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为文学作品,但故事中的书生李甲“与同乡柳遇春监生同游教坊司院”,即杜十娘与李甲相遇的“教坊司”却有其地,位于北京市东城区中部的本司胡同。 《杜十娘》是戏剧中的经典剧目,多个剧种均有表演,其中以“四大名旦”之一荀慧生先生所演的京剧《杜十娘》最为著名,其扮相俏丽多姿,唱腔委婉动听,故事情节感人,久演不衰,至今仍为许多京剧名家的常演剧目。 《杜十娘》的故事可谓家喻户晓,它取材于明代文学家冯梦龙《警世通言》第三十二卷中“杜十娘怒沉百宝箱”的故事。虽为文学作品,但故事中的书生李甲“与同乡柳遇春监生同游教坊司院”,即杜十娘与李甲相遇的“教坊司”却有其地,位于北京市东城区中部的本司胡同。 《北京市东城区地名志》载:“本司胡同,明朝属黄华坊,称本司胡同,俗讹称粉丝胡同,因明朝教坊司在此,故名。清朝属镶白旗,沿称。”《燕都丛考》称:“本司者教坊司也。” 何谓“教坊司”?《北京文化史略》称:“教坊司是中国古代宫廷音乐机构,始于唐代,称为教坊,专门管理宫廷俗乐的教习和演出事宜。宋元两代亦设教坊,明代改教坊为教坊司,隶属于礼部,主管乐舞和戏曲,至清代雍正时改教坊司为和声署。”邓之诚所著《骨董琐记》称:“本司胡同,本司者,教坊司也。顺治初,沿明制,设教坊司。凡东朝行礼筵宴,用领乐官妻四名,领女乐二十四名,女乐由各省乐户挑选入京充补,随钟鼓司引进,在宫内排列作乐。顺治八年(1651年),停止教坊司妇女人宫承应,用太监四十八名。十二年(1655年),仍用女乐,至十六年(1659年),复改用太监,遂为定制。雍正七年(1729),改教坊司为和声署,教坊之称遂永从革除。”由此可见,“教坊司”之名从明永乐年间到清雍正年间,在北京存在了300余年。 明清时京城东四牌楼附近有多条胡同,其中以本司胡同最为知名,因为教坊司就在这条胡同里,其北侧有演乐胡同,南侧有内务部街(明清时叫勾栏胡同),是京城的“红灯区”之一。说起这一带的妓院非同一般,而是隶属于教坊司的官家妓院,妓女大都供奉权贵皇亲,也有一些官僚政客、公子王孙、文人雅士到此销金取悦。 明万历年间“教坊司”所辖的妓院中,名气最大的莫过于本司胡同里的“馨翠院”了。有史学研究者推断,冯梦龙所描写的李甲“与同乡柳遇春监生同游教坊司院内,与一个名姬相遇。那名姬姓杜名媺,排行第十,院中都称为杜十娘”,有可能是“馨翠院”中名妓杜娟的化身。杜娟原本是官宦家的女儿,只因父亲涉案下狱而死,一家人失去了依靠。刚满“破瓜之年(十六岁)”的杜娟被卖入“馨翠院”,因在院中排行第十,故称为“杜十娘”。又因其“浑身雅艳,遍体娇香,两弯眉画远山青,一对眼明秋水润”,使许多风流才子拜倒在她的石榴裙下。但杜十娘“久有从良”之意,历经多难,最终逃离青楼。 本司胡同一带的妓院一直延续到民国年间,1949年11月21日,北京市一夜之间封闭了全市所有的妓院,本司胡同的妓院也在其中,从此这条浑浊的街道被净化。 而今的本司胡同只是京城一条普通的街道,但一些古老的建筑还存在着,记录着岁月的沧桑。至于“杜十娘”的种种传说,有时还会被一些上了年纪的老人提及。文/户力平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