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历史虚无主义概念的提出与演化 在学界的叙述中,往往将历史虚无主义当作新近诞生的名词。笔者曾以中国知网数据为主要考察对象,对历史虚无主义的提出与演化做了初步梳理,将学术界对历史虚无主义论争分为1956~1988年、1989~1999年、2000年至今三个阶段,并认为新世纪出现了2000年、2005年、2013年至今三次高潮。[21]但是,因关于历史虚无主义问题的很多重要文章都是在《人民日报》刊发的,并未被中国知网收录,不利于对历史虚无主义问题进行溯源。通过对《人民日报》的系统梳理可以发现,在对形形色色的虚无主义进行批判的同时,历史虚无主义的概念逐渐出笼,其内涵逐步接近当前历史虚无主义的特定概念。 (一)历史虚无主义概念的完整提出 1958年,关锋在讨论过去与将来的关系时指出:“共产党人是历史唯物主义者,是坚决反对工作中和科学研究中的割断历史的非历史主义和虚无主义的”。[22]1964年,柯庆施在关于繁荣社会主义戏剧的讲话中,认为对中外文学艺术的优秀遗产都要继承,对继承应该持有正确的态度,“我们既不是历史的虚无主义者,也不膜拜于遗产,而是对遗产采取批判地继承的态度”[23]。1974年,在批林批孔运动中历史虚无主义被完整地提出来。有人指出:“我们要用马克思主义这个锐利武器,对整个民族文化遗产作历史的、阶级的分析,剔除其封建性的糟粕,吸收其民主性的精华。既要反对全盘否定的历史虚无主义,又要反对无批判的兼收并蓄。运用对立统一规律研究历史,要透过历史现象,总结阶级斗争中带有规律性的东西,特别要总结历史上复辟与反复辟的经验教训,帮助我们提高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自觉性”。[24]根据笔者所掌握的材料,这是最早提出的完整的历史虚无主义概念。这里的“历史的虚无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都是指对民族文化遗产否定的态度。但是历史虚无主义概念提出后,当时并未引起重视,其他文章也未再继续使用这一词语,直到“文化大革命”结束,在揭批和清算“四人帮”的错误时,历史虚无主义才再一次被提出,并被广泛使用。 (二)对否认民族文化传统的历史虚无主义进行批判 在批判“四人帮”对民族文化遗产的“彻底扫荡论”时,有人将其定性为“形而上学和历史虚无主义”。文章认为,“四人帮”把文化遗产一概说成是“剥削阶级政治愿望和思想感情的反映”,是为“剥削阶级服务的”,“不仅一笔抹煞了优秀的人民文化的历史进步作用,而且把剥削阶级上升时期和没落时期混淆起来,从根本上歪曲了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一种不折不扣的形而上学和历史虚无主义”,并且指出:“这种虚无主义并不是什么新鲜玩艺儿,外国有过,中国也有过”,“四人帮”不过拾人牙慧,用马克思主义词句略加粉饰而已。[25] 有人则将“四人帮”在文化领域的倒行逆施批判为“一套不折不扣的文化专制主义、历史虚无主义和主观唯心主义”,指出“四人帮”在“大破封资修的旧文化”、“创造新的无产阶级的阶级文化”的幌子下,割断历史,打倒一切,否定一切,这些做法是“虚无主义态度,与马克思主义毫无共同之处”。[26] 后来,在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中,如何认识文艺的传统、如何看待文化遗产也成为重要的内容。茅盾指出:“文艺作品在其公之于世的历史阶段,既然发生过巨大的教育作用,那么,作为这一历史阶段的上层建筑的组成部分,它就有其历史价值,就会被人所欣赏喜爱,不承认这一点,那就是历史虚无主义而不是历史唯物主义了。”[27]改革开放初期,虽然依旧带有“文化大革命”时期语言的印迹,但是理论界已将历史虚无主义作为历史唯物主义的对立面进行学术上的批判。 1979年1月,停刊十多年的《曲艺》复刊,在第一期开设了“陈云同志谈评弹工作”栏目,刊发了《陈云同志对当前评弹工作的几点意见》、《陈云同志给吴宗锡同志的信》等。在给吴宗锡的信中,陈云着重阐述了说新书和说传统书的辩证关系,指出“闭目不理有几百年历史的传统书,是一种历史虚无主义”[28]。就目前材料所见,这是党和国家领导人第一次提到完整的历史虚无主义概念。不过,这时候的历史虚无主义依然是针对传统文化的否定态度而言的。此后,历史虚无主义一词的使用较为宽泛,如1982年11月,在纪念郭沫若诞辰90周年时,侯外庐提出郭沫若尊重历史的发展,用科学标准去评价历史和历史人物,“既要反对复古主义,又要反对历史虚无主义”;[29]1983年,有人指出:“我们不是历史虚无主义者,不应该对文化遗产采取全盘否定的态度,而应该采取批判继承的态度。”[30] (三)当前意义上历史虚无主义概念的提出 “文化大革命”结束后,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就不能不涉及毛泽东晚年所犯错误,当时全党和全国人民都很关注这个极其敏感而又非常棘手的问题。一方面,不纠正毛泽东晚年错误,就迈不开新的步伐;另一方面,不科学评价毛泽东的历史地位,就会引起思想混乱,影响安定团结的局面。当时,党内外有两种思想倾向:一种是受“两个凡是”的影响很深,认为批评毛泽东的缺点错误,就是“砍旗”、“丢刀子”;一种是因为毛泽东晚年犯了错误,就想全盘否认毛泽东的历史地位,否认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价值和指导作用。为了统一思想,有必要对历史问题做一权威总结。在《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起草过程中,邓小平确定了科学评价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的基本原则。李德生高度赞扬邓小平科学评价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的贡献,认为邓小平坚持了两条战线作战,“一方面同教条主义作斗争,一方面同历史虚无主义作斗争”[31]。这也是当时党内不少人的想法。项南也明确指出,邓小平“排除了不加分析的全盘肯定的教条主义干扰,又严厉驳斥了完全否定历史的虚无主义态度”,“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对一位无产阶级革命领袖进行实事求是的评价,对这样一个十分重大而敏感的问题,作出了圆满的处理,这在国际共运史上,是少见的范例”。[32]如果说之前的历史虚无主义主要针对民族传统文化的态度,那么这里提出的“历史虚无主义”、“历史的虚无主义”则带有明显的意识形态色彩,与当前历史虚无主义的实质基本一致,主要特指对党的历史、党的领袖的不公正、不客观、不科学的态度。笔者认为,就目前材料所见,这是最早与当前历史虚无主义概念实质基本一致的提法。 但是在此之后,历史虚无主义仍主要针对对待历史文化传统的不正确态度。直到1986年底,历史虚无主义问题的意识形态化倾向才凸显出来。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中国与世界的交流越来越密切,西方各种信息通过不同渠道涌入中国,在如何看待中国与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差距,如何看待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中的挫折和成就,如何看待民族文化和外来文化等问题上,出现了一些错误思想,在思想领域造成了一些混乱。针对这一情况,1986年全国对外宣传工作会议指出:我国对外宣传一定要实事求是,对成绩和缺点要有正确估计,既不要过度美化,也不要妄自菲薄。会议特别强调:“要防止另一种倾向,即有的人搞历史虚无主义和民族虚无主义,把我们自己说得一钱不值。说我们一切都好,完美无缺,这不实事求是;说我们一切都不行,这更不实事求是”[33]。这里将历史虚无主义和民族虚无主义做了明确的区分。1987年3月29日,中共中央发出《关于坚决妥善地做好报纸刊物整顿工作的通知》,强调对六个方面进行重点整顿,第二个方面就是:“思想政治方向不端正,背离四项基本原则,宣传和支持资产阶级自由化观点,宣传极端个人主义、民族虚无主义、反爱国主义,妨碍民族团结,违反外事纪律,而地位重要、影响较广的报刊。”[34]笔者认为,就目前材料所见,这应该是中共中央文件中最早明确提出反对民族虚无主义的规定。 1989年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大气候”和中国国内“小气候”发生巨大变化的一年。东欧剧变使国际共产主义运动遭到巨大挫折,中国国内发生的政治风波也严重冲击着人们的思想,国际国内敌对势力借机掀起一股反社会主义、共产主义运动的潮流。在政治风波平息之后,中共中央领导一再强调反对民族虚无主义、历史虚无主义。1989年9月,江泽民强调:“任何割断历史,采取虚无主义的态度,借口‘改革’而否定党的优良传统的做法,都是错误的”。[35]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40周年大会的讲话中,他再次指出:“要特别注意反对那种全盘否定中国传统文化的民族虚无主义和崇洋媚外思想”。[36]12月29日,江泽民在党建理论研究班上发表讲话时提出:“一个时期以来,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的泛滥,资产阶级的‘民主’、‘自由’、‘人权’口号的蛊惑,利己主义、拜金主义、民族虚无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的滋长,严重侵蚀党的肌体,把党内一些人的思想搞得相当混乱”。[36](pp.233~234)这是中共中央总书记第一次明确反对历史虚无主义,并认为它割断历史,借口“改革”否定党的优良传统,“严重侵蚀党的肌体”,将其对党和国家的危害性阐释得十分清楚。 通过对《人民日报》的系统梳理发现,历史虚无主义概念演化的脉络已然清楚:1974年提出完整的历史虚无主义概念;1977年“四人帮”的“文化扫荡论”被批判为历史虚无主义;1979年陈云作为党和国家领导人第一次提出历史虚无主义;1983年李德生等从如何正确认识党的历史、如何正确评价党的领袖的角度提出了邓小平既反教条主义又反对历史虚无主义;1986年有人从民族自信角度提出反对历史虚无主义;1989年江泽民旗帜鲜明地提出反对历史虚无主义。从概念演化可以发现,历史虚无主义主要经历了由虚无民族传统文化到虚无党的领袖、虚无历史和文化的过程,意识形态色彩越来越浓,否定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的政治图谋也越来越明显。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