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传说,伏羲是雷神的后代,因为他母亲是在“雷泽”踩上一脚印后怀上他的。他母亲的名字叫华胥,来自一个天堂般快乐的国土—华胥氏之国,伏羲生来像雷泽的主神人首龙身的雷神一样,也是人龙合体。一些将伏羲看成人蛇合体的看法只是因其下肢细长而得出的,但却忽略了其仍有上肢,整体看不应是有肢蛇体,而更应看成人龙合体。另据古籍记载,“太 白皋 帝伏羲氏。”《左传·昭公十七年》记郯子语:“太 白皋 氏以龙纪,故为龙师而龙名。”而远古时代,中华大地曾出现四个著名的部落,黄河中上游的炎帝部落和渭河流域的黄帝部落,及黄河下游的少 白皋 部落和江淮流域的太 白皋 部落。史称炎帝“人身牛首”,“黄帝有熊氏”。少 白皋 以鸟为图腾。另据刘恕《通鉴外记》记太 白皋 部落的官号有飞龙、潜龙、居龙、降龙、土龙、水龙、青龙、赤龙、白龙、黑龙、黄龙,而这些名词不仅有力说明太 白皋 部落视龙神圣,同时也充满八卦观念及五行观念和阴阳学说。八卦的发明据称正是由伏羲创造,同时他还制定嫁娶礼节、节日、历法等,而伏羲之后的神农教导人们使用农田,从这些事例分析,最先创造农业的部落应为太 白皋 部落。但是四个主要部落相距接近,因此融合各自文化也应随时发生。事实上,在当时伏羲部落的生产能力和文化水准足以领先其他部落,较发达的生产力和较为稳定的先进生活方式无疑会被其他部落所效仿、继承。正因其曾经非常先进,才使得龙文化在中华大地普遍传播,或者说,农业的相对高度发达所形成的相对深厚文化才使得农业在更广大的地域内扩散、辐射,才使得龙文化经久不衰。那么,“炎黄子孙”的意义就应是以龙文化为主的农业民族后裔。 (四)从龙在十二生肖中的位置分析 龙这一神秘“动物”史料上对其的记载很多都已被神化,但是却又显得非常具体,具体到仅有的十二生肖这一时间标志中都有龙的位置,具体到《易经》中竟以龙的变化注释卦辞,这些事实应该可以说明,最初龙的地位并不是神化般高贵的,它不也同其他十一种动物并列吗?不也用它解释易经中的现象吗?龙无非是“鳞虫之长”,无非同麟、龟、人地位相当,无非是自然界中的一员,而现今的龙却几乎完全被神化了。因此,对龙的思考不妨借助这两个最原始史料进一步加以分析。 十二生肖的十二种动物(龙可还当作动物)中,初龙外都是与远古人们有着密切关系的常见动物,每种动物都经常出没于农业民族的周围。既然龙列在十二生肖之中,就足以说明,龙也同其它十一个生肖一样是常见的。由于远古时期人们对自然界还一无所知,当然也不明白人死后会变成什么,因为有记忆存在,祭奠死去的亲人便成为很重要的活动。据记载,祭奠是远古人们最为重要的社会活动,而因祭奠、或因随葬、或因坟墓结构等诸多因素,一些常见的与人们密切相关的动物,时常会出现在坟墓周围。那么,远古人们很容易误以为死去的亲人突然变成了某种动物。坟墓上有鼠、蛇、兔的洞穴,偶尔被发现在其中,就以为死者已变成了这种动物,于是这种动物便成为人的另一标志——属相,值得注意的是,属相的“属”字以“尸”作为偏旁。 龙也是如此,在雷雨天远看坟墓,足以使远古人们误以为死者变成了龙升天了。由于凤对古人而言是较为罕见的“动物”,且其降龙特性早已被古人神话崇拜,导致凤与人的距离太远,才使得生肖没有凤。图腾祖先观念是最早的祖先观念,同时人死化身为图腾也是远古人们的一种信仰。远古人们或根据某些动物生存方式对人的启迪(如穴居、它们所食食物),与人的亲密程度,或对人的帮助作用(如耕种、提供食物、便于交通)或对人的威胁等等。都可成为古人崇拜的对象。 那么,为什么只选择十二生肖呢?远古农业民族对农业有着巨大依赖,并根据月球很有现律的运转制定出周而复始的月历历法,以便比较准确地确定时间及耕种季节,这就必然将每年划分出十二个月份,这就是阴历十二个月。经对众多属相认真筛选后,再每个月附以相应比较合适的动物生肖,这就必然只存在十二生肖。为了更加准确地确定时间先后、年龄长幼,便出现了为周而复始的年份冠以相应的生肖,加之天干、地支的出现,再与生肖结合才流传至今。 而生肖的顺序又是如何确定的呢?这十二生肖所有动物远古人们按一至十二的顺序把它们排列为:鼠、牛、虎、兔、龙、蛇、马、羊、猴、鸡、狗、猪,那么从中不难发现,每个月冠以的生肖动物,在这个月中是全年最为活跃兴盛的时期。如,鼠一月为冬藏阶段,食物丰盛,天敌甚少。牛在二月耕种最为繁忙,在全年农业生产中发挥作用最大。三月虎、四月兔、八月羊食物鲜美丰盛,七月马、十一月狗,对古人作用也最大,丰收季节的九月猴、十月鸡更是全年最好时期。而龙在五月却是最为兴盛、经常出没的时间,雨季的六月蛇最易繁殖,十二月为腊月,祭月,此时的猪也可看作贡献最大时期(此时间季节应指阴历,且指两河流域而言)。以此表达远古人们对冠以某种生肖的已故亲人的祝愿,从中也证明了十二生肖起源只能是中国,这是由于中国两河流域的地理位置决定的。 现今所使用的每年一月为寅月的历法,只是历代统治者根据自身喜好反复更改才确定的。据史料记载,夏以寅月为岁首,商以丑月为岁首,周以子月为岁首,秦以亥月为岁首等等,直到唐后期才改用夏正至清末。这说明以何月为岁首时常多变,但却在每日时辰上未有改变,始终以子为首。“冬至大如年”,冬至标志夜长昼短的结束,从此白天将越来越长。《汉书》言:“冬至阳气起,君道长,故贺。”我国农历冬至在阴历十一月,即鼠月,夏历前曾将鼠月定为全年之始,将冬至定为元旦,至今还有“亚岁”之称。夏至阴始为阳极,冬至阳始为阴极。其实,每年的交界之处理应是夏至或冬至,而将冬至定为元旦既适合古代实际又符合现代科学,公元纪年就很接近冬至。后来以夏历寅月为岁首,只是历代统治者的臆断,之所以定名为正月,正说明了其不正。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