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科学把握革命与传统的辩证关系,巩固唯物史观的指导地位 通过对1949~1989年《人民日报》关于虚无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的梳理和剖析,可以发现中国共产党自始至终反对历史虚无主义,之所以出现在历史问题上的失误,甚至出现“文化大革命”中虚无主义被滥用的现象,除了其概念本身的模糊性外,一个关键问题是因“左”的思想影响在处理革命与传统关系上出现了偏差。处理好革命与传统的关系,需要充分自信,自信才能从容、理性。因此,反对历史虚无主义,必须加强对党的历史的认同,坚定对党的历史的自信,敢于承认问题、敢于批判错误,最根本的是要坚定“四个自信”,在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中,科学把握革命与传统的辩证关系,巩固唯物史观的指导地位。 (一)坚持用事实说话,增强对党的历史的认同 从历史虚无主义的演化来看,新中国成立以后在历史领域经历的曲折,主要是在处理革命与传统关系上曾出现偏差,当缺少对民族文化、民族历史坚定的自信,在“左”的思想影响下,民族文化虚无主义、民族历史虚无主义就有了生存发展的空间。 当前意义上的历史虚无主义是一种政治思潮,是一种对社会主义制度和党的领导存有异见、具有明显政治诉求的不良思潮,主要是对中国革命史、新中国成立后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史以及改革开放史存有错误态度,以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中的失误,甚至以捏造出的一些“错误”为根据,得出一些迷惑性、危害性很大的结论。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意识到这种逻辑背后的意蕴和险恶用心,旗帜鲜明地指出:“中国共产党人是马克思主义者,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学说,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但中国共产党人不是历史虚无主义者,也不是文化虚无主义者”,“在带领中国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的长期历史实践中,中国共产党人始终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继承者和弘扬者。”[37] 从对党的文献和《人民日报》的梳理来看,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反对历史虚无主义。我们必须具有这种坚定的历史自信。从《人民日报》对形形色色的虚无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的态度来看,中国共产党自始至终都对虚无主义加以批判,将历史虚无主义当作马克思主义历史观的对立面进行否定。毛泽东曾明确提出:“所谓‘全盘西化’的主张,乃是一种错误的观点。形式主义地吸收外国的东西,在中国过去是吃过大亏的。”[38]《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他进一步指出:“要破坏那些封建的、资产阶级的、小资产阶级的、自由主义的、个人主义的、虚无主义的、为艺术而艺术的、贵族式的、颓废的、悲观的以及其他种种非人民大众非无产阶级的创作情绪”,[39]即明确表示要将虚无主义加以批判。在研究中国历史的根本立场上,毛泽东指出:“我们这个民族有数千年的历史,有它的特点,有它的许多珍贵品。对于这些,我们还是小学生。今天的中国是历史的中国的一个发展;我们是马克思主义的历史主义者,我们不应当割断历史。从孔夫子到孙中山,我们应当给以总结,承继这一份珍贵的遗产。这对于指导当前的伟大的运动,是有重要的帮助的。”[38](pp.533~534)这里,即明确表示中国共产党人是马克思主义者,也是历史主义者,与历史虚无主义是不相容的。1956年,陆定一也指出:“我们要有民族自尊心,我们决不能做民族虚无主义者。我们反对所谓‘全盘西化’的错误主张。但这决不是说我们应该自大,拒绝学习外国的好东西。我国还是一个很落后的国家,我们要花很大的努力向外国学习许多东西,我们的国家才能富强。民族自大,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是不对的”,[40]旗帜鲜明地表示要反对历史虚无主义和“全盘西化”两种极端倾向。 最为根本的是,实践发展赋予了我们对党的历史、民族文化自信的底气。新中国成立后短短几十年的时间,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群众实现了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递进发展,因此,习近平总书记自信地表示:“当今世界,要说哪个政党、哪个国家、哪个民族能够自信的话,那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华民族是最有理由自信的”。[41]新中国成立后,五千多年文明发展中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得到了继承与发展,在党和人民实践斗争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也展现出强大生命力与优越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经受住了经济社会转型、市场经济条件、全球化浪潮的重大考验,展现出前所未有的生命力,批驳了“中华文明是农耕文明”、“不能适应工业文明、不能适应市场经济,在全球化浪潮中会遭遇挫折”等主观臆断。 (二)坚定对党的历史的自信,敢于承认问题、敢于批判错误 既然历史虚无主义者拿党史国史中的曲折和失误做文章,以支流否定主流、个别否定整体、问题否定成就,那么我们一方面要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大力宣传主流、整体和成就,另一方面也不能无视问题、回避矛盾。总之,只有敢于承认问题,才能敢于批判错误;要一手抓科学总结历史经验教训,一手抓批判错误思想倾向。对党的历史具有坚定的自信,才能成熟、理性、从容、辩证地处理好历史问题,具体而言,就是在意识形态斗争中警惕“左”、右两种倾向,既旗帜鲜明地反对历史虚无主义,又要注意区分思想认识问题、学术方法问题与政治问题的界限。 历史虚无主义者常以此发难——既然中国共产党坚定地反对历史虚无主义,那么如何解释历史上曾错误地将学术问题不恰当地泛化为政治问题,“文化大革命”中将很多文化传统批判为“封、资、修”,发生“破四旧”这样的运动?实际上,这是两个不同层面的问题,并不相互矛盾。党坚定地反对历史虚无主义,并非说在处理历史问题上没有失误和错误。但是,这些失误和错误是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下发生的,具有复杂的历史因素,历史当事人的认识和行动也受到时代条件的局限,所以不能简单地以今天的认识水平审判历史,苛责前人。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我们党对自己包括领袖人物的失误和错误历来采取郑重的态度,一是敢于承认,二是正确分析,三是坚决纠正,从而使失误和错误连同党的成功经验一起成为宝贵的历史教材。”[42]在承认问题的基础上,深刻总结历史教训,将思想统一到如何避免错误,如何促进中华文明、社会主义文化的繁荣昌盛上来,这才是应该有的科学、理性的态度,才能通过总结历史开辟未来。 深入总结历史经验教训可以发现,1949~1989年,《人民日报》对虚无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进行了五次集中批判,分别是20世纪50年代初期对胡适、胡风、俞平伯等人的批判;1957年反右派运动中对丁玲、冯雪峰、艾青等人的批判;“文化大革命”中对吴晗、翦伯赞等历史学家的批判;“文化大革命”后对“四人帮”的批判和对流毒的清理;1989年对非马克思主义者否定民族文化、否定党和国家历史的批判。前三次因历史局限,将学术问题上升为政治问题,出现了虚无主义被滥用的现象;后两次则将被颠倒了的历史又纠正过来,拨乱反正,并不断推进社会主义事业向前发展。为什么前三次出现这种现象,正如邓小平所指出的:“有右的东西影响我们,也有‘左’的东西影响我们,但根深蒂固的还是‘左’的东西”,“‘左’带有革命的色彩,好像越‘左’越革命。‘左’的东西在我们党的历史上可怕呀!一个好好的东西,一下子被他搞掉了。”[43]他还强调:“要批判‘左’的错误思想,也要批判右的错误思想”。[44]如果两种极端走向泛滥,必然影响目前辩证、科学地处理革命和传统关系的良好形势,也必然影响中华文明、中华民族复兴的大好势头。 (三)坚定“四个自信”,巩固唯物史观的指导地位 历史虚无主义几经批判而不息,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和不同政治诉求的推波助澜是主因,深刻的历史文化和时代背景也不容忽视。近代以来,由于封建制度的腐朽没落,中华民族的发展和中华文明遭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广大先进分子为了探求民族复兴的真理进行了各种尝试,从学习器物到学习制度,从学习制度到学习文化。在这一历史过程中,中国人经历了犹豫、徘徊、彷徨、痛苦和失望,一些人甚至认为中华传统文化不适应现代工业社会,不能引领中国走向现代化。中国共产党成立后,领导人民实现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一种新的历史文化自信渐次产生,正如毛泽东所说:“自从中国人学会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以后,中国人在精神上就由被动转入主动。从这时起,近代世界历史上那种看不起中国人,看不起中国文化的时代应当完结了。伟大的胜利的中国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大革命,已经复兴了并正在复兴着伟大的中国人民的文化。”[45] 进入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中国主动走向世界,对外开放,经济社会快速发展起来。时代的发展提出了新的历史文化命题:构建起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全球化浪潮中的、多元文化激烈碰撞下的新的民族历史文化自信。新的历史文化自信,主要是指对中华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自信。中华传统文化和革命文化已经过长时段的考验,但依然需要在新的经济社会环境中不断适应和促进时代的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在几十年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实践中已充分展示出巨大的活力和优越性,但是其得到巩固和深度认同,成为融入民族血脉的文化基因,则有赖于培育这种文化的社会、经济、制度的不断发展,亦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和制度的不断完善,从而夯实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基础。 历史的问题从来都不止于历史,文化的问题从来都不止于文化。历史虚无主义作为一种政治思潮,是对客观存在的反映,折射出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价值冲突、社会矛盾等问题。主张历史虚无主义的人动机千差万别。国内外敌对势力是要抹黑党的历史,损害党的形象,侵蚀党的执政根基。还有一些人,有的是对现实不满,借历史说事;有的是对学术问题有不同看法、不同追求;有的是为增加所谓“知名度”和谋取经济利益,哗众取宠;有的是因为历史知识匮乏,又没有独立认知判断能力,被标新立异的思想观点吸引和误导,人云亦云,随意跟风。这些问题归结起来就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和文化缺少正确的认识、缺乏必要的自信,要解决这些问题,最根本的还是要不断推进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和伟大事业,深化改革,在发展中解决问题,在发展中树立和巩固自信。面对日益复杂的国际斗争,国内战略机遇期与改革攻坚期叠加、发展黄金期与矛盾凸显期交织,在反对历史虚无主义问题上,不能简单化为历史问题、文化问题,必须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和文化高度上着眼。只有坚定“四个自信”,才能更加从容、智慧、科学地在革命与传统、继承与发展中实现辩证的扬弃,将社会主义特性、民族特性、时代特性结合起来,毫不动摇地巩固唯物史观的指导地位。毫无疑问,这将是一个长期的艰巨的过程,需要我们坚持不懈地共同努力。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