保证身体的健康。 歌词译意:诵经赎主魂,诵经换主魄,主家游荡的魂魄,今用温顺绵羊赎尔魂,黄色母鸡赎尔魄,众魂群魄快快回…… 音乐分析:经腔为二人轮唱的二声部咏唱式音调,声部间相差三度。由高音旋律声部开始,第二声部在第四拍进入,乐句开始部分感觉自然和谐。音域不宽,在一个八度之内;大二、小三度音程居多;五声调式,以角、徵、羽音为核心;二声部交错构成织体丰满、错落有致的特殊效果。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