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国史 > 专门史 >

高华平:《吕氏春秋》与先秦诸子思想的关系

http://www.newdu.com 2018-01-23 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 高华平 参加讨论

    《吕氏春秋》并不属于儒、道、墨、名、法、农、阴阳、纵横、小说诸家中的任何一家,而只能归入先秦诸子中的杂家。
    《吕氏春秋》,从《汉书·艺文志》到《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历代目录著作都将之隶属于“杂家”。这说明《吕氏春秋》的思想,符合《汉书·艺文志》对杂家“兼儒、墨,合名、法”的界定。但近代以来,学术界有不少人并不认同这一传统看法,或认为《吕氏春秋》的思想同于所谓道家“因阴阳之大顺,采儒、墨之善,撮名、法之要”的思想特征,或认为“《吕氏春秋》之指导思想为阴阳家”。笔者认为,全面梳理《吕氏春秋》思想与先秦诸子之学的关系,对于准确把握其学派归属是十分必要的。
    《吕氏春秋》与道家、阴阳家
    《吕氏春秋》与道家思想有密切的联系。东汉高诱说“此书所尚,以道德为标的,以无为为纲纪”,正指出了这一点。《吕氏春秋》一书中大量引用老子、庄子、列子、子华子、詹何等人言论,以阐明其君道应“无得”、“无识”、“无事”,君人南面之术要在“至智去智,至仁忘仁,至德不得”等,皆是其例。故近代学者顾实以《吕氏春秋》之中《本生》《重己》《贵生》《情欲》《尽数》《先己》诸篇,为道家杨朱一派之遗说;而蒙文通则以《吕氏春秋》书中《知度》《慎势》《贵因》《察今》《顺说》《不广》皆有取于黄老学派中慎到一系学说。当然,据笔者研究,《吕氏春秋》吸收的道家思想,主要源自道家伊尹学派中的黄老思想,而对其中老、庄道家的玄虚之“道”,则朝向客观实在论进行了改造。
    《吕氏春秋》对阴阳家思想也多有吸纳。余嘉锡、陈奇猷认为:《吕氏春秋》中的《十二纪》,不仅“夏令多言乐,秋令多言兵”,似乎有阴阳家之义,即使是春、冬二《纪》,亦有“春令言生,冬令方死耳”之义。“今观《吕氏春秋》书,《十二纪》每纪之首篇,《八览》首览首篇,《六论》首论首篇,以及《明理》《精通》《至忠》《见长》《应同》《首时》《召类》等篇,皆是阴阳家说,与《史》《汉》所指阴阳家之特点正合。其《十二纪》,每纪间以他文四篇,大抵春令言生,夏令言长,秋令言杀,冬令言死,盖配合春生夏长秋收冬藏之义,正是司马谈所指阴阳家重四时大顺、天道大经之旨。其他各篇流露阴阳之说者,比比皆是。”当然,《吕氏春秋》也并不认同阴阳家一切听命于“天道”或“牵于禁忌,拘于小数,舍人事而任鬼神”,而是明确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强调人的“修德行”、“知义理”的重要性。
    《吕氏春秋》与儒家、墨家
    儒、墨二家是先秦诸子中的“显学”。《吕氏春秋》思想与先秦儒家的关系十分密切,以至于《四库总目提要》有所谓此书“大抵以儒为主”之说。《吕氏春秋》《夏令》《言乐》诸篇,发挥儒家《乐论》思想最为突出,故清人汪中乃疑其为刘向所得,“亦有采及诸子同于河间献王者。凡此诸篇,则六艺之遗文也”。其他各篇,如《先己》《尊师》《劝学》及《孝行览》等,亦与儒家《学记》《孝经》相表里。《吕氏春秋·恃君览》曰:“凡人之性,爪牙不足以自守卫,肌肤不足以扞寒暑,筋骨不足以从利辟害,勇敢不足以却猛禁悍,然犹且裁万物,制禽兽,服狡虫,寒暑燥湿弗能害,不唯先有其备而以群聚邪?”此正合《荀子·王制》《非相》“明分使群”之义,为儒家所特有之人类社会起源学说。尽管《吕氏春秋》并不认为儒家的仁义之术有更多现实可行性,甚至在许多地方还将儒家的孔子与道家的老子相提并论时,有意地扬老抑孔,以显示其对待儒、道两家时思想倾向。
    《吕氏春秋》一书墨家思想的成分也十分突出,故清人卢文弨有此书“大约宗墨氏之学,而缘饰以儒术”之说。《吕氏春秋》一书中的《重己》《重生》《节丧》《安死》《尊师》《下贤》诸篇,发扬墨子思想中“节用”、“节葬”、“尚贤”诸义,固为《吕氏春秋》吸收墨学之显例。其他,如《当染》继承《墨子》的“所染”思想,《去私》赞扬墨者钜子的“忍所私以行大义”,《高义》称颂子墨子的义不受越王之封,《上德》肯认墨子之徒死阳城君之义等等,皆可见《吕氏春秋》一书确实与墨家思想有很深的渊源关系。尽管我们并不能否认,在《吕氏春秋》的有些地方,如在《振乱》《禁塞》《大乐》等篇中,曾对墨家“非攻”、“偃兵”及“非乐”等观点有过明确的批驳,认为对待“攻”、“守”皆应明辨是非,以“义”为评价标准;而“凡音乐通乎政,而移风平俗者也”,“非乐”者乃不知音乐“所由出”。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