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民间说史 > 老照片 > 年代写真 >

老照片上的"重庆记忆"(图)(2)

http://www.newdu.com 2018-01-16 未知 newdu 参加讨论

    “那‘救命的灯笼’让我泪流满面”
    “请别提重庆大轰炸,我一说就会流泪。”在256张照片中,四分之一与重庆大轰炸有关。1938年2月至1943年8月的五年半时间里,日军一直对重庆实施战略轰炸。据不完全统计,此段期间,日军对重庆实施轰炸超过200次,超过10000幢房屋被毁,数万人死于轰炸中。汪彩玲首次经历空袭,只有12岁,满地纵横的无名尸体,在她内心留下了无法磨灭的伤痕。
    比起汪彩玲,85岁的郭德贤老人更显坚强,她是1949年“白公馆大屠杀”中19位幸存者之一。她说,之所以能够虎口脱险,是因为在这之前她经历过重庆大轰炸。经历过无数次轰炸后,再次遇到大灾难,她总能冷静应对。
    郭德贤14岁时,重庆大轰炸开始了。“最有感触的一张照片,是一位妈妈带领着她的孩子,坐在防空洞门口,对着洞外世界望眼欲穿,但却不敢带着孩子冒险出去。”
    据郭老回忆,大轰炸后期,狡猾的日本人采用“疲劳轰炸”:他们时不时派出一两架轰炸机,拖延轰炸时间,这使得防空警报迟迟不能解除。躲在防空洞的人们,基本都是以家庭为单位,通常是“一家之主”父亲冒着生命危险走出防空洞,给饥饿的孩子寻找食物,常常有去无回。此外,也有不少人因在防空洞内滞留时间太久,窒息死亡。
    1941年2月,卡尔·迈登斯曾拍摄到这样一张照片:一处居民楼的顶台,一根旗杆竖在当中,四处没有任何遮挡物,一名士兵装束的人正在收放手中系灯笼的绳,将两只大红灯笼高高挂起。现在的人们或许无法得知这幅画面的暗语,但杨钟岫、郭德贤、汪彩玲三位老人却能一目了然。当年,类似的几处高地是重庆人瞩目的焦点,也是灾难来临的象征。
    “我们当初把那红红的灯笼叫‘气球’,那是让人望而生畏的东西。”汪彩玲一边回忆,一边轻声啜泣起来。按当时的规定,挂一个气球表示空袭即将来临;挂两个气球,表示敌机临空;挂三个气球则表示空袭已经开始。“外国摄影记者一定也明白挂气球的原因,但他愿意冒险拍下那张照片,很让人敬佩。”
    重庆“耍乐”精神
    记者发现,256张照片除了记录大轰炸、山城苦力外,还呈现了重庆人当时的生活万象,他们吃火锅、看电影、身穿旗袍滑冰。
    “那是一个苦中作乐的年代。”三位老人告诉记者,那时,空袭警报最多的时候一周响好几次,听多了,习惯了,害怕的感觉就没有了。“听到警报就赶快跑进防空洞;警报消除,人们就跑回家,把房子修修补补,该工作的继续工作,该读书的继续读书。”
    前不久,《重庆时报》采访的重庆老人任克如此回忆当年:“战争的年代,虽然血腥恐怖,但老百姓的生活其实打理得井井有条,大部分重庆人都靠着自己勤劳的双手活了下来。比如照片里的挖耳人、挑夫,他们都是当时社会最底层的人,又穷又累;但我和这些人打过交道,他们都很热情、很健谈,跟他们相处,你感觉不到苦难。”
    重庆人爱火锅是出了名的。256张照片中,有一张重庆男孩吃火锅的照片,由卡尔·迈登斯拍摄于1941年。照片中的男孩穿着厚厚的冬衣,他的前方摆着一个一人份的小火锅。当初,迈登斯并不知其中深意,他把照片命名为“用筷子吃米饭的中国男孩”。
    “这张照片让我回想起战时重庆的苦力。一到冬天,他们就会围坐在路边,痛痛快快吃火锅。重庆的火锅又麻又辣,他们很快就吃得满头大汗,有些人吃到最后甚至赤膊上阵,这也是老百姓发泄情绪的一种方式呀。”汪彩玲分析说。二战时期,许多苦力逃难来到重庆,超负荷劳作让他们需要吃些强身健体的食物,而火锅最初就是船夫和纤夫应对湿冷冬季所创。
    杨钟岫则对迈登斯拍摄的一张溜冰场照片情有独钟。“许多人看了照片后,都觉得那些穿旗袍的人是国民党的富太太。其实,他们都错了,我记得那个滑冰场是在一个公园里,一到周末,普通老百姓都会自带溜冰鞋,聚在一起嬉笑玩乐。那是一个年轻人的乐园,在里面玩的人通常没什么钱,选择滑冰一来有趣,二来门票便宜,好像只要一两角,比看电影便宜。”
    杨钟岫分析说,二战时期,重庆人的“耍乐”精神源于话剧。“二战时期,重庆和伦敦一样,是全世界有名的雾都。每逢9月,就会迎来雾季艺术节,话剧天天演出,场场爆满,上海人熟悉的秦怡、白杨等人就是从重庆的话剧舞台走出来的。”
    据杨钟岫介绍,“当时重庆的戏迷远比影迷多,人们需要依靠看话剧激励抗战情绪。”遗憾的是,这组照片中未能呈现,“如果西方摄影师能拍上几张老百姓看话剧的照片,那就锦上添花了。”
    专访《生活》杂志摄影师卡尔·迈登斯之女雪莉·迈登斯“日机轰炸前一秒,父亲跳进防空洞”
    “我希望能在去世很久之后,我的后人仍能通过我的眼睛,去看待历史甚至感受它。”在自传《摄影记者卡尔·迈登斯》中,卡尔·迈登斯如是说。
    卡尔·迈登斯夫妇是《生活》杂志第一对夫妻档。1941年,卡尔与同为记者的妻子一同被派往重庆。卡尔负责拍摄,妻子则为卡尔拍摄的图片做好一切文字记录。1963年肯尼迪总统被刺,卡尔拍到了那张美国主流大报抢登头条新闻的照片。在此次“红岩联线”展出的256张照片中,80%的照片出自卡尔之手。
    2002年,卡尔的妻子去世;两年后,97岁的卡尔也离世。
    近日,卡尔的女儿雪莉·迈登斯(Shelley Mydans)在美国加州的家中,接受了《外滩画报》的电话专访。她兴奋地告诉记者:“重庆之旅让父母爱上中国。他们曾说过,如果放弃漂泊生活,他们最愿意在中国度过余生。”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